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_(4)/H_(2)O/CO_(2)在煤大分子中自扩散的分子模拟
1
作者 许将 陈倩 李居云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3,共9页
通过巨正则蒙特卡罗和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不同系综条件下CH_(4)、CO_(2)、H_(2)O在煤分子中的扩散系数,并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PT系综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H_(4)和CO_(2)的扩散系数逐渐增大,H_(2)O的扩散系数呈现波动... 通过巨正则蒙特卡罗和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不同系综条件下CH_(4)、CO_(2)、H_(2)O在煤分子中的扩散系数,并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PT系综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H_(4)和CO_(2)的扩散系数逐渐增大,H_(2)O的扩散系数呈现波动式增加;在每个温度下,H_(2)O扩散系数均大于CH_(4)和CO_(2);扩散活化能表现为E(H_(2)O)<E(CO_(2))<E(CH_(4)),表明CH_(4)的扩散最难发生,CO_(2)的扩散更容易发生;随着压力的升高,各种气体分子的溶胀率逐渐越大;高压时,分子溶胀作用显著,预示着H_(2)O和CO_(2)吸附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过程中可以引起显著的煤基质溶胀,从而导致气体传输通道变窄,不利于煤层气的产出;CH_(4)、H_(2)O和CO_(2)扩散活化能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且增幅有增大的趋势,预示着在压力较高时激活CH_(4)、H_(2)O和CO_(2)扩散需要克服更高的分子结构能垒,CO_(2)应以较快的速度注入煤体中,从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气采收率 CH_(4)/CO_(2)/H_(2)O 煤大分子 自扩散 分子结构能垒 活化能
下载PDF
红外光谱法研究煤大分子结构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代钧 鲜学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7-19,24,共4页
本文测试了一组镜煤的红外光谱,并对其主要吸收带的归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还研究了煤大分子中各种基团含量随煤变质加深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红外光谱 煤大分子结构
下载PDF
评价煤大分子结构芳香性及缩合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代钧 鲜学福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1年第6期85-90,共6页
通过对煤大分子中脂肪边基和杂原子的校正,使煤大分子与氢化芳香碳氢化合物等效,研究了煤大分子结构的芳香性和缩合程度,得到了与煤大分子结构性质基本吻合的结果。
关键词 煤大分子 结构 芳香性 缩合程度
下载PDF
煤的大分子结构与超细物理结构研究(Ⅰ)煤的大分子结构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代钧 鲜学福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46-50,共5页
本文评述了关于煤大分子结构研究的一些重要文献,煤组成结构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在煤炭科学中有重要影响的煤大分子“三维结构基质”、“三维交联结构网络”、“大分子相与分子相”和“自相关多体结构”模型。对煤大分子的组成结构进... 本文评述了关于煤大分子结构研究的一些重要文献,煤组成结构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在煤炭科学中有重要影响的煤大分子“三维结构基质”、“三维交联结构网络”、“大分子相与分子相”和“自相关多体结构”模型。对煤大分子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大分子 组成结构 模型
下载PDF
山西阳煤无烟煤分子结构特征分析
5
作者 贾进章 邢迎欢 李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11-2320,共10页
本文以山西阳煤二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表征煤的元素赋存方式和煤体微晶结构。结果表明:芳香烃以苯环二取代为主,占芳香烃总量的44.93%,苯环三或五取代为辅,... 本文以山西阳煤二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表征煤的元素赋存方式和煤体微晶结构。结果表明:芳香烃以苯环二取代为主,占芳香烃总量的44.93%,苯环三或五取代为辅,苯环四含量最少;含氧官能团中,酚、醇、醚中的醚氧键含量占60.78%,芳香脂和羰基的含量分别占0.79%和1.00%;脂肪烃以亚甲基为主占总量的58.97%,甲基和次甲基为辅,分别占29.82%和11.21%。羟基醚氧氢键和羟基自缔合氢键分别占羟基的40.43%和36.72%。由无烟煤的半定量结构参数(A、AR、DOC、′A′、′C′)可知该煤具有较低的生烃潜能和较高的成熟度。吡咯是无烟煤中氮元素最主要的赋存形式,占51.28%,吡啶含量次之,质子化吡啶和氮氧化物赋存最少。噻吩、砜和亚砜、为无烟煤中有机硫的主要赋存状态,分别占硫总量的47.37%、19.60%,无机硫占33.03%。获取无烟煤层间距d_(002)为0.3513nm、芳香层片延展度L_(a)为1.79nm、堆垛高度L_(c)为2.23nm,芳香层堆砌层数N_(ave)为6.35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 煤大分子结构 官能团 元素赋存状态 微晶结构
下载PDF
伊敏褐煤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无机-有机亲和性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梁虎珍 曾凡桂 +1 位作者 相建华 李美芬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73-1183,共11页
采用脱矿物质、提取腐殖酸等方法结合ICP-MS对伊敏15上、16下煤中的3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地壳克拉克值及中国侏罗-白垩纪煤和世界褐煤中微量元素含量相比,伊敏褐煤中微量元素没有明显富集。脱矿物质处理后,Ni... 采用脱矿物质、提取腐殖酸等方法结合ICP-MS对伊敏15上、16下煤中的3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地壳克拉克值及中国侏罗-白垩纪煤和世界褐煤中微量元素含量相比,伊敏褐煤中微量元素没有明显富集。脱矿物质处理后,Ni明显富集,As略比原煤高,其他微量元素都低于原煤。原煤提取腐殖酸和脱矿物煤提取腐殖酸中Ni、Mo、Cd、Sn、W明显富集,这表明Ni、Mo、Cd、Sn、W和腐殖酸形成了稳定的有机态化合物。原煤提取腐殖酸残煤和脱矿物煤提取腐殖酸残煤中V、Ni、As富集,表明V、Ni、As与煤的大分子结构形成了稳定的有机态化合物。根据微量元素和灰分的相关性系数,把微量元素分为以下几类:无机富集元素Cr、U;亲无机元素Cu、Cd、In、Sn、Ga、Y、Zr、Hf、Bi、Th;偏无机元素Be、Sc、Rb、Sr、Nb、Cs、Ta、Pb;偏有机元素V、As、Tl、Ba、Se;亲有机元素Li、Co、W;有机富集元素Ni、Zn、Mo、S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煤大分子结构 微量元素 无机-有机亲和性
下载PDF
应用煤的大分子结构理论进行煤化学实验教学
7
作者 邓锋 刘红 僮祥英 《化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共5页
以煤的大分子结构理论为指导,设置煤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的开设以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发热量测定为顺序.教学过程采用主、副板书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煤的大分子结构理论分析煤的组成和性质,对比讨论不同煤样的实验... 以煤的大分子结构理论为指导,设置煤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的开设以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发热量测定为顺序.教学过程采用主、副板书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煤的大分子结构理论分析煤的组成和性质,对比讨论不同煤样的实验结果.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煤的大分子结构理论的中心地位,构建了“煤的生成-煤的结构-煤的性质”的知识体系.可循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先整体把握煤的水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再细化分析煤中C、H、O元素在不同煤化阶段的变化特点,最后综合评价煤中可燃质与不可燃质对煤热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实验 煤大分子结构 教学研究
原文传递
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
8
作者 陈祥力 《山东煤炭科技》 2012年第5期178-179,181,共3页
使用实验物理的方法,结合煤与瓦斯突出的现象,利用辐射化学和量子力学的分析结果,推断煤与瓦斯突出的微观机理,提出"雷电"效应一直伴随着煤与瓦斯突出这一概念。分析化学变化和粒子相互作用在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的作用,得出... 使用实验物理的方法,结合煤与瓦斯突出的现象,利用辐射化学和量子力学的分析结果,推断煤与瓦斯突出的微观机理,提出"雷电"效应一直伴随着煤与瓦斯突出这一概念。分析化学变化和粒子相互作用在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的作用,得出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瓦斯突出 的化学性质 “雷电”效应 大分子结构
下载PD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Shenfu coal and its macromolecule structure 被引量:13
9
作者 CHEN Hong LI Jian,wei +1 位作者 LEI Zhao GE Ling-mei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1期19-24,共6页
Coals consist of some molecules trapped within an organic matrix from which some organic compounds can be extracted by solvents. The Soxhlet technique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extracting organic compounds. Microwave h... Coals consist of some molecules trapped within an organic matrix from which some organic compounds can be extracted by solvents. The Soxhlet technique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extracting organic compounds. Microwave heating methods may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coal science. Acetone extraction yields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xtract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typical Chinese coal, Shenfu coal, with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The acetone extract and residue were analyzed by GC/MS and 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respectively. The carbon spectra were converted into several numerical parameters, fa, Ha, Xb, which indicate the difference in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between Shenfu coal and its residue. Furthermore, a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was employed using these parameters to approximate a coal macromolecule by assembling the structural fragments or functional groups into a large and complicated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GC/M-S analysis 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oal macromolecule structure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column height on the performance of liquid-solid fluidized bed for the separation of coarse slime 被引量:10
10
作者 Sha Jie Xie Guangyuan +2 位作者 Wang Hong Liu Junzhang Tang Lig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第4期585-588,共4页
A liquid-solid fluidized bed separator, used for the separation of coarse slime, was developed. Test parti- cles sized in the range from 0.25 to 0.5, 0.5 to 1.0, and 0.25 to 1.0 mm were separated in the liquid-solid f... A liquid-solid fluidized bed separator, used for the separation of coarse slime, was developed. Test parti- cles sized in the range from 0.25 to 0.5, 0.5 to 1.0, and 0.25 to 1.0 mm were separated in the liquid-solid fluidized bed. Beds with column heights of 1200, 1500, and 1800 mm were tried. The clean coal and the railings were subsequently analyzed by float-sink tes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sh and yield of clean coal both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lumn height, for all three size fractions, and that the ash of the clean coal obtained from tests on the broader size fraction was less than that from the narrower sized fractions. The separation den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lumn height. The lowest E value was seen for a column height of 1500 ram, for which conditions the separation density was 1.45 g/cm3. The E value was 0.084 for the 0.25-0.5 mm fraction but the corresponding separation density was 1.48 g/cm3, and the E value 0.089, for the broader 0.25-1.0 mm f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se slimeLiquid-solid fluidized bedColumn heightParticle size fraction
下载PDF
基于FTIR和XRD法分析阜新长焰煤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安文博 王来贵 +2 位作者 刘向峰 潘纪伟 李喜林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74,共8页
为了研究阜新长焰煤的大分子结构,通过测定12个煤样品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选取最接近平均值的煤样CYM-9作为实验样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单轴压缩实验对煤样进行研究,通过与抚顺长焰煤结构特征进行对比,进一... 为了研究阜新长焰煤的大分子结构,通过测定12个煤样品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选取最接近平均值的煤样CYM-9作为实验样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单轴压缩实验对煤样进行研究,通过与抚顺长焰煤结构特征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煤的微晶结构参数及其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YM-9煤样的基本结构特征参数芳氢率(farH)为0.47,氢碳原子比(H/C)为0.858,芳碳率(farC)为0.747,脂肪烃支链长度(CH3/CH2)为0.617。与抚顺长焰煤结构相比,其芳碳率较大,芳香核缩合程度较大,芳香结构单元排列秩序较规则;煤样XRD图谱具有002峰和100峰两条明显的峰,层间距(d002)为0.3816nm,层片堆砌高度(Lc)为1.2462nm,层片直径(La)为1.0136nm,芳香堆砌层数(N)为4.26;煤样的平均峰值强度为9.24MPa,达到峰值强度时平均应变值为23.58×10-3,平均弹性模量为40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长焰 X射线衍射 傅里叶红外光谱 煤大分子结构
原文传递
纳米尺度下煤的力学性质及破坏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孟筠青 牛家兴 +1 位作者 夏捃凯 阚李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92,共9页
研究煤的微观力学性质及破坏机制,对于补充和解释煤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纳米压痕试验得到了赵庄矿原煤煤样的力学性质,并对赵庄煤大分子基体模型进行纳米压痕分子模拟,将模拟结果与试验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赵庄煤... 研究煤的微观力学性质及破坏机制,对于补充和解释煤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纳米压痕试验得到了赵庄矿原煤煤样的力学性质,并对赵庄煤大分子基体模型进行纳米压痕分子模拟,将模拟结果与试验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赵庄煤在静态和动态加载模式下的平均硬度分别为0.423和0.560 GPa;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4.452和5.200GPa。结合Weibull分布函数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种加载模式下硬度和弹性模量对应的Weibull模数均大于20。基于构建的赵庄煤大分子,实现了赵庄煤大分子基体模型的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分子尺度揭示了煤体的破坏机制。通过Oliver-Pharr法和赫兹理论求出赵庄煤分子模拟下的硬度及弹性模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模拟过程中系统的势能随着压深而逐渐增大,卸载阶段势能逐渐降低,但由于基体发生的破坏变形储存了部分能量,完全卸载后的势能要大于初始势能。随着压头的深入,煤大分子之间相互挤压,形成原子稠密区,失去原有的键结强度,形成损伤层。结合径向分布曲线和键角分布曲线发现,在煤基体破坏过程中,煤大分子间的有序度不断降低,煤大分子中的环状结构在抵抗破坏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纳米压痕 煤大分子 WEIBULL分布 分子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