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任楼矿5_1-7_2煤层段岩体稳定性定量评价
1
作者 冯松宝 吴基文 +2 位作者 李贤庆 张大伟 王康东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67,共4页
根据影响岩体稳定性因素,结合钻孔揭露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了51-72煤层段岩体的稳定程度。研究表明,51-72煤层段岩体以碎裂和散体结构为主,褶皱发育程度以中等发育为主,岩石单向抗压强度在30~45MPa间占60%... 根据影响岩体稳定性因素,结合钻孔揭露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了51-72煤层段岩体的稳定程度。研究表明,51-72煤层段岩体以碎裂和散体结构为主,褶皱发育程度以中等发育为主,岩石单向抗压强度在30~45MPa间占60%以上,主要属粉砂岩一泥岩沉积区;51-72煤层段岩体稳定性以极不稳定和不稳定为主,约占65%,较稳定的约占25%,稳定的仅占10%。评价结果与矿井实际揭露情况基本一致,为巷道布置、支护形式选择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段岩体 断裂分维值 双权重 定量评价
下载PDF
底板穿层钻孔煤层段留置筛管技术
2
作者 王建彬 金新 童碧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3-125,129,共4页
为解决穿层钻孔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喷孔、塌孔、抽采周期短等难题,借鉴成熟的套管钻井或跟管钻进护壁技术,提出将随钻留置筛管钻进技术应用于强突出煤层钻孔施工,介绍了其工艺方法和配套的筛管、传扭装置、悬挂构件、相关钻具等装备,并... 为解决穿层钻孔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喷孔、塌孔、抽采周期短等难题,借鉴成熟的套管钻井或跟管钻进护壁技术,提出将随钻留置筛管钻进技术应用于强突出煤层钻孔施工,介绍了其工艺方法和配套的筛管、传扭装置、悬挂构件、相关钻具等装备,并进行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共施工16个试验孔,留置筛管成功率达到87.5%,钻孔喷孔强度显著减弱,并通过与常规钻进工艺在钻孔实际钻屑量与计算钻屑量的比值对比,说明在控制孔喷方面具有较大提升,保障了后续瓦斯抽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穿层钻孔 煤层段 护壁 留置筛管 瓦斯抽采
下载PDF
白岩隧道煤层段安全施工防护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沛杰 《山西建筑》 2004年第13期196-197,共2页
介绍了渝怀铁路白岩隧道场地地质概况,从通风设备选择、瓦斯检测、超前探孔等方面,阐述了有效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以达到隧道煤层段安全施工的目的。
关键词 煤层段 通风设备 隧道 防护
下载PDF
掏穴钻头煤层段扩孔快速消突技术试验研究
4
作者 邰兵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第33期147-149,共3页
针对穿层掩护钻孔及石门揭煤钻孔快速消突问题,提高预抽效果,缩短预抽时间。在潘一矿西一采区-530^-630m轨道斜巷上部车场试验了掏穴钻头煤层段扩孔快速消突技术。试验通过对瓦斯压力、瓦斯抽采两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考察,最终确定掏穴钻... 针对穿层掩护钻孔及石门揭煤钻孔快速消突问题,提高预抽效果,缩短预抽时间。在潘一矿西一采区-530^-630m轨道斜巷上部车场试验了掏穴钻头煤层段扩孔快速消突技术。试验通过对瓦斯压力、瓦斯抽采两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考察,最终确定掏穴钻孔施工的有效影响半径可以达到5m,抽采半径3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掏穴钻头 煤层段 扩孔快速消突技术 瓦斯压力 瓦斯抽采
下载PDF
高档工作面过煤层增厚段技术
5
作者 刘延飞 刘彦龙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年第4期168-168,共1页
煤层是煤矿开采工作的对象,煤层的厚度不同,开采方法也不同,而煤层的厚度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如我们在采掘工作中,常常见到煤层有时薄、有时厚给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其不利影响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影... 煤层是煤矿开采工作的对象,煤层的厚度不同,开采方法也不同,而煤层的厚度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如我们在采掘工作中,常常见到煤层有时薄、有时厚给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其不利影响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影响采掘的布置;其次要增加掘进巷道的数量;第三要影响计划产量造成回采率低,对生产的负面影响相当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档工作面 煤层增厚 煤矿生产 顶板控制 端头支护
下载PDF
浅谈永宁河四级电站引水隧洞煤层洞段气体检测与防范措施
6
作者 陈俊涛 孙庆辉 《四川水力发电》 2010年第3期5-7,共3页
介绍了永宁河四级电站3#隧洞煤层瓦斯洞段在开挖施工中成功运用由广东东莞优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X-2001型四合一气体检测仪进行特殊气体检测的过程,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保证了施工安全,阐述了理研四种气体检测报警仪在煤层瓦斯... 介绍了永宁河四级电站3#隧洞煤层瓦斯洞段在开挖施工中成功运用由广东东莞优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X-2001型四合一气体检测仪进行特殊气体检测的过程,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保证了施工安全,阐述了理研四种气体检测报警仪在煤层瓦斯洞段开挖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气体检测 防范措施
下载PDF
断层带小块段煤层走向长壁双工作面联合开采技术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田翰 赵云峰 《山东煤炭科技》 2001年第1期27-27,31,共2页
单家村煤矿在断层带小块段煤层中实施完全无煤柱双工作面联合布置的开采方法 ,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缓解了采掘资源匮乏的矛盾 。
关键词 煤层 完全无煤柱双工作面联合开采 断层带 回收率 壁式采煤法
下载PDF
复杂构造小块段煤层开采应采取的措施
8
作者 吴和初 《能源与环境》 2007年第1期56-57,共2页
通过对南方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的开采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开采构造复杂块段煤层应采取的有关技术手段,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关键词 复杂构造 技术分析 小块煤层 煤层开采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南段沙三上亚段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 被引量:3
9
作者 韩作振 高丽华 +4 位作者 杨仁超 樊爱萍 徐学蓓 陈金勇 刘亚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6-781,共6页
根据单井岩性、沉积构造、测井以及连井剖面,对东部凹陷南段沙三上亚段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洪泛平原、滨浅湖以及半深湖。研究发现,研究区沙三上亚段聚煤环境类型多样,... 根据单井岩性、沉积构造、测井以及连井剖面,对东部凹陷南段沙三上亚段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洪泛平原、滨浅湖以及半深湖。研究发现,研究区沙三上亚段聚煤环境类型多样,目前已发现8个聚煤区:缓坡带的桃园三角洲聚煤区、黄金带辫状河聚煤区、热河台辫状河聚煤区、桃园废弃河道聚煤区、于楼废弃河道聚煤区、热河台废弃河道聚煤区,中间洼陷带的荣兴屯聚煤区、小龙湾聚煤区,聚煤区沿低洼地带呈长轴展布。煤层主要发育于辫状河泛滥平原、曲流河废弃河道、三角洲平原以及滨湖沼泽环境中,其中,辫状河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以及滨湖沼泽环境形成的煤层分布范围较广,为煤型气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聚煤规律 煤层段 聚煤区 缓坡带 洼陷带
下载PDF
翠屏山煤矿三段煤层通风系统改造的探讨
10
作者 林思益 《河南建材》 2019年第4期282-284,共3页
文章分析了翠屏山煤矿301采区三段煤层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矿井实际状况,利用原地探工程进行了通风系统改造,提出了解决方案,最终既节约了成本又解决了三段煤层开采的通风问题。
关键词 翠屏山煤矿 煤层 通风系统改造
下载PDF
平顶山矿区庚_(20)煤层中的“板舌”构造及成因 被引量:2
11
作者 汤友谊 《焦作矿业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109-112,共4页
本文对平顶山二矿、三矿太原组庚切汉层中的“板舌”构过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分析了其成因,阐明了板舌构造是煤层中顶断底不断的小型逆断层的一种特殊型式。
关键词 构造 煤层段 成因机理 煤矿床 煤田地质
下载PDF
宁武煤田朔南矿区5、6号煤层沉积环境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薛少波 朱长生 《中国煤炭地质》 2008年第5期7-9,19,共4页
宁武煤田朔南矿区5号、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5号煤厚0~3.20m,6号煤厚0~2.94m,均属局部可采煤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区分对比。通过对矿区含煤地层及煤层顶板砂岩K2、K3、K4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5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之... 宁武煤田朔南矿区5号、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5号煤厚0~3.20m,6号煤厚0~2.94m,均属局部可采煤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区分对比。通过对矿区含煤地层及煤层顶板砂岩K2、K3、K4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5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的泛滥盆地,6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基础上发育的潮坪环境,属于三角洲平原水下沉积体系的两个不同旋回。运用岩性标志,物性参数及煤质特征可有效区分5、6号煤层,并进行追踪对比,为进一步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上煤层 沉积环境 煤层对比 朔南矿区
下载PDF
哈密地区煤层气勘探曙光初现
13
《吐哈油气》 2006年第2期165-165,共1页
关键词 煤层气勘探 哈密地区 勘探潜力 吐哈盆地 排采 含气性 侏罗系 煤层段 压裂 钻探
下载PDF
后生冲蚀对矿井瓦斯突(喷)出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汤友谊 魏若飞 +3 位作者 刘最亮 王润怀 齐振洪 王海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44,共5页
针对新景矿3号煤层冲蚀带较易引发瓦斯突(喷)出的特殊情况,对煤层段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在构造破坏不甚严重的情况下,后生冲蚀导致的煤层段岩性组合的明显差异是矿井瓦斯突(喷)出频发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在详细研究已采区... 针对新景矿3号煤层冲蚀带较易引发瓦斯突(喷)出的特殊情况,对煤层段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在构造破坏不甚严重的情况下,后生冲蚀导致的煤层段岩性组合的明显差异是矿井瓦斯突(喷)出频发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在详细研究已采区冲蚀带物性响应特征和钻孔、采掘工程揭露,理清冲蚀带宏观分布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三维地震勘探和钻孔资料对未采区冲蚀带进行了圈划,为矿井瓦斯突(喷)出预测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冲蚀 煤层段岩性组合 瓦斯突(喷)出 冲蚀带圈划
下载PDF
Statistic constitutive equation of top-coal damage for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with sublevel caving 被引量:2
15
作者 翟新献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8年第1期6-11,共6页
Under the action of abutment pressure in front of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with sublevel caving(CFSC),top-coal over CFSC deformed.In the process of whole de- formation of top-coal,it changed from continuum elastic m... Under the action of abutment pressure in front of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with sublevel caving(CFSC),top-coal over CFSC deformed.In the process of whole de- formation of top-coal,it changed from continuum elastic mass to non-continuum plastic mass contained fissures,become a loose body.According to its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top-coal ma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eformation zones along the winning direction of CFSC,i.e.initial stress zone,elastic zone,plastic zone and loose zone.Top-coal in plastic zone located in the post-peak zone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 for top-coal.With equivalent strain principle of damage mechanics and mathemati- cal theory of statistic,combining the movement law of top-coal,set up a constitutive equa- tion with damage statistics for top-coal in different position in CFSC.The equation illus- trated 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op-coal bearing capacity,horizontal confining pressure along the winning direction of CFSC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op-coal mate- rial.The conclusions not only provide a basis for numerical computer simulations on damag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for top-coal,but also further promote the ap- plication of damage mechanics in CF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eam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with sublevel caving (CFSC) top-coaldamage constitutive equation
下载PDF
Top coal flows in an excavation disturbed zone of high section top coal caving of an extremely steep and thick seam 被引量:8
16
作者 Miao Shengjun Lai Xingping Cui Fe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1期99-105,共7页
Compared with gentle dip long-wall caving,the length of a working face in fully-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for extremely steep and thick seams is short,while its horizontal section is high with increasing production.B... Compared with gentle dip long-wall caving,the length of a working face in fully-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for extremely steep and thick seams is short,while its horizontal section is high with increasing production.But the caving ratio is low,which might result in some disasters,such as roof falls,induced by local and large area collapse of the top coal in a working face and dangers induced by gas accumulation.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cracks and weakening of the coal body,the tall,broken section of the top coal(a granular medium)of an extremely steep seam(over 60°)shows 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nonlinear movement.We have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ining conditions of an excavation disturbed zone.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a physical experiment of large-scale 3D modeling and coupling simulation of top coal-water-gas,we conclude that the weakened top coal can be regarded as a non-continuous medium.We used a particle flow code program to compare and analyze migration processes and the movements of a 30 m high section top coal over time before and after weakening of an extremely steep seam in the Weihuliang coal mine.The results of our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monitoring show that pre-injection of water and pre-splitting blasting improve caving ability and symmetrical caving,relieve space for large area dynamic collapse of top coal,prolong migration time of noxious gases and release them from the mined out area and so achieve safety in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 coal flowsExtremely steep and thick coal seamHigh section top coal caving (HSTCC)Particle flow
下载PDF
沉积旋回理论在阜康市煤圈沟井田勘探工作中的运用
17
作者 单纯泉 《科技信息》 2010年第18期I0348-I0349,共2页
在工作区内,前人对八道湾组下段煤层认识不足,多数认为是不含煤段。但通过本次工作及研究,充分运用沉积旋回理论确认八道湾组下段含有煤层。依据这一规律,可以指导该区域内深部找煤以及与煤相伴生的煤层气等。
关键词 八道湾下煤层沉积特征 工作与研究 含煤 指导深部找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