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庄子“照之于天”智慧
1
作者 徐春根 庄慧华 《嘉应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2-35,52,共5页
千百年来,人世间的纷争、冲突、乃至战争从未曾止息,其核心症结之一在于世人往往倾向于“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而不愿意从更为超越的角度看问题。庄子期望人们能够从自以为是、相与为非的如环无端的困局挣脱出来,提出“照之于天”... 千百年来,人世间的纷争、冲突、乃至战争从未曾止息,其核心症结之一在于世人往往倾向于“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而不愿意从更为超越的角度看问题。庄子期望人们能够从自以为是、相与为非的如环无端的困局挣脱出来,提出“照之于天”即站在天道的角度观照世间万有、审视社会人生;如此一来,人们好像是站在圆心上,能够理解在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但自己则不会参与到或纠结于是是非非的纷争之中。庄子“照之于天”智慧提醒世人应学会相互尊重彼此天然存在的差异,不应把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念直接或简单等同于普遍价值,而且,族群与族群或人与人之间不要总是“以邻为壑”,不应总是想着要战胜、消灭对方,而应与人为善、相互珍爱彼此的生存权力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否则,人类必将整体性地错过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和谐世界的建构也终将停留在空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照之于天 以道观之 超越相对 和谐世界
下载PDF
《齐物论》指归甄辨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克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90,共14页
庄子所言“物谓之而然”,此“物”之“然”并不存在于人“谓之”之外,而“谓之”即是“物论”。齐“物”之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除却这样的齐“物论”并不存在另一条齐“物”的路径。《齐物论》由“照之于天”而明“... 庄子所言“物谓之而然”,此“物”之“然”并不存在于人“谓之”之外,而“谓之”即是“物论”。齐“物”之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除却这样的齐“物论”并不存在另一条齐“物”的路径。《齐物论》由“照之于天”而明“丧我”之旨,其多设譬以言:“天籁”以声之所发设譬,“天钧”以形之所塑设譬,“天府”以府之所藏设譬,“天倪”以端倪之隐显设譬。如此设譬以喻人“丧”(忘)其“我”,乃在于诱导人“入于天”(化之于自然)。“照之于天”以“丧我”,必至因任于天(自然)而“忘乎物”,而“忘乎物”的极致是“未始有物”。“物”不可能在未“丧我”时独忘,“我”也不可能在未“忘物”时独“丧”;“物化”诚然是“忘乎物”,却也意味着“丧我”或“忘”乎“我”,因此其适可恰切地理解为入于自然大化之境而“物”“我”双忘。庄子学说以“逍遥”之“游”为终极导向,而以忘乎“物”“我”的“齐‘物论’”而“齐物”为达于此虚灵的真实之境的不二蹊径。人“应于化而解于物”而有“游”,唯此“游”乃称得上“逍遥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照之于天 丧我 未始有物 物化
下载PDF
庄子“成心”论 被引量:2
3
作者 谢阳举 卫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8,共7页
“成心”在庄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的许多思想均是围绕“成心”而展开的。但对“成心”的理解,历代注解歧异,呈两极分化的趋势,难以统一;同时,对“成心”的内涵与作用及破除“成心”的方法,以往的研究也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前... “成心”在庄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的许多思想均是围绕“成心”而展开的。但对“成心”的理解,历代注解歧异,呈两极分化的趋势,难以统一;同时,对“成心”的内涵与作用及破除“成心”的方法,以往的研究也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文献学、训诂学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成心”即具有完整功能作用的心。“成心”只在“害道”的层面具有消极的意义,而在保持人的存在和复归“常心”的过程中具有十足的积极意义。破除“成心”,并非泯灭人的一切心理作用,而是破除以“成心”自身为师的倾向。对此,庄子主要提出“无言”“去知”“以明”“照之于天”等方法。破除“成心”之人,就能纯任自然,复归“常心”,“游心于物之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成心” “常心” “无言” “去知” “以明” 照之于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