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阳明“未充量”良知发微
1
作者 杨谦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1-38,共8页
阳明的致良知是用良知本身做工夫,因此在致知之前要先对良知本体有一定程度的体认。但常人对良知本体的体认、体贴很难透彻、精全,这就存在一个对良知有所体认但却未至纯粹、精全的中间状态,即良知的“未充量”状态。但知虽有未充,却依... 阳明的致良知是用良知本身做工夫,因此在致知之前要先对良知本体有一定程度的体认。但常人对良知本体的体认、体贴很难透彻、精全,这就存在一个对良知有所体认但却未至纯粹、精全的中间状态,即良知的“未充量”状态。但知虽有未充,却依旧可知善恶、辨是非,不失天赋“良”性。也即是说良知有蔽有未充是一义,不失先在性、具足性是另一义,两义并不矛盾,一时并在、共存,而这就为笃实致知实践预留了空间。对良知未充量状态的抉发,一方面透显出了阳明良知概念的包容性与具体性,另一方面对阳明后学致知理脉的疏理以及现世致知实践的开展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体知 未充量 照察
下载PDF
“四有”“四无”之间——论良知未充量体段的展开与突破
2
作者 杨谦 《人文天下》 2023年第4期23-32,共10页
阳明的致良知是拿良知本体做工夫,因此要对良知本体有一定程度的体认。而于常人言,对良知本体的体认、体贴很难透彻、精全,这就存在一个对良知有所体认但未至纯粹、精全的中间状态,即唐君毅所言良知的未充量状态。常人用以做工夫(致知)... 阳明的致良知是拿良知本体做工夫,因此要对良知本体有一定程度的体认。而于常人言,对良知本体的体认、体贴很难透彻、精全,这就存在一个对良知有所体认但未至纯粹、精全的中间状态,即唐君毅所言良知的未充量状态。常人用以做工夫(致知)的良知是有缺欠的未充量之知。但知虽有未充,知之所及依旧可做好善恶恶的致知工夫,即良知的先在性、具足性是一义,有缺欠、有遮蔽则是另一义,二义共存共在。因此,致良知就呈现为个体各随知之分限以致知的践履过程。对良知未充量体段的抉发,有助于整体把握阳明学致知理脉,对现世致知开展也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体知 未充量 照察
下载PDF
王时槐良知说的明觉义
3
作者 周丰董 《哲学门》 CSSCI 2017年第1期273-297,共25页
本文以王时槐的思想为中心,对良知的作用形式做出分析。明觉是良知的作用形式,是诚明、神明(灵明)和虚明的结合,和意识的反映照察功能近似而不同。良知作为发窍乃是纯粹经验的起点,故而其作用形式具有不同于主客二分与我思等认知活动起... 本文以王时槐的思想为中心,对良知的作用形式做出分析。明觉是良知的作用形式,是诚明、神明(灵明)和虚明的结合,和意识的反映照察功能近似而不同。良知作为发窍乃是纯粹经验的起点,故而其作用形式具有不同于主客二分与我思等认知活动起点的特征,而是与物无对的明觉;良知作为性灵乃是先天道德理性自然灵动的呈现,而非后天培养的道德意识,故而其作用形式是“不思不虑”与“思不出位”,这和认知理性的思维意识形式,情识意念的攀缘逐境的形式不同。所以,明觉堪称良知的本质特征,是良知区分于认知活动、情识意念和后天培养的道德意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明觉 照察 不思不虑 思不出位 现在具足 空有之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