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称转喻的回指照应机制 被引量:8
1
作者 韩丹 许宁云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0,共5页
在包含指称转喻关系的语句中,谓项与其论元之间的语义冲突是标量性的,冲突的大小决定了转喻关系中源域成分和靶域成分的相对突显度,语义冲突大,则靶域成分被逼显,从而倾向于被后续话语中的代词回指;语义冲突小,则源域成分因其仍处于活... 在包含指称转喻关系的语句中,谓项与其论元之间的语义冲突是标量性的,冲突的大小决定了转喻关系中源域成分和靶域成分的相对突显度,语义冲突大,则靶域成分被逼显,从而倾向于被后续话语中的代词回指;语义冲突小,则源域成分因其仍处于活跃状态并占据话题位置而跃居突显地位,从而倾向于被后续话语中的代词回指,这是指称转喻的回指照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转喻 回指照应机制 语义冲突 标量性
下载PDF
转喻回指照应的认知语用阐释 被引量:2
2
作者 江晓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76,共6页
回指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建立在语言表层上的互指关系,但转喻回指往往涉及一种没有明确先行项的深层回指。深层回指由语用因素控制,且须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在认知语用框架下,探讨了转喻回指照应机制,指出转喻回指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以言... 回指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建立在语言表层上的互指关系,但转喻回指往往涉及一种没有明确先行项的深层回指。深层回指由语用因素控制,且须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在认知语用框架下,探讨了转喻回指照应机制,指出转喻回指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以言者表达的意图为主导,听者的认知推理为导向,在寻求转喻回指的关联性解读过程中建立先行词与回指语之间的语义连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指称 回指 认知语用 照应机制
下载PDF
照应研究的认知新视角——《照应现象与概念结构》述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丛禾 《外语与翻译》 2005年第1期68-72,共5页
《照应现象与概念结构》(Anaphora and Concepmal Structure)一书1997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Karen van Hoek博士在其论文《通向概念结构的路径:代名化照应的制约条件》(Paths through conceptual structure:constraints on pr... 《照应现象与概念结构》(Anaphora and Concepmal Structure)一书1997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Karen van Hoek博士在其论文《通向概念结构的路径:代名化照应的制约条件》(Paths through conceptual structure:constraints on pronominal anaphora)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是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研究照应现象的一部力作,是对以往基于句法结构关系如成分统领制约下的照应理论的反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应现象与概念结构》 认知语法 照应理论 照应制约机制 概念参照点模型 书评 英语
下载PDF
转喻回指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江晓红 《肇庆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32-36,共5页
认知转喻观认为,转喻表达式不但经由显性概念的激活而实现隐性概念的激活,而且显性概念和隐性概念会共同在后续话语的理解中发挥作用,指称转喻回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显性和隐性先行语的选择机制问题。针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解释方案,... 认知转喻观认为,转喻表达式不但经由显性概念的激活而实现隐性概念的激活,而且显性概念和隐性概念会共同在后续话语的理解中发挥作用,指称转喻回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显性和隐性先行语的选择机制问题。针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解释方案,本文在考查已有转喻回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指称转喻回指照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各种语言或非语言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先行语和回指语这两个概念的连通,进而提出从认知语用角度建立转喻回指照应机制的统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转喻 回指 照应机制 认知语用学
下载PDF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功能的认知解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碧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9,共4页
在英汉语代词系统中,第三人称代词在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它们的照应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研究方法不同,会得到相异的结论,有时甚至与语言的本质发生对立或偏差。本文从Ariel的可及性理论入手,以van Hoek... 在英汉语代词系统中,第三人称代词在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它们的照应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研究方法不同,会得到相异的结论,有时甚至与语言的本质发生对立或偏差。本文从Ariel的可及性理论入手,以van Hoek提出的照应规约机制为理论指导,探讨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功能问题,分析中突显观念参照点对汉语后指照应句子的解释力。通过分析,能够确定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具备双向照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人称代词 照应功能 照应规约机制 观念参照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