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茶煮饮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康 吴成建 《中国茶叶》 2022年第5期54-57,共4页
为探索不同等级白茶的最佳煮饮方法,采用TDS计检测茶汤浓度和感官审评相结合,研究不同投叶量时煮饮白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等级与投叶量相同条件下,煮饮的白茶饼茶和散茶茶汤浓度差异极为明显,饼茶的茶汤浓度明显高于散茶... 为探索不同等级白茶的最佳煮饮方法,采用TDS计检测茶汤浓度和感官审评相结合,研究不同投叶量时煮饮白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等级与投叶量相同条件下,煮饮的白茶饼茶和散茶茶汤浓度差异极为明显,饼茶的茶汤浓度明显高于散茶;白茶饼等茶汤浓度随投叶量增加而增大,白牡丹二级的高于白牡丹一级,茶汤质量浓度处于100~400 mg/L之间为感官品饮适宜区,质量浓度在200~300 mg/L之间是品饮的较佳浓度;煮饮时,白茶饼茶的适宜投叶量为8~10 g,白茶散茶的适宜投叶量为10~12 g,研究结果可为消费者煮饮白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煮饮 浓度 感官品质
下载PDF
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
2
作者 周文劲 《茶叶》 2012年第1期59-62,共4页
中国饮茶方式历经了由唐以前的生煮羹饮、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瀹饮法的漫漫演进,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也是中华茶文化发展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 茶方式 煎茶 点茶
下载PDF
汉代内服药的剂型演变与“汤液”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廖育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0年第2期178-183,共6页
本文指出"汤液"并非药用剂型之"汤剂",而是在古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以食物为主制成的一类特殊治疗药物,汉代以后废弃不用。同时,一般药物的服法开始从冶末吞服转变为煎服用,即"汤剂"。
关键词 中药 内服剂 汉代 剂型演变 冶末吞服法 煮饮汁法 汤液
下载PDF
急须:瀹茶器在日本的确立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建南 《中国茶叶》 2020年第7期64-68,共5页
18世纪中叶,日本茶人开始使用闽南的侧把砂石兆"急烧"煮茶,把宋代黄裳诗中的煮沸器"急须"误解为茶叶罐;19世纪中叶,崇尚汉文化的文人煎茶家把"急须"用于煮汤器的名称;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普及和瀹茶器需求... 18世纪中叶,日本茶人开始使用闽南的侧把砂石兆"急烧"煮茶,把宋代黄裳诗中的煮沸器"急须"误解为茶叶罐;19世纪中叶,崇尚汉文化的文人煎茶家把"急须"用于煮汤器的名称;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普及和瀹茶器需求的增长,19世纪晚期,侧把式茗壶以源于汉诗的"急须"之名被确立为日本人广泛使用的瀹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须 急烧 散茶 煮饮
下载PDF
急烧:日本煎茶文化视域下的闽南茶器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建南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1-245,共5页
18世纪中叶,名为"急烧"的闽南侧把砂铫传入日本,受到煎茶家的追捧,并发展为生活饮茶常用的煮茶器。19世纪中后期,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普及,急烧由煮茶器向煮水器转化,"急烧"之名亦逐渐被"保富良"等日本俗称... 18世纪中叶,名为"急烧"的闽南侧把砂铫传入日本,受到煎茶家的追捧,并发展为生活饮茶常用的煮茶器。19世纪中后期,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普及,急烧由煮茶器向煮水器转化,"急烧"之名亦逐渐被"保富良"等日本俗称取代;然后,随着金属材质煮水器的普及,急烧便退出了日本饮茶生活的舞台,只有煎茶道至今还使用古雅的急烧煮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烧 煎茶 日本茶道 煮饮 急须
下载PDF
茶该怎样喝
6
作者 刘辉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4年第2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茶方法 偏食 煮饮 水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