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东乡首次发现熊亚科化石——龙担哺乳动物群补充报道之二(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邱占祥 邓涛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5-264,共20页
2006年作者在和政县发现了两件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一完整下颌(HMV1422)和一个咬合在一起的头骨及下颌(HMV 1454)。熊类系龙担哺乳动物群中未曾描述过的新成员。这两件标本虽然有少许不同,但都和李亦征(1993)所记述的沂南熊Ur... 2006年作者在和政县发现了两件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一完整下颌(HMV1422)和一个咬合在一起的头骨及下颌(HMV 1454)。熊类系龙担哺乳动物群中未曾描述过的新成员。这两件标本虽然有少许不同,但都和李亦征(1993)所记述的沂南熊Ursus(Protarctos)yinanensis十分接近,而被归入该种。该种修订后的鉴别特征是:头骨长头型,头长接近中等大小的现生黑熊,头骨最大宽约为最大长的一半;矢状嵴长,约为顶长的1/3;眶下孔与眼眶前缘相距近,两者均在M1上方;颧骨前端仅组成眼眶下缘,其后端止于关节窝前缘水平;硬腭短,齿列之后的腭长小于P4长的1.5倍或M2长的3/4。前臼齿数目全;P4原尖小,位于裂凹正内方;M1短长方形,宽/长~80%;M2跟座中长,M2宽/长56%~58%;M2长/M1长133%~153%。m1无前下后尖及前下内尖,分隔下三角座和跟座的横沟窄(前后),横沟中没有明显的嵴和沟;m2短于m1,其前、后接近等宽。与U.boeckhi相比,P4相对更小;臼齿相对更窄长;M1不呈五边形;M2跟座更大;m1横沟短,V形。现生熊亚科的6个种在分子和生化特性上非常接近,且其分异的时间非常短。这使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为研究手段的遗传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把它们归入同一个属,即Ursus。但是以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家却大多依据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而把它们分成多个属。不过古生物学家也常把欧亚大陆上新世-第四纪早期的熊类化石简单地归入Ursus一个属。在对比研究东乡熊化石时,我们对欧亚大陆同期的熊化石作了较仔细的观察,发现m1的形态变化在熊亚科的演化中分异显著,在分类中应具重要意义。结合头骨及牙齿的其他特征,这一时期熊类化石主要可以分为三组:1)m1形态简单者,无前下后尖和前下内尖,横沟表面基本光滑。2)m1具嵴形图案者,具前下后尖,但无前下内尖,在三角座后壁和横沟中形成V,Y或X形嵴。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黑熊者最为接近。3)m1具前下后尖、前下内尖,次级附尖很发育,主尖及附尖多为圆锥形。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棕熊者最为接近。属于第一组的有Baroth-Kopecz的U.boeckhi,沂南熊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左下颌(1890年描述)。第二组包括产自Perrier,Weze,Layna,Wolfersheim等地点的熊类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头骨及下颌(1892年描述)。第三组包括发现于欧洲众多地点(Val d'Arno,St.Vallier等)的U.etruscus。上述三组熊类在m1形态上的差异和组内变异的程度,使我们倾向于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属,其属名分别应为:Protarctos,Euarctos和Ursus。Protarctos包括P.boeckhi(MN 14),P.ruscinensis(MN 15)和P.yinanensis(相当于MN 16-17)。Euarctos包括E.pyrenaicus(MN 15),E.minimus(MN 16-17)和现生美洲及亚洲的黑熊。而Ursus则包括U.etruscus(MN 17)及许多后期类型,如U.spelaeus等,以及现生的U.arctos(可能还有U.maritim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东乡 上新世 早第四纪 龙担哺乳动物群 熊亚科 分类
下载PDF
New record of a haplocyonine amphicyonid in Early Miocene of Nei Mongol fills a long-suspected geographic hiatus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Xiao-Ming WANG Hong-Jiang JIANGZUO Qi-Gao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35,共15页
犬熊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简齿犬熊亚科)和Temnocyoninae(剪切犬熊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 犬熊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简齿犬熊亚科)和Temnocyoninae(剪切犬熊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而Temnocyoninae则局限在北美的早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目前亚洲虽还没有记录,但新近纪的亚洲无疑是欧洲与北美之间迁徙途中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记录的新材料既是意外发现又是意料之中。2015年我们在内蒙古中部早中新世敖尔班组下红层中首次发现一枚犬熊类的左上第一臼齿。这颗臼齿虽然零星,但非常特征,属Haplocyoninae或Temnocyoninae无疑,值得记述。该牙齿由于中间的收缩及原尖周边齿带的变宽而具有明显的哑铃型轮廓。另外其原尖上的前、后脊也几乎消失,形成一种原尖缩小而且孤立的形态。上述特征与欧洲早中新世的Haplocyonoides mordax(咬合似简齿犬熊)似乎最接近,但由于材料稀少敖尔班犬熊类与北美的Temnocyon percussor更为接近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上述判断正确的话,新发现的Haplocyonoides则是目前发现的少数几例早中新世从欧洲迁移到亚洲的种类之一。这一支系在亚洲有可能延续到中中新世的Gobicyon(戈壁犬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敖尔班 早中新世 熊亚科 地理分布
下载PDF
马来熊银杏果中毒的诊治
3
作者 张利娜 金绍兴 +3 位作者 王良增 姜春林 宋克敏 贾琳琳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第8期183-184,共2页
马来熊属食肉目,熊科,熊亚科,马来熊属,是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包括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印尼、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在我国的云南绿春以及西藏芒康也有少量分布。马来熊系世界上珍... 马来熊属食肉目,熊科,熊亚科,马来熊属,是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包括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印尼、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在我国的云南绿春以及西藏芒康也有少量分布。马来熊系世界上珍贵而稀有的物种之一,其体态伶俐、矫健,也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来熊也是杂食性动物,而且是有什么吃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熊 果中毒 熊亚科 熊科 食肉目 中体型 绿春 动物保护 氢化白果酸 芒康
下载PDF
现实中的帕丁顿熊
4
作者 John R.Platt 张晓敏 《新东方英语(中学版)》 2015年第9期64-65,共2页
大银幕上的帕丁顿熊让很多人一见钟情,殊不知现实中的帕丁顿熊已是濒危物种,更需要我们的关爱。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吧!鉴于新电影《帕丁顿熊》已经在美国各大影院公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这一濒危物种——安第斯眼镜熊,作家... 大银幕上的帕丁顿熊让很多人一见钟情,殊不知现实中的帕丁顿熊已是濒危物种,更需要我们的关爱。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吧!鉴于新电影《帕丁顿熊》已经在美国各大影院公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这一濒危物种——安第斯眼镜熊,作家迈克尔·邦德所著的那些深受喜爱的书的灵感正源自它。物种名称:安第斯熊或眼镜熊(学名Tremarctos ornatus)由于其独一无二的超短口鼻部,有时也被称为安第斯短面熊,是其所属种下的唯一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亚科 短面熊 口鼻部 种下的 SUBFAMILY 红色名录 野外灭绝 邦德 teeth 灰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