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文俊 王伟涛 +2 位作者 李传友 魏占玉 高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7-967,共11页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坡背斜 蒲江-新津断裂 构造变形 活动习性
下载PDF
四川盆地熊坡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敬波 李勇 +5 位作者 赵国华 颜照坤 周荣军 郑立龙 闫亮 杨聿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1-771,共11页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显著,缩短量为7.2 km,缩短率约为30%;(2)熊坡背斜隆起于(1.0±0.2)MaB.P.之后,且中更新世早期及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使背斜两侧第四系厚度产生明显差异;(3)蒲江-新津断裂现今地震活动明显且小震频繁,曾有Ms=5.0~5.9的地震历史记录;(4)来自龙门山与扬子克拉通的挤压应力以及断层-滑脱作用是形成熊坡背斜的主要应力机制。熊坡背斜并非均匀应力下连续变形的产物,而是由于断裂活动时发生快速抬升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坡背斜 断层传播褶皱 成因机制 构造特征 前陆盆地
下载PDF
成都盆地南缘第四纪构造变形及地貌响应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梁明剑 李大虎 +1 位作者 郭红梅 王世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6,共9页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了成都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地貌的响应关系,重点为邛西构造和熊坡背斜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是成都盆地南缘地区一个较重要的构造变形阶段,邛西构造与熊坡背斜...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了成都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地貌的响应关系,重点为邛西构造和熊坡背斜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是成都盆地南缘地区一个较重要的构造变形阶段,邛西构造与熊坡背斜的发育与演化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并导致了古青衣江数次改道,遗留下规模巨大的冲洪积扇——名邛台地。熊坡背斜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自SW向NE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反映了熊坡背斜主要受到来自南部的动力作用,并呈现自SW向NE扩展变形的过程,显示成都盆地南缘地区流域地貌对其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的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盆地南缘 第四纪构造变形 邛西构造 熊坡背斜 地貌响应
下载PDF
四川蒲江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古生物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海霞 赵兵 陈陵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3-500,共8页
对蒲江县熊坡背斜一带出露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进行了实测和系统采样分析。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的特征将其划分为2个生物组合带:即Weiyuanella rhomboidallis-Permophorus emeiensis双壳组合带和Zamites jiangxieensis-Clathropteris植物... 对蒲江县熊坡背斜一带出露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进行了实测和系统采样分析。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的特征将其划分为2个生物组合带:即Weiyuanella rhomboidallis-Permophorus emeiensis双壳组合带和Zamites jiangxieensis-Clathropteris植物组合带,结合岩性特征及层位对比,认为该区仅出露有须家河组五段和六段。沉积相分析表明,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并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证实须家河组与上覆中侏罗统新田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缺失下侏罗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生物组合带 沉积环境 熊坡背斜 四川蒲江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5
作者 姜大伟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5期41-43,共3页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km范围内高差达45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km范围内高差达45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整体性的隆升变形。这两个模型的合理性有待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数据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南段 前陆区 芦山背 熊坡背斜 三苏场背 龙泉山背 芦山地震 河流地貌 河流阶地 冲积扇 地貌面变形 地壳缩短 变形机制 化学风化 CIA A—CN—K 重矿物
下载PDF
三国刘备帝后的墓圹址考辨
6
作者 董科 王致修 +2 位作者 安平秋 孙钦善 谭继和 《海外文摘》 2017年第8期9-15,共7页
总结中国古代堪舆学,寻找帝后陵应该在主干山脉的串联线上,坟墓坐向背山面水,且植有松树。墓冢地层的水含量小,寝宫才不易受侵蚀腐坏。对刘备的陵址有种种传说,逐一分析批驳这些猜测。从地下水的性质辨别,并比较三个蓉城建都朝代的帝陵... 总结中国古代堪舆学,寻找帝后陵应该在主干山脉的串联线上,坟墓坐向背山面水,且植有松树。墓冢地层的水含量小,寝宫才不易受侵蚀腐坏。对刘备的陵址有种种传说,逐一分析批驳这些猜测。从地下水的性质辨别,并比较三个蓉城建都朝代的帝陵规模,认为成都武侯祠所谓惠陵乃疑冢。根据古籍文献调研,引证杜甫、任渊、王十朋、陆象拱等撰写的唐宋史料。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真实的位于四川双流县永安镇的牧马山,依台地为陵,茔上无古物。地貌属古河谷的垄岗阶地,即广汉期阶地。表层为成都粘土(Q4),掩覆广汉粘土层(Q3),南端呈品字形。按照皇帝墓七庙的理论,调查探明大庙为平乐寺,东昭庙是金华庵、大悲院、大佛寺,西穆庙是观音寺、龙门寺、法王寺,它们有标志皇家敕建的龙形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脉 牧马山 熊坡背斜 武侯祠 广汉层粘土 龙饰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