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中生代Au-Mo成矿系统 被引量:5
1
作者 贺昕宇 王长明 +2 位作者 袁继明 刘军 刘海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52,共20页
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之华北板块南缘,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成矿时间跨度大,成矿强度高,成矿作用多样。复合造山过程和相应的成矿作用已被深入研究,但成矿系统的划分和叠加成矿作用尚需研究。本文将熊耳山-外方山矿... 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之华北板块南缘,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成矿时间跨度大,成矿强度高,成矿作用多样。复合造山过程和相应的成矿作用已被深入研究,但成矿系统的划分和叠加成矿作用尚需研究。本文将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发育的Au-Mo矿床划分为造山型Mo矿床、斑岩型Mo矿床、岩浆热液脉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床和岩浆热液型Au矿床5个类型,对应5种成矿系统:(1)造山型Mo矿床形成于250~227Ma的同碰撞环境和227~194 Ma的后碰撞环境,为变质热液萃取壳源Mo成矿;(2)斑岩型Mo矿床形成于163~135Ma的洋陆俯冲环境和135~116 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幔源或壳源Mo成矿;(3)岩浆热液脉型Mo矿床形成于227~194Ma的后碰撞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幔源Mo成矿;(4)造山型Au矿床在三叠纪发生了预富集作用,主要形成于163~135Ma的洋陆俯冲环境和135~103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变质热液萃取壳源Au成矿;(5)岩浆热液型Au矿床仅形成于135~103 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壳源Au成矿。矿集区主要存在两种叠加成矿作用,即不同构造背景下多种成矿系统的叠加和同一构造背景下不同成矿系统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Mo矿床 成矿系统 叠加成矿作用 熊耳山-外方山
下载PDF
熊耳山—外方山区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的特征和有关找矿问题 被引量:10
2
作者 任富根 丁士应 +1 位作者 赵嘉农 李增慧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999年第2期32-38,共7页
熊耳山—外方山爆破角砾岩型祁雨沟金矿床和店访全矿床产于熊耳裂陷。由于控矿构造部位、地质营力作用和成矿流体的性质不同,分属祁雨沟式、店坊式,两者具不同的找矿标志。其中,祁雨为式具有较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在寻找分布在太华群... 熊耳山—外方山爆破角砾岩型祁雨沟金矿床和店访全矿床产于熊耳裂陷。由于控矿构造部位、地质营力作用和成矿流体的性质不同,分属祁雨沟式、店坊式,两者具不同的找矿标志。其中,祁雨为式具有较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在寻找分布在太华群一能耳群不整合面拆离断层带的祁雨沟式全矿床的同时,要注意寻找其它类型金矿,尤其要注意开发砂金矿,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耳山-外方山 角砾岩型金矿 金矿床 找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