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现熏习与染净熏习:《大乘起信论》之如来藏缘起思想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大勇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12期32-37,共6页
阿赖耶识缘起成立种子与现行互相熏习,《大乘起信论》说真如与无明互相熏习,两种熏习方式各有其对于熏习的不同定义。建立在染净熏习基础上的如来藏缘起与建立在种现熏习基础上的阿赖耶识缘起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其中的理论关键是,... 阿赖耶识缘起成立种子与现行互相熏习,《大乘起信论》说真如与无明互相熏习,两种熏习方式各有其对于熏习的不同定义。建立在染净熏习基础上的如来藏缘起与建立在种现熏习基础上的阿赖耶识缘起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其中的理论关键是,由于真如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如来藏缘起并不存在一个由真如生起无明的阶段。因此如来藏缘起并不存在一因、无因生果与不平等因生果的问题。两种缘起之间的差异,只是理论形态上的,其根本原则保持了内在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藏缘起 阿赖耶识缘起 《大乘起信论》 种现熏习 染净熏习
下载PDF
“燕园记忆”之心香一瓣:以白化文《北大熏习录》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思明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0年第6期118-120,共3页
作为公认的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自创办以来,特别是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后,秉承蔡元培老校长"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北大师生或以渊博之识,或以一技之长,或以多愁善感,
关键词 北大 熏习 记忆 新文化运动 北京大学 五四运动 办学思想 兼容并包
下载PDF
吴焯《绣谷亭熏习录·经部易类》(点校) 被引量:1
3
作者 左茹慧 邱居里 《周易文化研究》 2014年第1期329-364,共36页
一 绣谷亭熏习录经部补目1.《焦氏易林》十六卷2.《京房易》三卷3.《陆氏易解》
关键词 经部 熏习 点校 易类 《焦氏易林》 京房
下载PDF
论《大乘起信论》的熏习说—兼论熏染之别
4
作者 王天巍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35-39,共5页
熏习是《大乘起信论》的重要理论概念,熏习说的目的在于说明真如清净之心之所以蔽而不现,是由于无明的熏习。但只要众生勤加修习,不断生起信仰大乘之心,使无明熏习转化为真如熏习,如此可显现其真如本性。通过比较《大乘起信论》中的&qu... 熏习是《大乘起信论》的重要理论概念,熏习说的目的在于说明真如清净之心之所以蔽而不现,是由于无明的熏习。但只要众生勤加修习,不断生起信仰大乘之心,使无明熏习转化为真如熏习,如此可显现其真如本性。通过比较《大乘起信论》中的"熏"和"染",使大乘熏习之说最终落脚点始终立于自己内心的真如,进而趋向涅槃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习 真如
下载PDF
审美熏习说初探
5
作者 黄家庭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17-22,共6页
从唯识学的种现互熏思想出发,可以为审美经验的发生机制和内在结构提供全新的阐释,当美显现时会把审美经验积淀下来,熏习而成美的种子,同时这些积淀下来的种子,又成为生起现行之美的动因和根据。这样,审美的过程即是一个熏习的过程。一... 从唯识学的种现互熏思想出发,可以为审美经验的发生机制和内在结构提供全新的阐释,当美显现时会把审美经验积淀下来,熏习而成美的种子,同时这些积淀下来的种子,又成为生起现行之美的动因和根据。这样,审美的过程即是一个熏习的过程。一个人的审美心胸和审美眼光的培育、审美能力的获得、审美趣味的陶养都要接受与之相应的熏习才能成就,“美育”即是美的熏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熏习 审美经验 唯识美学
下载PDF
佛教“熏习”思想的嬗变及其思考
6
作者 杨小华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2,共13页
“熏习”是某一势力附着于他法之上,并对他法产生功用和结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能所关系。佛教关于“熏习”的解释有二:第一,同类相生。唯识以“熏习”为中介来解释“现行”与“种子”之间的互熏关系,揭示八识之间的互依与流转,在因果... “熏习”是某一势力附着于他法之上,并对他法产生功用和结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能所关系。佛教关于“熏习”的解释有二:第一,同类相生。唯识以“熏习”为中介来解释“现行”与“种子”之间的互熏关系,揭示八识之间的互依与流转,在因果相应中彰显熏习的重要性,重视对理体的解释,此说以部派佛教和大乘唯识宗为代表;第二,异类相因。如来藏系发挥染净互熏之义,熏习就成为“真如”与“无明”的纽带,特别是对“真如熏习”的重视,构建起“真如”与“无明”二“异类”之间的能熏、所熏关系,更加重视对生成论的解释,持此说的有《楞伽经》《胜鬘经》《佛性论》《大乘起信论》等。唯识“立种子义”而如来藏“不立种子义”,前者仅在前七识和第八识之间谈熏习,后者广说“真如熏习”“无明熏习”“业识熏习”“妄境熏习”等一切诸法之间的能所关系,肯定个人的努力在得证菩提中的作用。可见,如来藏系更加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也强化了大乘佛教的修习倾向,为众生成佛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依据。近代以降,欧阳竟无、王恩洋和太虚、印顺等围绕熏习展开了论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习 唯识学 如来藏 真如熏习
原文传递
太虚对“真如熏习”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
7
作者 张文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6-60,共5页
“真如熏习”概念出现于《大乘起信论》,在近代唯识学复兴运动中,围绕这一概念能否成立,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王恩洋与太虚法师之间曾发生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性宗”“相宗”之争在近代的延续,彰显了双方对于唯识学... “真如熏习”概念出现于《大乘起信论》,在近代唯识学复兴运动中,围绕这一概念能否成立,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王恩洋与太虚法师之间曾发生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性宗”“相宗”之争在近代的延续,彰显了双方对于唯识学与《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的不同立场。太虚的“真如熏习”观体现了圆融开放的佛教观,对我们思考中国佛教的思想特质和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真如熏习 种子熏习 《大乘起信论》
原文传递
返归本心抑或正闻熏习?——佛学理论对当代道德修养的方法论启示
8
作者 沈庭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1,共8页
熊十力与吕瀓在20世纪初的"性觉"与"性寂"之争凸显了此两种佛学传统对熏习的不同态度。以唯识学为代表的"性寂"说以种习说为基础,认为每一个身心活动都会对阿赖耶识产生相应的作用和影响,因而视熏习,尤其... 熊十力与吕瀓在20世纪初的"性觉"与"性寂"之争凸显了此两种佛学传统对熏习的不同态度。以唯识学为代表的"性寂"说以种习说为基础,认为每一个身心活动都会对阿赖耶识产生相应的作用和影响,因而视熏习,尤其是"正闻熏习"为获得解脱的之关键,在修行论上提倡"渐熏"的心性革新进路;而以禅宗等中国化佛学为代表的"性觉"(如来藏)说,以《大乘起信论》"真如无明互熏说"为基础,暗含着否认熏习对解脱具有积极作用的倾向,因而在修行论上提倡返归本心、明心见性的返本进路。这两种修行进路各有千秋,若能在二者之间取长补短、古为今用,将对创造性转化传统佛学资源,探索当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熏习 修行论 伦理意义
原文传递
古代熏衣习俗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东民 《贵州文史丛刊》 1988年第1期111-112,共2页
《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描写:“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来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由此可见,古人是曾经用香来... 《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描写:“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来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由此可见,古人是曾经用香来熏衣裳的。古代的衣服用料一般为丝、麻、葛、布等,易遭虫蛀。因此古人要熏香驱虫,不独为衣服生香爽身。熏衣用熏炉、熏笼。熏炉的样式不一。有的似小瓮,口小肚大;有的如短足香炉,口大肚凸。有的带铁把,有的上铜钩。熏笼是罩在熏炉上的笼子,样式类似今之烘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钗 铁把 汉魏六朝诗选 黛玉 《孔雀东南飞》 情根 事物纪原 熏习
下载PDF
气氛活跃的课一定是优质课吗?——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熏习”策略及其应用
10
作者 杨晓华 《中国教师》 2017年第4期49-53,共5页
判定一堂课是否优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或隐或显的标尺——课堂气氛。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显得生动有吸引力,听课的领导、教研员也常常被课堂活动吸引,更倾向于将这样的课确定为优质课。确实,... 判定一堂课是否优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或隐或显的标尺——课堂气氛。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显得生动有吸引力,听课的领导、教研员也常常被课堂活动吸引,更倾向于将这样的课确定为优质课。确实,这样的语文课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我们讨论语文课的优质与否,如果被"气氛是否活跃"牵着鼻子走,就容易失之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气氛 优质课 应用 熏习 语文课 学生参与 师生互动
原文传递
在《论语》中熏习学风、文风、会风
11
作者 李晓东 《秘书工作》 2022年第12期67-68,共2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饶有兴趣地拿起来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饶有兴趣地拿起来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一同在《论语》中熏习学风、文风、会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不思则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家语 孔子研究院 《论语》 熏习 山东曲阜 三人行
原文传递
从“变化气质”到“刊落习气”——阐释马一浮融摄儒佛的现代新儒学工夫论
12
作者 刘乐恒 《人文论丛》 2011年第1期162-179,共18页
作为现代新儒学(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奠基人之一,马一浮先生(1883-1967)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现代新儒家中对“工夫”问题最为强调的学者。同时,马氏学术思想隐含着一套工夫论。
关键词 工夫 变化 儒学 圆融 熏习 起信论 问题 儒佛
下载PDF
吕澂与熊十力的“闻熏”之争
13
作者 张晓亮 《五台山研究》 2012年第2期3-7,共5页
作为20世纪初期蔚为壮观的儒佛之争的一部分,极少有人注意到吕澂与熊十力争论背后更深刻的东西。以佛教的"闻熏"概念为中心,力求揭示吕、熊二人迴异的认识论方式。并认为应该将二人的争论放在整个"闻熏"观念演变史... 作为20世纪初期蔚为壮观的儒佛之争的一部分,极少有人注意到吕澂与熊十力争论背后更深刻的东西。以佛教的"闻熏"概念为中心,力求揭示吕、熊二人迴异的认识论方式。并认为应该将二人的争论放在整个"闻熏"观念演变史甚或佛教中国化的一环来看待,则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闻 熏习 性寂 性觉 外铄
下载PDF
中国渔文化的原动力、生命力与发展力试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宁波 张媛媛 《中国渔业经济》 2020年第1期16-21,共6页
渔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自渔猎时代以来创造的辉煌文化类型之一。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倡导文化自信,因此挖掘渔文化,以&q... 渔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自渔猎时代以来创造的辉煌文化类型之一。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倡导文化自信,因此挖掘渔文化,以"渔文化+"的战略发展模式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渔文化提升水产业能级、增加水产品文化附加值、开拓新的水产业市场、促进渔村社会转型和海洋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需要加强渔趣熏习、文经协同,加强对渔文化的研究与应用,更好地实现渔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文化 渔趣熏习 文经协同
下载PDF
对《大乘起信论》修行方式的初步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明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4期19-23,共5页
通过考察认为《大乘起信论》"性觉"修行观体现了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修证方式和教化方式,是中国佛教修证和教化的出发点与不可违背的根本前提。中国大乘佛教这种"自性自度"的修证和教化方式,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传统... 通过考察认为《大乘起信论》"性觉"修行观体现了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修证方式和教化方式,是中国佛教修证和教化的出发点与不可违背的根本前提。中国大乘佛教这种"自性自度"的修证和教化方式,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教化系统对待互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妻心 真如 熏习
下载PDF
佛教“无明”观念探析——以《大乘起信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理峰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142-144,共3页
通过分析《大乘起信论》中的两个比喻,即"水风之喻"和"香熏之喻",文章探析了无明与众生心的关系,指出了无明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无明与真如之间的相互"熏习",揭示了无明与真如的关系实质。《大乘起信论... 通过分析《大乘起信论》中的两个比喻,即"水风之喻"和"香熏之喻",文章探析了无明与众生心的关系,指出了无明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无明与真如之间的相互"熏习",揭示了无明与真如的关系实质。《大乘起信论》中无明与真如关系的建构模式,在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深化和拓展,也显示出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明 真如 熏习
下载PDF
朱剑印象
17
作者 方德生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10期205-207,共3页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再也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与朱剑相识多年,平时交流甚多,于知识方面无所不谈;从审美倾向上我们都崇尚质朴、虚静,小文难以堆砌华丽的词藻与空洞的理论来形容他。而所谓印象云者,并非泛泛而论,却如西方绘画印象派,...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再也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与朱剑相识多年,平时交流甚多,于知识方面无所不谈;从审美倾向上我们都崇尚质朴、虚静,小文难以堆砌华丽的词藻与空洞的理论来形容他。而所谓印象云者,并非泛泛而论,却如西方绘画印象派,捕捉的虽是瞬间,然印象即本质。朱剑精于绘事。他少年时代熏习于扬州的文化渊源,后成长于六朝审美情致格调当中,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技能修练,使他对绘画慧眼独具。凭借扎实而精深的造型功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剑 西方绘画 无所不谈 少年时代 审美倾向 熏习 虚静 泛泛而论 修练 小文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严羽“以禅喻诗”说之争——基于钱谦益、王士祯、李重华的考察
18
作者 党晓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59-64,共6页
清代前中期,诗学领域围绕着严羽的"以禅喻诗"说展开了激烈论争。在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中,钱谦益、王士祯、李重华所持立场、相关论说代表着此期对于严羽"以禅喻诗"说接受的三大主要面向,其各自观点分别折射出此期诗... 清代前中期,诗学领域围绕着严羽的"以禅喻诗"说展开了激烈论争。在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中,钱谦益、王士祯、李重华所持立场、相关论说代表着此期对于严羽"以禅喻诗"说接受的三大主要面向,其各自观点分别折射出此期诗人、诗论家们对于严羽诗学思想的合理性反思、理论延伸与经典解构。透过这场论争,能够侧探当时的文学思潮和思想脉络,进而体认文学、思想的互动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严羽 以禅喻诗 熏习 诗禅一致 儒家诗教
下载PDF
小学生经典诵读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77-78,共2页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有利于传承人类文明,发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1.诵读经典可以陶冶性情。经典诗...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有利于传承人类文明,发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意义1.诵读经典可以陶冶性情。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可以修养身心、启迪智慧,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熏习人的气质,让学生熟颂于口、濡染于心,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诵读 古代圣贤 典范性 熏习 历史选择 生熟 思想智慧 经典故事 对子歌 综合素质
下载PDF
学艺感言
20
作者 苏壁郎 《书画世界》 2017年第4期88-90,共3页
余幼嗜书画,至今不疲。遣兴抒怀,莫能逾此。熏习经典,苦索心源。曾一夕数易笔法,多载纸上彷徨。唯以嗜爱弥深,锲而不舍。后渐知笔墨道广,仅饮一瓢则易就,多端寡要则难成。贵在忠于秉性,毋自欺也。所谓先入后出,积学而后能者。
关键词 道广 熏习 一瓢 师心 竹石图 道问学 巴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