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燓”字看汉语字词关系的判定
- 1
-
-
作者
谢国剑
安静
-
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
出处
《中国文字研究》
2022年第1期145-152,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东汉至隋石刻文献字词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7BYY018)的资助。
-
文摘
据字音实际和字形讹变、假借通例等推知,南北朝隋唐五代出土文献中的27例“燓”及其异体的来源有四种可能,无唯一性,这与当时小学类文献所载基本相合。但据用字实际,出土文献中的“燓”及其异体既非本有其字,也非来自“燔”,而是源自“焚”,具体发展路径有两种可能。据此认为考察汉语字词关系,既需考察形、音、义的契合程度和时人的观点,有时又需考察字词的实际使用情况。
-
关键词
焚
燓
燔
字词关系
-
Keywords
Fen(焚)
Fen(燓)
Fan(燔)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words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H1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说“燓”及相关诸字
- 2
-
-
作者
谢国剑
-
机构
韶关学院文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6,96,共7页
-
基金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2WYM_011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3M53016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六朝字形全谱"(编号:13&ZD131)的支持
-
文摘
初唐以前,"樊"可借为"燔,"字;"樊"字常写作"樊";后又由"樊"发展作"■"、■、■等形;再后来"■"及其异体则又常常被认为是"焚"的古字。《说文·火部》"焚"字作"燓",疑是时人已不知"燓"及其异体来自焚烧义的"樊"这个事实而造成的结果。清代写本文献保留有"樊"、"焚"互讹的情况,性质、过程与前者均不同,是字形相近带来的讹误。唐代石刻文献另有"■"字,很可能是"焚"字之讹,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是"樊"字讹省的可能。
-
关键词
异体
提要
说文
字形
-
Keywords
glyph evolution
燓(fan)
樊(fan)
焚(fen)
■(fen/fan)
-
分类号
H12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經史"焚""(■)"訛變四例
- 3
-
-
作者
謝國劍
-
机构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
-
出处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1期218-225,共8页
-
基金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東漢至隋石刻文獻字詞關係研究”(17BYY018)
-
文摘
文章認爲,S.388《正名要録》“焚翔”的“焚”爲“樊”字之)。S.617《俗務要名林·火部》“■”,或者本作“樊(燓)”或其異體,其源头很大可能爲“焚”字;或者不同的人在傳抄該條時認字發生了變化,前一人認爲“■”是“焚”字,後來人認爲是“樊(燓)”或其異體字,從而把反切改爲“苻袁反”。《龍龕手鏡·口部》“■”字下“音焚”的“焚”是“樊(燓、■)”之)。《史記·張儀列傳》“秦得燒掇焚杅君之國”的“焚”,本應作“樊(燓、■)”字,讀爲“煩”。
-
关键词
焚
■
樊
燓
-
Keywords
fen(焚)
fen(■)
fan(樊)
fen(燓)
-
分类号
H121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