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燓”字看汉语字词关系的判定
1
作者 谢国剑 安静 《中国文字研究》 2022年第1期145-152,共8页
据字音实际和字形讹变、假借通例等推知,南北朝隋唐五代出土文献中的27例“燓”及其异体的来源有四种可能,无唯一性,这与当时小学类文献所载基本相合。但据用字实际,出土文献中的“燓”及其异体既非本有其字,也非来自“燔”,而是源自“... 据字音实际和字形讹变、假借通例等推知,南北朝隋唐五代出土文献中的27例“燓”及其异体的来源有四种可能,无唯一性,这与当时小学类文献所载基本相合。但据用字实际,出土文献中的“燓”及其异体既非本有其字,也非来自“燔”,而是源自“焚”,具体发展路径有两种可能。据此认为考察汉语字词关系,既需考察形、音、义的契合程度和时人的观点,有时又需考察字词的实际使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词关系
下载PDF
说“燓”及相关诸字
2
作者 谢国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6,96,共7页
初唐以前,"樊"可借为"燔,"字;"樊"字常写作"樊";后又由"樊"发展作"■"、■、■等形;再后来"■"及其异体则又常常被认为是"焚"的古字。《说文·... 初唐以前,"樊"可借为"燔,"字;"樊"字常写作"樊";后又由"樊"发展作"■"、■、■等形;再后来"■"及其异体则又常常被认为是"焚"的古字。《说文·火部》"焚"字作"燓",疑是时人已不知"燓"及其异体来自焚烧义的"樊"这个事实而造成的结果。清代写本文献保留有"樊"、"焚"互讹的情况,性质、过程与前者均不同,是字形相近带来的讹误。唐代石刻文献另有"■"字,很可能是"焚"字之讹,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是"樊"字讹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 提要 说文 字形
原文传递
經史"焚""(■)"訛變四例
3
作者 謝國劍 《汉语史学报》 2022年第1期218-225,共8页
文章認爲,S.388《正名要録》“焚翔”的“焚”爲“樊”字之)。S.617《俗務要名林·火部》“■”,或者本作“樊(燓)”或其異體,其源头很大可能爲“焚”字;或者不同的人在傳抄該條時認字發生了變化,前一人認爲“■”是“焚”字,後來... 文章認爲,S.388《正名要録》“焚翔”的“焚”爲“樊”字之)。S.617《俗務要名林·火部》“■”,或者本作“樊(燓)”或其異體,其源头很大可能爲“焚”字;或者不同的人在傳抄該條時認字發生了變化,前一人認爲“■”是“焚”字,後來人認爲是“樊(燓)”或其異體字,從而把反切改爲“苻袁反”。《龍龕手鏡·口部》“■”字下“音焚”的“焚”是“樊(燓、■)”之)。《史記·張儀列傳》“秦得燒掇焚杅君之國”的“焚”,本應作“樊(燓、■)”字,讀爲“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