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周燕国青铜篮类型学小议
1
作者 张可欣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7期28-33,共6页
西周时期的燕国青铜簋与中原诸国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但同时,其在形制、纹饰等方面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燕国境内所出土以及燕国所属的西周时期的青铜簋。本文将在全面整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西周时期的燕国青铜簋与中原诸国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但同时,其在形制、纹饰等方面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燕国境内所出土以及燕国所属的西周时期的青铜簋。本文将在全面整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周时期燕国青铜簋做研究分析,梳理西周燕国青铜簋的种类以及形制演变,再利用标准器断代法对西周燕国的部分青铜簋进行分期断代,通过比较研究,试分析部分西周燕国青铜簋的地域性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燕国的历史与西周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燕国 青铜簋 类型学
下载PDF
战国时期燕国农业的多种经营
2
作者 李爱玲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3,共7页
自然环境和区位特点为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畜牧业是燕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颇受重视。战国时已有专门饲养牲畜的苑囿,规模和数量均十分可观,在制骨业、皮革业和殉牲中均有体现。燕人广泛种植经济林,枣、栗种植呈现出规模化和专业化的... 自然环境和区位特点为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畜牧业是燕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颇受重视。战国时已有专门饲养牲畜的苑囿,规模和数量均十分可观,在制骨业、皮革业和殉牲中均有体现。燕人广泛种植经济林,枣、栗种植呈现出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态势,多植于园圃或野外,果实以备充饥外,亦成为重要之商品;燕国蚕桑业久负盛名,地桑和高干桑已被普遍种植,尤以地桑为最。渔猎经济是燕国农业的重要补充,渔业生产趋于完善,极可能已人工养鱼;皮甲胄的制作多以野生动物皮为主,饲养牲畜之皮为辅。多种经营使农业资源获得充分的开发利用,土地、人力和畜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维持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提升了御灾能力,加快了农业的商品化,推进了农业的综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燕国 多种经营 畜牧业 果树种植业 渔猎
下载PDF
3000年前的北京城
3
作者 宋晨光 亦工(图) 《奇妙博物馆》 2023年第1期9-11,共3页
古老的燕国和北京城。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对于刚刚建立的年轻的王朝来说,如何有效地统治边疆、保卫王室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周王意识到相对于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来说,北京遥远偏僻,但因其是交通要道,又不得不好好开发、管理,于是... 古老的燕国和北京城。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对于刚刚建立的年轻的王朝来说,如何有效地统治边疆、保卫王室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周王意识到相对于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来说,北京遥远偏僻,但因其是交通要道,又不得不好好开发、管理,于是就把这里封给了王室成员召(shào)公奭(shì),让他在北京的西南部建立燕国,并修筑城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 王室成员 燕国 镐京 交通要道 陕西西安 周朝 都城
下载PDF
考古出土文物所见燕国地名考 被引量:8
4
作者 后晓荣 陈晓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37,共4页
传世文献中有关燕国地名的记载很少,难窥其全貌;但是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燕国文物中涉及地名的资料不少,因而为研究燕国地名提供了重要史料。本文主要利用考古文物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战国时期燕国的相关地名,以补史书之缺佚。
关键词 燕国 文物 县邑 考证
下载PDF
对“非智力因素”讨论及有关问题的几点意见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国榕 杨昌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1-68,78,共9页
非智力心理因素,当其论域为心理因素时通常叫做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或认知因素而言的。十余年来我国发表了以“非智力因素”为主题词的文章约200篇,这还不包括以“非智力因素”及具体要素为关键词的大量文章。我们... 非智力心理因素,当其论域为心理因素时通常叫做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或认知因素而言的。十余年来我国发表了以“非智力因素”为主题词的文章约200篇,这还不包括以“非智力因素”及具体要素为关键词的大量文章。我们对此作了初步的、综合而简要的回顾并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理论 非智力心理因素 智力活动 非认知因素 普遍概念 燕国 心理学 培养 认识活动
下载PDF
关于孤竹的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苗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0,共5页
孤竹的地理位置起初应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在商代晚期则将其领域扩大到大凌河流域;从民族属性来看,他是华夏族殷族的一支,其文化是殷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周始,孤竹成为燕国的附庸,其后居民分别融入东胡及燕人中。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作... 孤竹的地理位置起初应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在商代晚期则将其领域扩大到大凌河流域;从民族属性来看,他是华夏族殷族的一支,其文化是殷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周始,孤竹成为燕国的附庸,其后居民分别融入东胡及燕人中。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作为"殷遗"的孤竹,曾将殷人的文化因素注入东胡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燕文化之中,为彼时东胡与燕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竹 殷商 燕国 东胡 文化交融
下载PDF
东周燕国的战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侯毅 张昊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98,共5页
燕国位于东北隅,虽然竭力向外扩张,但终因远离中原无法左右天下,并因此而能自保独安;战国时期燕国灭齐与疲赵的战争,客观上削弱了东方六国的实力,加快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关键词 燕国 东周 战争
下载PDF
燕国县级地方行政称“都”考 被引量:6
8
作者 后晓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28,共4页
传统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实行郡县制,即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国都附近内地则设置县。但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燕国文物中涉及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地名资料多称"某某都",与其他六国置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本文利用战国燕文物... 传统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实行郡县制,即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国都附近内地则设置县。但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燕国文物中涉及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地名资料多称"某某都",与其他六国置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本文利用战国燕文物中有关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战国时期燕国县级地方行政单位称"都"而不称"县",以补史书之缺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国 县级行政 考证
下载PDF
西周燕国铜器与召公封燕问题 被引量:6
9
作者 任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3,共6页
关键词 西周时期 召公 燕国 铜器 文献记载 甲骨金文 中国历史 年代问题
下载PDF
燕都兴废、迁徙谈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2-130,110,共10页
燕都兴废、迁徙谈陈平一、初都“燕亳”的兴废与迁徙当今中国史学界一般认为,姬姓燕国的初都是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的那座古城。但这一认识来之不易,是历史考古工作者经过了三十多年的辛勤发掘和潜心研究才获得的真知... 燕都兴废、迁徙谈陈平一、初都“燕亳”的兴废与迁徙当今中国史学界一般认为,姬姓燕国的初都是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的那座古城。但这一认识来之不易,是历史考古工作者经过了三十多年的辛勤发掘和潜心研究才获得的真知硕果。三十多年前,在房山琉璃河古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燕昭王 战国中期 燕都 《战国纵横家书》 蓟城 始建年代 燕国 《左传》 文物研究
下载PDF
保定境内战国中山长城调查记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文龙 《文物春秋》 2001年第1期44-52,58,共10页
关键词 中山 赵国 燕国 战国时期 内战 长城 文物古迹
下载PDF
燕文化的价值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玉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37,共5页
燕文化是在燕国时期形成而在后世得到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燕文化具有理论价值、历史价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燕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 燕文化是在燕国时期形成而在后世得到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燕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燕文化具有理论价值、历史价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燕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文化 燕国 古代文化 中国
下载PDF
西周金文与召公身世之考证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62,共4页
召公奭是商末周初著名历史人物之一,然而关于他的身世,却是自汉以降二千多年来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召公奭仅是“周之支族”,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较远。本文通过对相关古典文献资料... 召公奭是商末周初著名历史人物之一,然而关于他的身世,却是自汉以降二千多年来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召公奭仅是“周之支族”,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较远。本文通过对相关古典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特别是通过对西周燕召铜器铭文中“日名之制”的分析,认为召公奭并非如某些文献所言为周文王子,困为“日名之制’是殷人使用的制度,周王室是不采用的,召公氏族虽与姬周同姓却是“周之支族”,此族本与姬周本支同居西土,后从本支分离出来迁居于东方“召”地,“召”随后演变为此姬周别支之氏族名、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召公Shan 燕国青铜器 身世
下载PDF
北京建城史和燕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金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北京建城史和燕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杜金鹏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 北京建城史和燕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杜金鹏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市房山区召开,与会海内外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燕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 召公 新进展 武王伐纣 夏家店 青铜文化 西周早期 燕国 下层文化
下载PDF
杕氏壶铭文补释 被引量:2
15
作者 沙宗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52-54,共3页
氏壶是春秋晚期燕国的著名铜器 ,现藏德国柏林博物馆。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最早著录了铭文摹本 ,后来的研究者对铭文多有考释 ,诸家之说 ,得失互见。本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家略作评述 ,并对壶的年代与国别、壶铭的释读作一点补... 氏壶是春秋晚期燕国的著名铜器 ,现藏德国柏林博物馆。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最早著录了铭文摹本 ,后来的研究者对铭文多有考释 ,诸家之说 ,得失互见。本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家略作评述 ,并对壶的年代与国别、壶铭的释读作一点补充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国别 Di氏壶 铜器铭文 春秋晚期 燕国 补释
下载PDF
燕齐圜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兴林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3期30-33,共4页
战国晚期燕国和齐国铸行的方孔圆钱在形制、钱文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二国之圜钱联系密切。燕国圜钱的铸行晚于齐国,在币值的分等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不如齐国进步。齐国圜钱为三等币值,燕国为二等币值;齐币已使用当时先进的叠铸技术... 战国晚期燕国和齐国铸行的方孔圆钱在形制、钱文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二国之圜钱联系密切。燕国圜钱的铸行晚于齐国,在币值的分等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不如齐国进步。齐国圜钱为三等币值,燕国为二等币值;齐币已使用当时先进的叠铸技术,而燕币的铸造尚不见此法的应用。可以认定燕国圜钱是受到齐国圜钱的影响后产生的,这同齐襄王退燕以前燕国刀币对齐国货币强烈影响的态势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国 燕国 圜钱 战国
下载PDF
燕“并蓟居之”辨证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晓峰 《历史地理》 CSSCI 2016年第2期1-15,共15页
由于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城址的发现,引发了关于西周所封燕国都城问题的讨论。一部分学者认为,燕国始封都城即琉璃河城址(燕城),至春秋时期,为躲避北方戎狄的威胁,燕国将都城南迁临易。后燕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又将都城北迁蓟城。本文认为... 由于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城址的发现,引发了关于西周所封燕国都城问题的讨论。一部分学者认为,燕国始封都城即琉璃河城址(燕城),至春秋时期,为躲避北方戎狄的威胁,燕国将都城南迁临易。后燕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又将都城北迁蓟城。本文认为燕国都城变化迁徙的实际过程与此不同。燕国始封于琉璃河城址之后不久,便乘其强势灭掉了北方的近邻蓟国,并将都城迁到蓟城。之后,燕实力相对衰弱,其国都从蓟城,而不是燕城,南徙临易,以避北戎。后在齐国协助下,又从临易返迁蓟城。燕国都城演变的历史说明,蓟城具有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最终成为这一区域最稳定的中心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燕国 琉璃河遗址 蓟城 北京
下载PDF
孟子与燕国“禅让” 被引量:2
18
作者 仝卫敏 《管子学刊》 CSSCI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战国中后期燕国“禅让”事件影响重大,连作为理论家思想家的学术大师孟子也涉足于此事。孟子主张伐燕以扼杀其禅让,这显然与他宣扬禅让、仁政等思想是相悖的。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到孟子的主张看似自相矛盾而实际上是审时... 战国中后期燕国“禅让”事件影响重大,连作为理论家思想家的学术大师孟子也涉足于此事。孟子主张伐燕以扼杀其禅让,这显然与他宣扬禅让、仁政等思想是相悖的。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到孟子的主张看似自相矛盾而实际上是审时度势的卓见,与他对禅让的理解及其仁政思想是契合的,出土的战国中山王方壶等铭文亦是明证。孟子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社会政治发展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燕国“禅让” 仁政
下载PDF
考古所见战国时期燕与中山的文化共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迎春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8-91,共4页
战国时期燕国与中山国的文化存在诸多共性。在器物形制方面,两国出土的青铜器鼎、豆、匜多有相似;陶鬴则是两国特有的日用炊具,中山国的陶鬴应是受燕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在铜器纹饰方面,两国青铜器上的图像纹都具有突出的狩猎主题,狩猎... 战国时期燕国与中山国的文化存在诸多共性。在器物形制方面,两国出土的青铜器鼎、豆、匜多有相似;陶鬴则是两国特有的日用炊具,中山国的陶鬴应是受燕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在铜器纹饰方面,两国青铜器上的图像纹都具有突出的狩猎主题,狩猎纹饰部分面积大、内容丰富、形式写实。在货币文化方面,燕国的明刀币和中山国的尖首刀币都存在随葬现象。两国文化中的这些共性符号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共同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燕国 中山国 文化共性
下载PDF
先秦燕、赵学术思想的差异与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林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64,共4页
先秦时期的燕、赵两国,因地域相接,两国在文化类型上有颇多相似之处,但燕文化与赵文化毕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不同质的地域文化实体。本文以两国的学术思想特征为视角进行比较,以论证二者的差异性更大于其相似性。
关键词 先秦 燕国 赵国 学术思想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