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骨干亲本“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后代衍生品种遗传构成解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韩俊 张连松 +7 位作者 李静婷 石丽娟 解超杰 尤明山 杨作民 刘广田 孙其信 刘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5-1404,共10页
小麦地方品种燕大1817是我国小麦育种骨干亲本之一,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是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基础组合。利用随机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175对在胜利麦和燕大1817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每条染色体平均8.3对... 小麦地方品种燕大1817是我国小麦育种骨干亲本之一,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是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基础组合。利用随机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175对在胜利麦和燕大1817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每条染色体平均8.3对)分析了燕大1817和胜利麦对其38份后代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为26.8%,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为43.6%;在部分同源群水平上,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A、B和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25.9%、25.7和26.4%,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A、B和D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6.1%、39.1%和44.0%。说明引进种质对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起了重要作用。在染色体水平上,胜利麦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在20.0%~63.3%间,其中对1A染色体贡献率仅有20.0%,对7A染色体贡献率高达63.3%。骨干亲本燕大1817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体贡献率在7.5%~44.2%间,其中对2A染色体贡献率仅有7.5%,对7D染色体贡献率可达44.2%。骨干亲本燕大1817对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较高的基因组(单元型)区段有7个,分别是3A上的Xwmc11–Xcfa2262、7B上的Xbarc1073–Xwmc475、1AL上的Xgwm357–Xwmc312、7DS上的Xbarc305–Xwmc506、4AS上的 Xgwm165–Xgwm610、1B上的Xwmc419–Xwmc134和2D上的Xcfd56–Xbarc228,其中,3A染色体上的Xwmc11–Xcfa2262区段对衍生品种贡献率高达77.5%。而胜利麦对后代衍生品种贡献率较高的基因组(单元型)区段有8个,分别是6BS上的Xwmc105-Xwmc397、3D上的Xgdm72–Xgdm8、2DS上的Xgdm5–Xgwm455、7AL上的Xbarc121–Xgwm332、5DL上的Xgwm174–Xwmc161、5BL上的 Xgwm499–Xbarc308、5A上的Xbarc141–Xgwm291和4BL上的Xgwm66–Xgwm251,其中6BS上的Xwmc105–Xwmc397区段对衍生品种的贡献率最高,达71.3%。这些基因组(单元型)区段上存在许多与产量、抗病、抗逆和适应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和QTL,对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干亲本 燕大1817 胜利麦 遗传构成 SSR 小麦育种
下载PDF
新课程与新文学观:周作人1920年代燕大新文学课程建设再探 被引量:2
2
作者 凤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9,77,共15页
关于周作人1922年出任燕大国文系"现代中文部"(theDepartmentofModernChinese)主任,并开设新文学课程的相关事实,学界近年来已有过一些讨论。王翠艳认为,周作人的到任,和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胡适从中斡旋、司徒雷登"... 关于周作人1922年出任燕大国文系"现代中文部"(theDepartmentofModernChinese)主任,并开设新文学课程的相关事实,学界近年来已有过一些讨论。王翠艳认为,周作人的到任,和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胡适从中斡旋、司徒雷登"中国化"的治校理念、周作人对于基督教所持的包容立场及其当时在北大"多余人"的尴尬处境多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国语文学 翻译课 燕大周刊》 中文部 文学学科 新文学观 国语教育 新课程
下载PDF
浅谈燕大附中英语学科学生评价体系改革
3
作者 陈丽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8年第10期35-35,共1页
燕大附中英语学科进行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改革试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激发学习自主性。
关键词 燕大附中 改革试验 形成性评价 自主发展
下载PDF
燕大师生杂忆与文学气氛
4
作者 张惠思 《云梦学刊》 2009年第5期33-36,共4页
燕大消失了,但回忆与追叙却不曾消散。燕京大学的文学教授群在校际之间高流动性下的"出现"、上课的情形,以及燕园中的学生写作与互动构成了一个别具味道的文学图景,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 师生杂忆 燕大 校园写作
下载PDF
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大民俗学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岳永逸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4,157,共10页
在中国社会学创建时期,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孙末楠和他关于民俗的学说一同被介绍了进来。因为派克在始终重视民俗研究的燕大社会学系对孙末楠民俗学说的宣讲,孙末楠的民俗论对燕大的民俗学、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 在中国社会学创建时期,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孙末楠和他关于民俗的学说一同被介绍了进来。因为派克在始终重视民俗研究的燕大社会学系对孙末楠民俗学说的宣讲,孙末楠的民俗论对燕大的民俗学、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对于民俗的理解发生了从风俗到礼俗的整体转型。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孙末楠的社会学》中,基于对孙末楠关于民俗、德型阐释的译介和梳理,黄迪对民俗的定义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后中国民俗学界定民俗的创造、享用和传承等基本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末楠 民俗 德型 黄迪 燕大
原文传递
《燕大周刊》与五四新文学的互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翠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93,共9页
《燕大周刊》系1923—1927年间由燕大学生主办的一份校园刊物。由于集结了周作人、冰心、许地山、凌叔华、熊佛西、焦菊隐等燕大师生的新文学作品,该刊与新兴的现代文学之间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梳理《燕大周刊》与"五四"新文... 《燕大周刊》系1923—1927年间由燕大学生主办的一份校园刊物。由于集结了周作人、冰心、许地山、凌叔华、熊佛西、焦菊隐等燕大师生的新文学作品,该刊与新兴的现代文学之间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梳理《燕大周刊》与"五四"新文学的联系,对于揭示燕京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大周刊》 燕京大学 新文学 基督教题材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基督徒学生团契组织结构探析——以燕大基督教团契为对象的考察
7
作者 吕飞跃 《基督宗教研究》 2019年第2期163-180,共18页
1922年2月爆发的非基督教教运动促使教会大学放弃强制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模式,变更宗教组织模式是教会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燕大基督教团契正是由此得以建立的第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信仰组织。团契建立后,按照社会职业建立以学生、教职员... 1922年2月爆发的非基督教教运动促使教会大学放弃强制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模式,变更宗教组织模式是教会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燕大基督教团契正是由此得以建立的第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信仰组织。团契建立后,按照社会职业建立以学生、教职员和工友为核心的三部,又以具体职责划分若干部;同时,为促进学生信仰与社会服务的发展,建立小团契组织。在以后的发展中,对团契的选举制度不断调整以适应需要。燕大团契是近代中国基督教界引进团契组织模式的第一次尝试,对中国教会组织模式的改进影响较大,对民国时期其他学校学生团契的建立具有带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即对燕大团契的组织结构进行简单论述,并对其在师生、工友之间所发挥的作用简要评价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大基督教团契 组织 小团契 信仰 学生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燕大基督教团契的宗教活动探析
8
作者 吕飞跃 《基督宗教研究》 2022年第1期331-346,共16页
在基督教组织结构中,团契(Fellowship)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几乎伴随整个基督教的历史。1922年,非基督教运动爆发,迫使当时的教会学校放弃强迫学生参加基督教宗教活动的模式,更为自由的团契模式被引入中国,燕大基督教团契也是在这样的背... 在基督教组织结构中,团契(Fellowship)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几乎伴随整个基督教的历史。1922年,非基督教运动爆发,迫使当时的教会学校放弃强迫学生参加基督教宗教活动的模式,更为自由的团契模式被引入中国,燕大基督教团契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建立。由于燕大团契受到多个基督教宗派、近现代中国社会潮流变动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故所举行的宗教活动具有融合基督教宗派和随时代潮流变革而纳入新元素的色彩。1930年代,其他教会学校也建立了团契组织,燕大团契的宗教活动也被其他教会学校竞相模仿,而燕大团契的一些宗教活动至今依旧在中国的一些基督教会中得到保留,故对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即以燕大基督教团契为个案,对其所进行的宗教活动的历史与内容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大基督教团契 学生 信仰 宗教活动
原文传递
教会大学与民国乡村建设——以燕京大学清河实验区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德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2,共6页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0年开办了清河实验区,分经济、调查、社会、卫生四股开展工作,设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与工作计划,并常派学生实习。实验区在清河推广小本贷款,成立信用合作社,推广优质家畜品种,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率;还为儿童开...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0年开办了清河实验区,分经济、调查、社会、卫生四股开展工作,设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与工作计划,并常派学生实习。实验区在清河推广小本贷款,成立信用合作社,推广优质家畜品种,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率;还为儿童开办儿童会及幼稚园,组织妇女从事手工副业,并在当地设立图书馆及开展体育活动,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实验区注重改善当地的环境卫生与学校卫生,对产婆进行培训,提倡新式接生。实验区的活动虽然在抗战爆发后停止,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清河乡村面貌,提高了乡民的经济及精神生活水平,但因政治、经济体制等原因,无法真正改变乡村积贫积弱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大社会学系 清河实验区 乡村建设 社会调查
下载PDF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广播学术研究探析——学士学位论文的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绍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3-47,共5页
燕大新闻学系毕业生为获得学士学位,撰写毕业论文。其中,殷增芳《中国广播无线电事业》、赵泽隆《广播》、王存鎏《广播事业研究》、庚赓《广播电台的编辑工作》等四篇毕业论文是关于广播研究的学术论文。他们针对中国广播发展的"... 燕大新闻学系毕业生为获得学士学位,撰写毕业论文。其中,殷增芳《中国广播无线电事业》、赵泽隆《广播》、王存鎏《广播事业研究》、庚赓《广播电台的编辑工作》等四篇毕业论文是关于广播研究的学术论文。他们针对中国广播发展的"新问题",运用研究"新材料",对广播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它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出学术的敏锐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它们既是燕大新闻学系广播研究的学术成果,也是燕大新闻教育的教育成绩,丰富了民国至建国前后广播学术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大新闻学系 广播研究 毕业论文
下载PDF
冰心与成都燕京大学小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飞宇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1-63,72,共4页
抗战时期,冰心曾在成都燕京大学发表演讲,但有关其事由、时间,却众说纷纭;对其演讲的前后情况,研究者亦多铺衍。其后不久,谢冰莹作《冰心与〈春水〉》一文,对此有所回顾。据此可知,1944年秋,冰心因为交涉版税而赴成都,并应邀在燕京大学... 抗战时期,冰心曾在成都燕京大学发表演讲,但有关其事由、时间,却众说纷纭;对其演讲的前后情况,研究者亦多铺衍。其后不久,谢冰莹作《冰心与〈春水〉》一文,对此有所回顾。据此可知,1944年秋,冰心因为交涉版税而赴成都,并应邀在燕京大学发表演说《闲话燕园》。对冰心此行,叶圣陶日记亦有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成都燕大 谢冰莹 叶圣陶
下载PDF
北京中国史学会补证
12
作者 石增银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4-96,共3页
据《大公报》刊载的《中国史学会成立》一则通讯,对照相关史料,确认近代学术界第一次大联合的北京中国史学会,其具体成立时间为1929年1月13日,地点在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与会人数超过一百人。参加会议的六所高校... 据《大公报》刊载的《中国史学会成立》一则通讯,对照相关史料,确认近代学术界第一次大联合的北京中国史学会,其具体成立时间为1929年1月13日,地点在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与会人数超过一百人。参加会议的六所高校并非都有史学会的组织,只有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四所学校有史学会组织,而且燕京大学历史学会是1928年秋刚刚重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会 大公报 燕大历史学会 北京
下载PDF
Are they hybrids of Sterna bergii × Sterna bernsteini?
13
作者 陈林 何芬奇 《Chinese Birds》 2011年第3期152-156,共5页
Introduction Sinc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hinese Crested Tern(Sterna bernsteini)(hereafter CCT) was recorded at the Min River estuary of Fujian coast,SE China on 8 August 2004(Jiang et al.,2005a,2005b),field studies ... Introduction Sinc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hinese Crested Tern(Sterna bernsteini)(hereafter CCT) was recorded at the Min River estuary of Fujian coast,SE China on 8 August 2004(Jiang et al.,2005a,2005b),field studies have been undertaken there and the bird been seen regularly.Since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S Sterna bergii × Sterna bernsteini
下载PDF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Physics Research in China:The Yenchi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Danian Hu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2期4-61,共58页
Based on archival materials discovered in America,Britain,and China,this paper carefully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short-lived and completely overlooked Department of Physics in the Premedical School of Peking Union... Based on archival materials discovered in America,Britain,and China,this paper carefully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short-lived and completely overlooked Department of Physics in the Premedical Schoo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PUMC),and uncovers this department’s extensive interconnections with its counterpart at Yenching University.This project also looks into the Master of Science(MS)program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t Yenching University,which,founded in 1927,was the first graduate program in physics in China.It was this MS program that transformed the Yenching Department from a largely premedical training center serving the PUMC into a prominent cradle of Chinese physics research.This Yenching Department,despite its small faculty and brief existence,nurtured many eminent Chinese physicists,such as Chao-Ying Meng孟昭英,Wen-Yu Chang张文裕,Ming-Chen Wang王明贞,Chia-Liu Luke Yuan袁家骝,Cheng-Shu Wang(Chang)王承书,Ho-Fu Lu卢鹤绂,Ting-Sui Ke葛庭燧,Kun Huang黄昆,and Chia-Lin Hsieh谢家麟.I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ese outstanding accomplishments without the effective leadership and pioneering work of C.H.Corbett,P.A.Anderson,Y.M.Hsieh,and W.Band—the first four Department Chairs—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ively abundant private funding,mostly from America,and extensive educational connections with Western institutions.This paper not only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se four department head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but also discloses the unique role played b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via the China Medical Board and the PUMC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enchi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remedical School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t Yenching University the China Medical Board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William Warren Stifler(1883–1954) Charles Hodge Corbett(1881–1963) Paul Alexander Anderson(1898–1990) Yu-Ming Hsieh(1895–1986) William Band(1906–1993)
下载PDF
Madagascar High Lands Dry Season Forages: Lofium multiflorum (Italian Ray Grass) and Avena sativa (Oat)
15
作者 Isabelle Herisoa Hantanirina Olivier Jean Rakotonirina Rivo Nirina Rabearimisa Jean de Neupomuscene Rakotozandrin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4年第6期316-324,共9页
Italian ray grass and oat are two grass speci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ability to adjust tropical climate condit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to assess forage productivities to allow an appropriate mowing period determina... Italian ray grass and oat are two grass speci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ability to adjust tropical climate condit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to assess forage productivities to allow an appropriate mowing period determination in their use as dairy female feed in Madagascar. A test on small plots has been set up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apital city Antananarivo during one dry period (4 months). Live observations followed by laboratory proximate analyses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forage productivity and feeding value determination. Cultivated on tanety (hill), irrigated in counter season, results show that: (I) oat higher height (H = 96.7 cm) than Italian ray grass (H= 69.4 cm) at 99 days of age; (2) similar biomass productivity; (3) dry matter yield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4) certain similarity between dry matter yields and FMU (fodder milk unit) score evolution; (5) leafy stage of Italian ray grasses at 99 days of age; (6) mid-flowering stage for oat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Cell wall content, crude fiber and dry matter contents increased with age (p = 0.05). Crude proteins and minerals evolve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Gross energy content did not present precise variation with age. This study allowed that for an acceptabl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roduction during dry seasons, good mowing period for Italian ray grass could start at 76 days age, while oat could start being harvested at 68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er season forages productivity feeding values Lolium multiflorum Avena sativa Madagascar.
下载PDF
“三一八”惨案殉难烈士魏士毅
16
作者 周利成 《百年潮》 2019年第8期33-35,共3页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经典之句。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被执政府枪杀。这场惨案共有47人遇难,其中就有燕京大学女学生魏士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经典之句。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被执政府枪杀。这场惨案共有47人遇难,其中就有燕京大学女学生魏士毅。身体柔弱意志坚强魏士毅,天津人,1904年生于一个普通商人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士毅 大沽口 燕大周刊》 纪念碑 国民军
原文传递
民俗、社区与文化:燕京大学社会学的本土化探索 被引量:7
17
作者 岳永逸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0,156,共17页
由许仕廉、吴文藻、赵承信等领军的燕大社会学,一直有着本土化的学术自觉。在此探索与实践历程中,先行引入的孙末楠以民俗,尤其是以德型为核心的社会学说,影响深远。在吴文藻那里,社会学的民俗与民俗学的民俗有了级差,并影响到其社区社... 由许仕廉、吴文藻、赵承信等领军的燕大社会学,一直有着本土化的学术自觉。在此探索与实践历程中,先行引入的孙末楠以民俗,尤其是以德型为核心的社会学说,影响深远。在吴文藻那里,社会学的民俗与民俗学的民俗有了级差,并影响到其社区社会学的建设,其指导的毕业论文有了重释风俗、礼俗与民俗的尝试。在"吴门四犬"中,现今湮没无闻的黄迪对孙末楠学说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诠释。受孙末楠学说的影响,与瞿同祖一道,黄迪对民俗进行了社会学释义,并化用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与林耀华同期提出"文化重心"这一概念。在燕大社会学实验室平郊村的研究中,与把社区研究等同于社会学调查的赵承信等一道,黄迪将社区-功能论夯实,并强调家、村、镇等不同阶序社区的连带性、一体性。由此,德型、社区与文化也就成为燕大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中的三个重要面相,并使其有着厚重的民俗学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大社会学 孙末楠 德型 社区 风俗 黄迪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基督徒学生团契的社会服务活动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飞跃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团契(Fellowship)作为基督教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在初期教会时代就已经存在,它被引进中国并冠以“团契”之名是在1920年代以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迫使教会学校寻求自由而非强制组织的宗教模式,燕大基督教团契因此得以... 团契(Fellowship)作为基督教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在初期教会时代就已经存在,它被引进中国并冠以“团契”之名是在1920年代以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迫使教会学校寻求自由而非强制组织的宗教模式,燕大基督教团契因此得以建立。由于燕大团契受到当时基督教世界兴起的社会福音运动影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活动。到1930年代,其他教会学校也模仿燕大建立了团契组织,并进行社会服务,故燕大团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即以燕大基督教团契为个案,对其所进行的社会服务活动的历史与内容进行考察,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大 团契 学生 社会服务
原文传递
临湖轩往事
19
作者 罗义贤 《纵横》 2007年第10期55-58,共4页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南侧的小山丘上,有一处翠竹掩映、苍松笼罩着的类似老北京四合院的中式建筑,它的位置十分独特,向北,可俯瞰未名湖;向西,绵延的丘岭,浓郁的林木与校长办公楼相连;向东,
关键词 司徒雷登 燕京大学 林迈可 燕大周刊 陕北苏区
原文传递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侍——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
20
作者 苌威威 《金陵神学志》 2011年第1期175-199,共25页
在杭州的安贤园安葬着一位美国人,他的名字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被很多中国人熟知。他就是司徒雷登,在他的墓碑上清晰隽永地刻着"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一位生活在中西文化边缘、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美国人,在27年的校长任... 在杭州的安贤园安葬着一位美国人,他的名字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被很多中国人熟知。他就是司徒雷登,在他的墓碑上清晰隽永地刻着"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一位生活在中西文化边缘、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美国人,在27年的校长任职期间怎样创建和发展燕京大学;怎样克服意愿与需要、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本文主要是以司徒雷登作为燕京大学校长以及后来形成的燕大精神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司徒雷登在创办燕京大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他是如何在十年的时间里将一个在各方面都极为匮乏的教会学校办成与当时国立的清华、北大齐名的一流大学的,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在各界都首屈一指的人才。我们不知道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之间究竟是谁成就了谁,其实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燕京大学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中。本文将通过历史史实的考证,尽可能将一个真实的司徒雷登与他的心路历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徒雷登 燕京大学 燕大精神 传教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