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燥湿同源论浅析三物黄芩汤加味治疗湿疹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张伟明 曾宪玉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53-456,共4页
湿疹属于浸淫疮等疾病范畴,风湿热内蕴是其主要病因病机。由于病程日久湿热久羁化燥伤阴,常表现为湿热与阴伤并存,皮疹表现为暗红色斑疹、斑块伴有干燥脱屑、渗液,单用清热利湿或滋阴润燥治法均难以奏效,治宜清热燥湿、养阴润燥并行,是... 湿疹属于浸淫疮等疾病范畴,风湿热内蕴是其主要病因病机。由于病程日久湿热久羁化燥伤阴,常表现为湿热与阴伤并存,皮疹表现为暗红色斑疹、斑块伴有干燥脱屑、渗液,单用清热利湿或滋阴润燥治法均难以奏效,治宜清热燥湿、养阴润燥并行,是燥湿同源论在皮肤病辨证中的重要应用。三物黄芩汤有清热燥湿、养阴润燥之功效,是仲景方中燥湿并治的重要方剂,也是后世治疗湿疹类方的核心处方。基于燥湿同源论,治疗湿热伤阴证湿疹,可收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燥湿同源论 三物黄芩汤 湿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浅论“燥湿同源”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2
作者 宋振 李崇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4-928,共5页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同源”学说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如“肝肾同源”“血水同源”“营卫同源”等。其中,燥与湿两者在中医学理论中关系尤为密切,诸多现代疾病的发病均与两者相关,因此,全面理解燥与湿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同源”学说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如“肝肾同源”“血水同源”“营卫同源”等。其中,燥与湿两者在中医学理论中关系尤为密切,诸多现代疾病的发病均与两者相关,因此,全面理解燥与湿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梳理相关文献,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挖掘“燥湿同源”的理论依据,认为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燥可生湿”与“湿可化燥”2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医者需灵活运用此理论,既要见燥防湿,又要遇湿防燥。针对以湿或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医者从湿与燥的同源性、共存性及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辨证和治疗。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随着对“燥湿同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将愈发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学说 湿同源 理论依据 内涵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试论《内经》“秋伤于湿”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振 《山东中医杂志》 2015年第7期491-492,共2页
《内经》中多次提到"秋伤于湿",对此后世医家一直存有争议,大体分为秋伤于燥而不伤于湿、秋伤于湿而不伤于燥、秋分前伤湿而秋分后伤燥。在总结分析医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秋伤于湿"为六气致病的特殊规律,燥与湿同... 《内经》中多次提到"秋伤于湿",对此后世医家一直存有争议,大体分为秋伤于燥而不伤于湿、秋伤于湿而不伤于燥、秋分前伤湿而秋分后伤燥。在总结分析医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秋伤于湿"为六气致病的特殊规律,燥与湿同源,湿郁亦可化燥,因此诊察疾病要知常达变,不可以偏概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湿同源 内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