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爨·爨氏·爨文化 被引量:5
1
作者 秦建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3-38,共6页
爨是个会意字,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这个字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爨氏家族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爨民族和爨文化。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强盛于晋代,直至唐天宝五年被南诏... 爨是个会意字,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这个字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爨氏家族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爨民族和爨文化。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强盛于晋代,直至唐天宝五年被南诏蒙氏所灭,前后大约辉煌了700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爨文化的特征,体现在民族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和碑刻文化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爨氏家族 文化的特征
下载PDF
东晋以来爨氏与中央和地方势力的关系
2
作者 王世丽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3-56,共4页
东晋以来,爨氏在南中的统治区域相对稳定,并随内地王朝势力的扩大而收缩、随王朝势力的缩小而扩大。爨氏通过奉王朝正朔,获得了统治的正统性;同时,通过保持向王朝的朝贡及统合夷汉部曲,维护了其与中央、地方关系的互动。在爨氏称霸时期... 东晋以来,爨氏在南中的统治区域相对稳定,并随内地王朝势力的扩大而收缩、随王朝势力的缩小而扩大。爨氏通过奉王朝正朔,获得了统治的正统性;同时,通过保持向王朝的朝贡及统合夷汉部曲,维护了其与中央、地方关系的互动。在爨氏称霸时期,西爨境内保持着许多小区域的政权,没有进到集权统治,只是奉爨氏大长为盟主。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爨区依然是"君长以什数",只是"爨"最大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爨氏 中央 地方
下载PDF
爨氏统治时期云南民族关系的演变——基于“二爨”碑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喜梅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二爨"碑是爨氏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南碑瑰宝,爨氏统治时期也是云南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当前中国民族和谐共生的多元一体化进程中,从"二爨"碑的角度对爨氏统治时期云南民族关系发展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 "二爨"碑是爨氏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南碑瑰宝,爨氏统治时期也是云南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当前中国民族和谐共生的多元一体化进程中,从"二爨"碑的角度对爨氏统治时期云南民族关系发展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地方势力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王朝的支持,中央王朝统治的稳定有赖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中央王朝和地方之间是互助共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始终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发展中实现着各民族间和谐共生、共存共荣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碑 爨氏统治时期 云南民族关系变迁
下载PDF
爨氏家族入滇时间考
4
作者 平建友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8-142,共5页
同姓不同源(宗)的北方汉民爨氏家族在不同时间南迁入滇。以官职为氏的爨祖战国魏爨襄,其后人南来入滇有爨习和爨遐两支:爨习在东汉末为益州牧刘璋建伶令,其先祖是东汉后期来滇戍屯的长吏。爨遐在魏景元四年灭蜀汉时"左迁"南... 同姓不同源(宗)的北方汉民爨氏家族在不同时间南迁入滇。以官职为氏的爨祖战国魏爨襄,其后人南来入滇有爨习和爨遐两支:爨习在东汉末为益州牧刘璋建伶令,其先祖是东汉后期来滇戍屯的长吏。爨遐在魏景元四年灭蜀汉时"左迁"南中。以邑(地)为氏的爨祖爨肃。爨本芈班(子文)之后,东汉末年,爨肃因功"采邑于爨",官河南尹,入魏为尚书仆射河南尹,其后人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年置上庸郡,或魏明帝黄初二年省上庸郡并新城郡,或魏太和二年复置上庸郡时迁上庸地,魏景元四年魏灭蜀汉时迁蜀。后有爨深以晋武帝泰始六年或泰始七年置宁州之时,来滇仕晋新古郡太守,后有爨琛或爨頠相继为宁州刺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爨氏家族 南迁 入滇时间 考证
下载PDF
试论爨氏家族对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
5
作者 杨明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3年第25期2-2,共1页
本文在介绍爨氏家族的渊源及其对南中地区统治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爨氏家族的统治对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爨氏家族所发展的“遑耶”,有利于加强政治统治,巩固民族融合。而盟誓制度对云南各族人民维护团结稳定,防止外... 本文在介绍爨氏家族的渊源及其对南中地区统治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爨氏家族的统治对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爨氏家族所发展的“遑耶”,有利于加强政治统治,巩固民族融合。而盟誓制度对云南各族人民维护团结稳定,防止外敌入侵具有重大影响。鬼主制也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爨氏家族 西南地区 社会发展影响
下载PDF
河东爨氏的迁徙与“爨”字的简化
6
作者 王雪樵 《运城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3-34,共2页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爨襄因功封于安邑,即今夏县爨村。因嫌爨字笔画繁多,简化为“全”;晋末爨氏迁云南,爨又简化为“劝”“寸”;唐代爨人赴长安献艺,后人又改“爨演”为“串演”;明初安邑爨村人迁京郊,立村曰“爨里安口”,为简化改称“川...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爨襄因功封于安邑,即今夏县爨村。因嫌爨字笔画繁多,简化为“全”;晋末爨氏迁云南,爨又简化为“劝”“寸”;唐代爨人赴长安献艺,后人又改“爨演”为“串演”;明初安邑爨村人迁京郊,立村曰“爨里安口”,为简化改称“川底下”。总之,随着河东爨氏(包括爨姓、爨人、爨村人)的迁徙,“爨”字先后有了“全”“劝”“寸”“串”“川”等各种简化的写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爨氏 迁徙 简化
下载PDF
爨氏溯源
7
作者 平建友 《云南史志》 2001年第3期18-21,共4页
爨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康熙字典》和《辞源》均说:“《华阳国志》昌宁(当是建宁)大姓有爨习。《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爨习为东汉末人,仕蜀。爨深为西晋人,仕李成(又说仕晋)。然而,爨氏最先见于战国时... 爨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康熙字典》和《辞源》均说:“《华阳国志》昌宁(当是建宁)大姓有爨习。《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爨习为东汉末人,仕蜀。爨深为西晋人,仕李成(又说仕晋)。然而,爨氏最先见于战国时期记录。《滇南古金石录》早说:“《战国策》有爨襄。”《养素堂文集》说:“《战国策》魏有爨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爨氏 中国 历史来源 考古学 典籍 汉字造字法 “六书” 工具书
下载PDF
浅析云南爨氏的发展历程
8
作者 李敏丽 《学园》 2012年第1期200-200,F0003,共2页
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对一个地方的长期统治会给这个地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爨氏这一南中大姓对南中的经营开发,到后来的倒退直到被历史潮流所淹没,在400余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先进的汉文化——爨文化。本文对爨氏的发展做了简单探究,... 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对一个地方的长期统治会给这个地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爨氏这一南中大姓对南中的经营开发,到后来的倒退直到被历史潮流所淹没,在400余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先进的汉文化——爨文化。本文对爨氏的发展做了简单探究,并介绍云南先民在爨的核心区域所创造的爨文化的文化内涵,以使读者对爨氏民族有更深刻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爨氏 发展 衰落 文化
原文传递
石刻资料与西南民族史地研究——《唐南宁州都督爨守忠墓志》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声波 姚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89,共5页
西南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及政治原因而致传世文献较少,因此石刻资料在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时爨氏是南中主要政治势力之一,但正史的记载多有短缺。通过解读新近发现的《唐南宁州都督爨守忠墓志》,补正了爨氏世系、... 西南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及政治原因而致传世文献较少,因此石刻资料在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时爨氏是南中主要政治势力之一,但正史的记载多有短缺。通过解读新近发现的《唐南宁州都督爨守忠墓志》,补正了爨氏世系、唐代爨氏事迹,基本解决了南宁州都督府所领州数及罢废时间等史地问题,可以补充两《唐书.南蛮传》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 西南民族史地 爨氏 守忠 唐朝 南宁州
下载PDF
释爨及西爨白蛮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宏道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62-74,共13页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 ,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 ,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 ,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 爨氏源流 西白蛮 古代
下载PDF
关于爨龙颜碑中爨地与爨姓关系探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平建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9-71,共3页
爨地在山西省 ,由战国魏将爨襄的封邑得名。东汉末年 ,班氏后人因军功而食邑于爨地 ,以地为氏。
关键词 龙颜碑 爨氏
下载PDF
释爨及西爨白蛮(续)
12
作者 王宏道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16-28,共13页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 ,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 ,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 ,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 西白蛮 爨氏家族 考证 碑碣 古籍文献 民族史
下载PDF
“犷达”与“野逸”——刍议“二爨碑” 的美学特征
13
作者 刘帅 《粤海风》 2021年第1期96-101,共6页
作为碑刻书法中璀璨的两例--《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课题。"犷达"与"野逸"是"二爨碑"独特的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产生的原因在于:"爨文化"的独特性;在刻工技术上... 作为碑刻书法中璀璨的两例--《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课题。"犷达"与"野逸"是"二爨碑"独特的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产生的原因在于:"爨文化"的独特性;在刻工技术上与同时期的其他铭石书刻存在差异;"爨氏类化美"的呈现。这种美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和借鉴意义,是书法艺术美探索与追求的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犷达 野逸 爨氏类化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