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年韶关“5·18”局地特大暴雨极端性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汪海恒 张曙 +2 位作者 伍志方 陈浩伟 庞菁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60,共12页
2019年5月18日,广东省韶关市出现了局地特大暴雨,刷新了韶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雨量记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韶关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本次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探... 2019年5月18日,广东省韶关市出现了局地特大暴雨,刷新了韶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雨量记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韶关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本次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本次过程发生的极端性成因。(1)本次过程是粤北历史罕见的局地暖区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的背景场较弱,极端性条件不显著,但能从中尺度分析场分析出暴雨潜势。(2)暴雨发生之前,韶关一直处于偏南暖湿气流控制的区域,并且随着对流抑制减小为0,对流有效位能增强,自由对流高度下降至近地面,使得气块更容易被强迫抬升。(3)多个单体持续发展与合并,出现"列车效应",近地面冷池维持向南楔入,低层西南风加强叠加于冷池上导致强风速辐合辐散区和中气旋的出现,是维持强回波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回波呈暖区降水的垂直结构特性,也呈现出近地面层冷池对暖湿气流强迫抬升的结构特征,侧面说明了强降水触发机制。(4)地形对对流触发和暴雨的增幅有重要影响,峡谷和喇叭口地形加强了偏南气流的汇入及辐合作用,山前迎风坡除了地形抬升作用外,位于山前的地面辐合线对于对流既有触发又有加强与维持的作用。(5)山前强水平温度梯度为对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当初生对流出现降雨之后,水平温度梯度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温度梯度与对流强度之间的正反馈过程,因而对流持续发展与维持。(6)对于此类突发的短历时强降水造成的暖区暴雨,监测和短临预警仍然是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爬坡抬升 风速辐合辐散区 中气旋 触发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