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绕流和爬流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斐 李建平 +1 位作者 李艳杰 郑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36-1252,共17页
本文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绕流和爬流方程,将高原附近表层风场分解为绕流分量和爬流分量两部分,计算出了实际大气中的绕流和爬流运动的强度,分别探讨它们的气候态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主体年平均绕流场围绕高原地形... 本文利用1951~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绕流和爬流方程,将高原附近表层风场分解为绕流分量和爬流分量两部分,计算出了实际大气中的绕流和爬流运动的强度,分别探讨它们的气候态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主体年平均绕流场围绕高原地形并在高原西南部(32°N,75°E)附近产生分支,分支点下游的高原主体南部和北部分别表现为气旋性和反气旋性流型;年平均的爬流分量场沿喜马拉雅山脉辐散,高原主体为偏南上坡风,东北部为偏北上坡风。夏季绕流场为气旋式流型,中心位于高原中部(35°N,90°E)附近;秋季绕流场围绕高原地形边缘基本为一个反气旋流型。夏季,高原主体偏南风爬流与偏北风爬流在高原南北中线附近辐合,除夏季外,沿高原南侧喜马拉雅山脉为爬流辐散区。高原主体和高原附近的关键区内,绕流和爬流存在不同的季节循环特征。从绕流和爬流分解公式出发,本文详细探讨了表面流场的绕流和爬流运动各分量对地形高度及地形梯度的依赖性:经向绕流与纬向绕流比值、经向爬流与纬向爬流分量比值为仅依赖于地形高度的定常值。年平均的绕流及爬流矢量强度随着所处地形高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强;从区域分布的角度而言,高原附近绕流强于爬流的区域范围较广,绕流占主导地位。地形纯动力强迫产生的爬流运动与观测资料中高原附近的垂直运动具有很高的位置对应关系,但冬季和夏季均存在强度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爬流 季节循环
下载PDF
爬流和绕流对山地突发性暴雨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金妍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融合降水数据,针对2018年5月21-2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首先对其降水强度和天气概况进行相关分析,并且通过绕流和爬流方程,将流场分解为绕流和爬流分量,重点探讨地形对于过山气流的影...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融合降水数据,针对2018年5月21-2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首先对其降水强度和天气概况进行相关分析,并且通过绕流和爬流方程,将流场分解为绕流和爬流分量,重点探讨地形对于过山气流的影响及其对降水的作用。研究表明:受欧亚中高纬低槽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和西南低涡东移的共同影响,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山区发生了一次强降水过程。此次降水范围较广、强度大并且降水时间集中,是一次典型的山地突发性暴雨事件。由于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得来自东北方向的气流发生旋转,产生绕流运动,在盆地内形成局地涡旋。同时盆地和盆周山地之间的地形高度差强迫过山气流产生爬流运动,导致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在绕流与爬流的共同作用下,为此次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流场条件。进一步分析得出地形区域内爬流分量略大于绕流分量,即气流对于山地屏障的地形适应以爬流运动为主,绕流运动次之,地形爬流产生的垂直上升运动与雨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暴雨 地形 爬流
下载PDF
超低空急流形成的爬、绕流对长白山地区一次突发性暴雨的影响
3
作者 刘成瀚 王月 +4 位作者 阎琦 谭政华 刘硕 焦浩然 金妍 《暴雨灾害》 2023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为了研究、揭示超低空急流与地形作用对暴雨的增幅机制,以2021年7月14日夜间发生在辽宁东部长白山地区的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为例,利用辽宁省地面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针对超低空急流形成的爬流及绕流对此次暴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为了研究、揭示超低空急流与地形作用对暴雨的增幅机制,以2021年7月14日夜间发生在辽宁东部长白山地区的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为例,利用辽宁省地面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针对超低空急流形成的爬流及绕流对此次暴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东北冷涡东南部、副热带高压后部的有利环流背景下,偏南低空、超低空急流建立,为辽宁东部带来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降水的阶段性变化与低空急流的强度、位置、方向存在一定关系。(2)山地与平原过渡区的地形高度差强迫气流产生爬流运动,爬流所强迫的垂直运动由下至上逐渐减弱,大值区位于山地坡面上,山地区域爬流极值中心处于雨带中心位置,地形的爬流运动对降水范围及强度至关重要。(3)以东西方向为主导的绕流对暴雨区域局地涡旋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并且绕流对暖湿气流在降水中心起到汇聚的作用,间接为空气抬升提供增幅效果。爬流、绕流共同作用下,坡地区域次级环流上升支触发对流发展,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山区局地大暴雨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超低空急 爬流 地形
下载PDF
分析ZnO压敏电阻器漏电流爬坡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措施
4
作者 高春华 黄新友 《陶瓷工程》 2000年第5期23-24,共2页
分析了实际生产中对ZnO压敏电阻器的漏电流爬坡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漏电流爬坡的措施,为ZnO压敏电阻器的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压敏电阻器 漏电 陶瓷 氧化锌陶瓷
下载PDF
我国主要地形上空理想定常流的流域分界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其伟 谈哲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71-982,共12页
本文根据旋转层结流体过山的基本理论,从总体上对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形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定性地给出了中纬度典型的东西、南北向气流过我国主要地形的整体特征:以绕流还是爬流为主以及地形流动的准地转动力学性质.结... 本文根据旋转层结流体过山的基本理论,从总体上对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形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定性地给出了中纬度典型的东西、南北向气流过我国主要地形的整体特征:以绕流还是爬流为主以及地形流动的准地转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我国地形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以爬流为主,满足准地转平衡动力学;第二类是以爬流为主,不满足准地转平衡动力学;第三类以绕流为主,不满足准地转动力学平衡.具体地形流动的整体特征取决于地形特征尺度、过山气流方向、地形高度以及地形的几何形状等.数值模拟的验证结果表明定性分析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形 过山气 动分界 爬流 准地转动力学
下载PDF
滨海斜坡复式护岸断面波浪爬坡试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常江 柳淑学 +1 位作者 李金宣 代英男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6,共7页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规则波作用下滨海斜坡复式护岸断面波浪最大爬坡距离和爬坡流厚度,探讨了最大爬坡距离和爬坡流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发现两者都随着护岸前沿平均越浪量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随着距护岸前沿距离的增大,爬...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规则波作用下滨海斜坡复式护岸断面波浪最大爬坡距离和爬坡流厚度,探讨了最大爬坡距离和爬坡流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发现两者都随着护岸前沿平均越浪量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随着距护岸前沿距离的增大,爬坡流厚度减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爬坡距离和爬坡流厚度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讨论了比尺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当坡度小于1∶8时,比尺效应的影响在5%以内.研究结果可为工程设计和相应的数值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斜坡护岸 波浪 厚度
下载PDF
正方形截面直通道内二次流现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郭亚军 毕勤成 何永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3-87,共5页
以空气-水为介质,通过可视化实验的方法,对边长为10 mm的正方形截面通道内空气-水垂直上升流动的两相流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表观气速为0.04-100 m/s,表观水速为0.001-6 m/s.观察到了正方形截面通道内两相流动的典型流型,通过管外可视化... 以空气-水为介质,通过可视化实验的方法,对边长为10 mm的正方形截面通道内空气-水垂直上升流动的两相流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表观气速为0.04-100 m/s,表观水速为0.001-6 m/s.观察到了正方形截面通道内两相流动的典型流型,通过管外可视化及内视镜伸入管道内拍摄到清晰的环状流和爬动流流型,证实了正方形截面直通道内存在“二次流”现象,且对气-液两相流动的相分布有较大影响.将正方形截面爬动流与圆通道内的溪状流进行了比较,由于其中的作用力不同,它们在发生条件、流动形态及液膜形状上有很多异同点,圆通道内溪状流的液膜是随机出现和分布的,数条液带、液丝的位置不确定,尺寸相差悬殊.利用单能γ射线传感器测量了正方形通道内爬动流及环状流的液膜厚度,得到壁面上液膜厚度的分布图,证明了正方形通道内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二次流作用逐渐增强,使得壁面上液膜分布的不均匀,壁面中心处液膜最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方形截面通道 二次 环状 相分布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流场变化特征分析
8
作者 王琳璐 梁虹 《河南科技》 2019年第20期147-149,共3页
本文使用1980—2013年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青藏高原为例,利用爬流和绕流的方程将高原的表层风场分解为绕流和爬流两个分量,得出了青藏高原地表面实际风场的绕流和爬流,从而分析青藏高原季节流场演变的特征。
关键词 场特征 青藏高原 季节变化 爬流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山地夜间暴雨特征的合成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毅 李国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21-31,共11页
利用四川省4890个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筛选出2015—2019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发生的24例夜间暴雨过程,在根据影响系统对夜间暴雨进行分型并合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绕流和爬流方程,将近地层流场分解为绕流和爬流运动,重点探究盆地东北部... 利用四川省4890个气象观测站逐时降水数据,筛选出2015—2019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发生的24例夜间暴雨过程,在根据影响系统对夜间暴雨进行分型并合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绕流和爬流方程,将近地层流场分解为绕流和爬流运动,重点探究盆地东北部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及其对夜间暴雨的作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北部山地夜间暴雨可分为西南涡型和偏南风型,两种雨型分别存在西南低涡和低槽在夜间加强的特征,导致夜间偏南气流明显加强,夜间山脉迎风坡出现强垂直上升运动,盆地形成垂直环流,有利于夜间暴雨的形成。两种类型在850 hPa有大量水汽从贵州、重庆上空进入盆地东北部,午夜时分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西南涡型水汽的输送、辐合强于偏南风型,西南涡型在盆地东北部后半夜层结不稳定更强,偏南风型后半夜在大巴山迎风坡垂直运动更强。盆地东北部地形抬升区域爬流和绕流运动也具有夜间加强的特征,西南涡型爬流和绕流运动相比偏南风型更强。爬流强迫出的垂直运动能很好地反映偏南气流在地形抬升处形成的垂直上升运动,而地形阻挡产生的绕流运动则有利于局地涡旋的产生和加强,两种类型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夜间正涡度大值区对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夜间暴雨 爬流 合成分析
下载PDF
Properties of Creeping Streamer Progressed in Dielectric Barrier with Narrow Gap in PFAE Oil
10
作者 Fri Murdiya Ryoichi Hanaoka +2 位作者 Ryota Hashi Katsunori Miyagi Hidenobu Koide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7期1257-1264,共8页
The behaviors of creeping streamer progressed in the narrow gap with the range of 0.1 mm to 0.2 mm between the pressboard mounted a BSE (back side electrode) and the acrylic resin plate were carried out in PFAE (pa... The behaviors of creeping streamer progressed in the narrow gap with the range of 0.1 mm to 0.2 mm between the pressboard mounted a BSE (back side electrode) and the acrylic resin plate were carried out in PFAE (palm fatty acid ester) oil under variable impulse voltage up to -4-140 kVpeak with +1.2/50 μs and ±1.2/1,000μs waveforms. The growth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reamers depends on the gap space between two solid dielectrics. And the distinctive polarities of impulse voltage affect in the streamer length and flashover voltage between needle and counter electrodes as well. By decreasing the gap space, the flashover voltage largely increased while the mean velocity of positive streame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under the both polarities of impulse voltage. These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to commercial mineral oil (transformer oil: JIS-C2320). It is shown that the behaviors of creeping discharge in both oils elegantly reveal the distinctive phenom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AE oil mineral oil impulse creeping streamer narrow gap flashover voltage.
下载PDF
Reargument over E~j rel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11
作者 JIN Hao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1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The E ~ j relation of an HTSC slab is solved strictly within the Bean’s model in two different situations where the system does and does not reach equilibrium state under the magnetic relaxation respectively, with b... The E ~ j relation of an HTSC slab is solved strictly within the Bean’s model in two different situations where the system does and does not reach equilibrium state under the magnetic relaxation respectively, with both forward and backward hopping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backward hopping means the hopping from the barriers with low energy to high ones). Our results suggest and rigorously prove that the In E ~ In j curves show only positive curvature on the side of slab where the directions of current-created field and the applied field are the same, while they show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urvatures at a certain field range on the other side where the directions are opposi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urvatures with the critical current, applied field and temperature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x dynamics thermal activated creep magnetic relax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