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爱与自我救赎:析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的魔鬼合约母题
被引量:
1
1
作者
胡一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5-24,46,153,共12页
德语文学中的魔鬼合约母题自十六世纪始伴随浮士德题材登上世界文学的舞台,其间,魔鬼合约故事主人公的结局经历了从罚入地狱到获得救赎的改变。至十八世纪下半叶,离经叛道的魔鬼合约人因爱而得救赎成为主旋律:这种爱有来自宗教信仰的上...
德语文学中的魔鬼合约母题自十六世纪始伴随浮士德题材登上世界文学的舞台,其间,魔鬼合约故事主人公的结局经历了从罚入地狱到获得救赎的改变。至十八世纪下半叶,离经叛道的魔鬼合约人因爱而得救赎成为主旋律:这种爱有来自宗教信仰的上帝之爱,有尘世的爱情、友情之爱,亦有大自然的包容、抚慰之爱,更有主人公的自尊自爱。救赎使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的魔鬼合约文本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其中歌德的《浮士德》、沙米索的《彼得·施莱米尔卖影奇遇记》和瑞士作家戈特赫尔夫《黑蜘蛛》借魔鬼合约抛出的诸多现实性问题至今仍发人深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鬼合约
爱与救赎
《浮士德》
《彼得·施莱米尔卖影奇遇记》
《黑蜘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追风筝的人》与《杀死一只知更鸟》——社会与冲突的对比剖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何兵
王一骏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4,11,共5页
民族种族的社会冲突是文学创作乃至史学研究中经常被予以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鸿沟,也是社会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化发展藩篱。《追风筝的人》和《杀死一只知更鸟》分别从小说的民族背景、人性的善恶以及爱与救赎...
民族种族的社会冲突是文学创作乃至史学研究中经常被予以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鸿沟,也是社会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化发展藩篱。《追风筝的人》和《杀死一只知更鸟》分别从小说的民族背景、人性的善恶以及爱与救赎角度对民族种族的社会冲突这一主题进行了对比和剖析。展现了在民族种族冲突环境下人们所遭受的苦难与折磨,进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对人性复杂层面的思考,期待唤醒我们自身善良的本性来客观对待民族种族的差异性,正确地审视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冲突
人性善恶
爱与救赎
民族背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追风筝的人》与《风筝》中风筝意象的含义比较
3
作者
姬靖童
《新作文(教研)》
2020年第5期0162-0162,共1页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长篇小说,讲述了阿富汗两个少年和风筝以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救赎。《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期曾经伤害过的弟弟的内疚自责,...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长篇小说,讲述了阿富汗两个少年和风筝以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救赎。《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期曾经伤害过的弟弟的内疚自责,以及对当时中国百姓对封建制度的不觉醒的痛心。在中外文学之中,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结合两篇文章的情节内容分成三个阶段,通过两篇文章中“风筝”这一意象来分析比较其在文中的含义与对文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筝
象征手法
意象
天真
爱与救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性之光,穿越苦难黑暗静静流淌——关于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4
作者
孙悦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92,共6页
松子的一生是极其失败且充满不幸的,她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所谓纯粹爱情,最终在残酷现实中被打击得体无完肤。不仅一生中不断遭受被抛弃的命运,生活一塌糊涂,她还因盲目错爱而失手杀人,被捕入狱,在围墙铁窗中虚度了几年光阴。假使将她最后...
松子的一生是极其失败且充满不幸的,她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所谓纯粹爱情,最终在残酷现实中被打击得体无完肤。不仅一生中不断遭受被抛弃的命运,生活一塌糊涂,她还因盲目错爱而失手杀人,被捕入狱,在围墙铁窗中虚度了几年光阴。假使将她最后被一群无所事事的孩子殴打致死的悲催结局也算在一起,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一生可谓悲哀至极。但是,另一方面,松子在极度卑微与混乱中所展示出的人性中坚贞不屈的隐忍坚韧,则使得这个人物在某种意义上超脱了普通市井小民身上的功利现实,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真实鲜活的经典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命运
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爱与救赎
原文传递
牙齿
5
作者
孙未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4年第11期72-107,共36页
她为了远离母亲,不惜离婚并出国留学,谁知又被母亲以老年痴呆症骗回国。母亲偷偷注销了她的德国学籍,还找各种借口拖延她回德国。偏偏这时她的好友涉嫌杀夫案,凶案现场的一颗牙齿也将她牵连进来。母女关系、姐妹情谊、爱与救赎,这些女...
她为了远离母亲,不惜离婚并出国留学,谁知又被母亲以老年痴呆症骗回国。母亲偷偷注销了她的德国学籍,还找各种借口拖延她回德国。偏偏这时她的好友涉嫌杀夫案,凶案现场的一颗牙齿也将她牵连进来。母女关系、姐妹情谊、爱与救赎,这些女性写作中常见的话题,在孙未笔下有更细致和独特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姐妹情谊
女性写作
老年痴呆症
出国留学
母女关系
爱与救赎
牙齿
原文传递
题名
爱与自我救赎:析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的魔鬼合约母题
被引量:
1
1
作者
胡一帆
机构
浙江科技学院外语学院/中德学院
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5-24,46,153,共12页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魔鬼合约与救赎”(18HQZZ31)
文摘
德语文学中的魔鬼合约母题自十六世纪始伴随浮士德题材登上世界文学的舞台,其间,魔鬼合约故事主人公的结局经历了从罚入地狱到获得救赎的改变。至十八世纪下半叶,离经叛道的魔鬼合约人因爱而得救赎成为主旋律:这种爱有来自宗教信仰的上帝之爱,有尘世的爱情、友情之爱,亦有大自然的包容、抚慰之爱,更有主人公的自尊自爱。救赎使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的魔鬼合约文本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其中歌德的《浮士德》、沙米索的《彼得·施莱米尔卖影奇遇记》和瑞士作家戈特赫尔夫《黑蜘蛛》借魔鬼合约抛出的诸多现实性问题至今仍发人深省。
关键词
魔鬼合约
爱与救赎
《浮士德》
《彼得·施莱米尔卖影奇遇记》
《黑蜘蛛》
Keywords
pact with the devil
love and salvation
Faust theme
Schlemihl
The Black Spider
分类号
I516.079.9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追风筝的人》与《杀死一只知更鸟》——社会与冲突的对比剖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何兵
王一骏
机构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4,11,共5页
文摘
民族种族的社会冲突是文学创作乃至史学研究中经常被予以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鸿沟,也是社会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化发展藩篱。《追风筝的人》和《杀死一只知更鸟》分别从小说的民族背景、人性的善恶以及爱与救赎角度对民族种族的社会冲突这一主题进行了对比和剖析。展现了在民族种族冲突环境下人们所遭受的苦难与折磨,进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对人性复杂层面的思考,期待唤醒我们自身善良的本性来客观对待民族种族的差异性,正确地审视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
关键词
社会与冲突
人性善恶
爱与救赎
民族背景
Keywords
society and conflict
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love and redemption
ethnic background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追风筝的人》与《风筝》中风筝意象的含义比较
3
作者
姬靖童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
出处
《新作文(教研)》
2020年第5期0162-0162,共1页
文摘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长篇小说,讲述了阿富汗两个少年和风筝以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救赎。《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期曾经伤害过的弟弟的内疚自责,以及对当时中国百姓对封建制度的不觉醒的痛心。在中外文学之中,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结合两篇文章的情节内容分成三个阶段,通过两篇文章中“风筝”这一意象来分析比较其在文中的含义与对文章的作用。
关键词
风筝
象征手法
意象
天真
爱与救赎
分类号
G612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性之光,穿越苦难黑暗静静流淌——关于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4
作者
孙悦
机构
中央戏剧学院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92,共6页
文摘
松子的一生是极其失败且充满不幸的,她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所谓纯粹爱情,最终在残酷现实中被打击得体无完肤。不仅一生中不断遭受被抛弃的命运,生活一塌糊涂,她还因盲目错爱而失手杀人,被捕入狱,在围墙铁窗中虚度了几年光阴。假使将她最后被一群无所事事的孩子殴打致死的悲催结局也算在一起,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一生可谓悲哀至极。但是,另一方面,松子在极度卑微与混乱中所展示出的人性中坚贞不屈的隐忍坚韧,则使得这个人物在某种意义上超脱了普通市井小民身上的功利现实,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真实鲜活的经典形象。
关键词
女性命运
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爱与救赎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原文传递
题名
牙齿
5
作者
孙未
机构
上海作协
出处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4年第11期72-107,共36页
文摘
她为了远离母亲,不惜离婚并出国留学,谁知又被母亲以老年痴呆症骗回国。母亲偷偷注销了她的德国学籍,还找各种借口拖延她回德国。偏偏这时她的好友涉嫌杀夫案,凶案现场的一颗牙齿也将她牵连进来。母女关系、姐妹情谊、爱与救赎,这些女性写作中常见的话题,在孙未笔下有更细致和独特的表达。
关键词
姐妹情谊
女性写作
老年痴呆症
出国留学
母女关系
爱与救赎
牙齿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爱与自我救赎:析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的魔鬼合约母题
胡一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追风筝的人》与《杀死一只知更鸟》——社会与冲突的对比剖析
何兵
王一骏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追风筝的人》与《风筝》中风筝意象的含义比较
姬靖童
《新作文(教研)》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人性之光,穿越苦难黑暗静静流淌——关于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孙悦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
0
原文传递
5
牙齿
孙未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