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权文学传统描绘下的爱尔兰地图——浅论后殖民主义关照下的爱尔兰文学传统与爱尔兰民族主义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8-122,共5页
文章以由话语绘制而成想象的地图(cartographic presentation)探讨爱尔兰父权文学传统借由书写、再现的行为,在延续凯尔特文化传统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自身主体性,进而重新绘制爱尔兰的新地图的尝试。但同时透过解析叶芝、希尼等爱尔兰男... 文章以由话语绘制而成想象的地图(cartographic presentation)探讨爱尔兰父权文学传统借由书写、再现的行为,在延续凯尔特文化传统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自身主体性,进而重新绘制爱尔兰的新地图的尝试。但同时透过解析叶芝、希尼等爱尔兰男性作家所建构的雄性史诗指出,在追求"爱尔兰性"的过程中,爱尔兰父权文学传统又陷入另一窠臼:将爱尔兰民族性"阴性化"的策略——"国族即女性"的文化想象投射于爱尔兰主体身份的建构,或者将女性物化为无生命的国家象征物,这些修辞其实就是男性按天生的权力对女性实施支配,实现精巧的"内部殖民",也是一张爱尔兰男性强加于女性的殖民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图 爱尔兰父权文学传统 爱尔兰民族主义
下载PDF
叶芝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后殖民主义解读(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朓 史蒂芬.里根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29,共7页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叶芝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的诗人,然而他的民族主义的本质却经常被忽视或误解。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探讨他的民族信仰的复杂演变过程。本文同时解读叶芝诗歌的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叶芝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的诗人,然而他的民族主义的本质却经常被忽视或误解。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探讨他的民族信仰的复杂演变过程。本文同时解读叶芝诗歌的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思想,其中"茵梦湖岛"阐明了叶芝对殖民主义的解构,"爱尔兰在未来的时代"揭示了叶芝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爱尔兰民族主义 后殖民理论
原文传递
我母亲/我自己——论《乡村女孩三部曲》中“她故事”的重写与再现
3
作者 王斐 林元富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7-82,共6页
当代爱尔兰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在小说《乡村女孩三部曲》中通过言说爱尔兰女性在民族主义、父权主义和天主教会重负下所遭遇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重写再现"她故事"——父权社会中真实的女性经历,表达其对女性生存... 当代爱尔兰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在小说《乡村女孩三部曲》中通过言说爱尔兰女性在民族主义、父权主义和天主教会重负下所遭遇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重写再现"她故事"——父权社会中真实的女性经历,表达其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关注,从而在父权文本的空隙中开掘多维度的话语空间,用以女性为主的历史置换男性话语霸权的历史,在小说话语中反馈自我的主体性,藉以诠释女性自我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尔兰民族主义 父权主义 爱尔兰女性 她故事 主体性
下载PDF
爱尔兰剧作家爱德华·马丁
4
作者 邵雪萍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
Edward Martyn,1859-1923出生于该国高威郡的图利拉(Tulira),曾就读于都柏林的贝尔维德尔学院和伦敦的温布尔登学院,并于1877年进入牛津大学的基督教堂学院,但1879年就离开该校,未获学位。马丁曾与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共同成立了爱尔兰... Edward Martyn,1859-1923出生于该国高威郡的图利拉(Tulira),曾就读于都柏林的贝尔维德尔学院和伦敦的温布尔登学院,并于1877年进入牛津大学的基督教堂学院,但1879年就离开该校,未获学位。马丁曾与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共同成立了爱尔兰文学剧院(1899),反映了爱尔兰民族主义复兴所激发的对盖尔语文学史的关注。为了发展凯尔特和爱尔兰的戏剧文学流派,这家剧院上演了叶芝、乔治·摩尔和马丁等人的剧作,包括马丁于1899年发表的三幕剧《石楠荒原》(The Heather Field)和《梅芙》(Mae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流派 叶芝 爱尔兰民族主义 爱尔兰文学 温布尔登 基督教堂 格雷戈里 牛津大学
原文传递
英雄或名人?:《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中的名人政治与民粹主义批判
5
作者 杨珊 《外国文学评论》 2024年第3期24-52,共29页
爱尔兰剧作家辛格的剧作《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充满着意义的不确定性,结合当时政治、文化语境及戏剧的前文本分析,不难发现这部荒诞闹剧实则暗讽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名人政治景观。该剧剧情编排隐喻了政治家帕内尔由籍籍无名到“... 爱尔兰剧作家辛格的剧作《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充满着意义的不确定性,结合当时政治、文化语境及戏剧的前文本分析,不难发现这部荒诞闹剧实则暗讽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名人政治景观。该剧剧情编排隐喻了政治家帕内尔由籍籍无名到“无冕之王”的政治神话,而构成戏剧框架的凶杀案件则关涉轰动英美的爱尔兰罪犯林奇豪恩的身份表演事件,这些或暗示辛格意图借此剧揭露民族主义者如何利用名人化的政治策略实施权力合理化,以此批判民族主义运动中涌现的民粹主义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米林顿·辛格 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 名人机器 民粹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