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年代的中国作家“走出去”现象——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4-49,共6页
作家出访是1980年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阐释价值,但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在邀请作家出访的机构中,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为中国作家阅读、写作以及同海外作家交往提供了难得的机缘,不仅促进... 作家出访是1980年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阐释价值,但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在邀请作家出访的机构中,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为中国作家阅读、写作以及同海外作家交往提供了难得的机缘,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而且以多种方式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深度介入了1980年代的文学演变,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1980年代 中国作家 出访
下载PDF
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研究的可能性——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为例
2
作者 邓如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2-55,共4页
美国爱荷华城的"国际写作计划"可以作为研究当代汉语写作的"国际化"课题的一个案例。通过对中国到访作家在当地的文学活动的细致、动态的观察和描述,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进程... 美国爱荷华城的"国际写作计划"可以作为研究当代汉语写作的"国际化"课题的一个案例。通过对中国到访作家在当地的文学活动的细致、动态的观察和描述,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进程中的种种复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写作计划” 当代汉语写作 国际
下载PDF
对话格非:走向世界的当代汉语写作——关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和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邓如冰 格非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4-27,共4页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作家在参与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的过程中,与外国作家友好相处相互交流,共同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境遇和发展趋向,有力推进了新型中外文学交互模式的构建。透过这一...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作家在参与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的过程中,与外国作家友好相处相互交流,共同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境遇和发展趋向,有力推进了新型中外文学交互模式的构建。透过这一交流窗口可以看到,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场域中面临着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主题选择与艺术表现、民族传统与环球意识、创作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等重要问题。本次对话着重关注以下问题:中国作家是如何走向IWP这个"国际文学平台"的,中国作家在异域发生了哪些文化冲突,世界文学有何共同境遇,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格局中有何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非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当代汉语写作 国际
下载PDF
“爱荷华经验”与中国内地的创意写作学科
4
作者 冯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中文创意写作的发展与其在中国内地的学科化和本土化的两大进程密不可分。笔者根据数年间查阅档案、分析文本和田野调查搜集的资料,聚焦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尝试从其发展的脉络和提出的问题中归纳出对内地高校的创意写作学科... 中文创意写作的发展与其在中国内地的学科化和本土化的两大进程密不可分。笔者根据数年间查阅档案、分析文本和田野调查搜集的资料,聚焦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尝试从其发展的脉络和提出的问题中归纳出对内地高校的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乃至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写作计划 作家工作坊 创意写作 学科建设
下载PDF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历史语境 被引量:7
5
作者 邓如冰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23,共8页
我和Paul有时下午拎着一篮食物和酒到小船上去,沿河而下,停在一个寂静的水湾,正好停在柳条飘荡的荫凉中。……我们一杯在手,无话不谈。那条小船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也有现世人景。也就是在那条小船上,我突发奇想,对Paul说:何不创办一个国... 我和Paul有时下午拎着一篮食物和酒到小船上去,沿河而下,停在一个寂静的水湾,正好停在柳条飘荡的荫凉中。……我们一杯在手,无话不谈。那条小船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也有现世人景。也就是在那条小船上,我突发奇想,对Paul说:何不创办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Paul说:你真是想入非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计划 历史语境 走向世界 世外桃源 想入非非 PAUL 国际
原文传递
文化交流和异域视野中的文学交往与创作——汪曾祺书信中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6
作者 俞思超 毕文君 《郑州师范教育》 2021年第3期57-62,共6页
20世纪80年代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是重启中美文坛对话的桥梁,也是中国当代作家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以1987年前后的书信为线索,可以发现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不仅为汪曾祺文学交往的朋友圈层增添了国际性和区域... 20世纪80年代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是重启中美文坛对话的桥梁,也是中国当代作家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以1987年前后的书信为线索,可以发现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不仅为汪曾祺文学交往的朋友圈层增添了国际性和区域性的色彩,而且还为他提供了一次进入国际文学语境的体验。异域文明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虽然为汪曾祺的创作带来了一系列的转变,但在文化观照中也促使其重审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意义,并投射在其文学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书信 文学交往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从创意写作到创意城市:——美国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8
7
作者 葛红兵 刘卫东 《写作》 2017年第11期22-30,共9页
本文考察了美国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对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创意写作与创意城市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提出了构建从创意写作学科到创意城市的一体化实践路径、面向创意城市培养具有... 本文考察了美国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对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创意写作与创意城市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提出了构建从创意写作学科到创意城市的一体化实践路径、面向创意城市培养具有文化原创能力的创意写作人才的思路,可以为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实践层面的探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创意城市 文学之都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谈小型公共服务中心对乡村地区的驱动——以美国爱荷华乡村主街计划为例
8
作者 闫凤英 钟婷 张道龙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3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激发乡村地区的活力,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中都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小型商业服务中心对地区驱动的角度出发,详尽介绍了美国爱荷华乡村主街计划产生的背景,实施目的,实施方式,...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激发乡村地区的活力,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中都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小型商业服务中心对地区驱动的角度出发,详尽介绍了美国爱荷华乡村主街计划产生的背景,实施目的,实施方式,然后从建筑更新、社区营造、经济复兴方面进行了驱动效应的分析,最后从资金保障、制度建设、组织保障,以及空间营造方面总结了几点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公共服务中心 乡村主街计划 驱动效应 案例研究
下载PDF
工作记忆广度与爱荷华赌博任务的关系
9
作者 于斌 乐国安 刘惠军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3年第6期721-727,共7页
以17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工作记忆广度与爱荷华赌博任务(IGT)的关系以及任务的计划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标准IGT组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与IGT成绩无关,而mIGT组被试(被试知道选择次数)的工作记忆广度与IGT成绩明显相关。而且,... 以17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工作记忆广度与爱荷华赌博任务(IGT)的关系以及任务的计划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标准IGT组被试的工作记忆广度与IGT成绩无关,而mIGT组被试(被试知道选择次数)的工作记忆广度与IGT成绩明显相关。而且,mIGT组中工作记忆广度高的被试在整个选牌过程中的成绩都好于工作记忆广度低的被试。结果表明,任务的计划性是影响工作记忆广度与IGT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赌博任务 工作记忆广度 计划.
下载PDF
失落的人文使命:管窥创意写作学科的前世今生
10
作者 钱佳楠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近年来,创意写作学科在中国各大高校迎来了蓬勃发展。作为这门学科的发源地,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常常被认作是一个值得学习并效仿的榜样。然而,当前的这种探讨往往聚焦于爱荷华的教学模式,较少将创意写作学科纳入美国人文学科(尤其是... 近年来,创意写作学科在中国各大高校迎来了蓬勃发展。作为这门学科的发源地,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常常被认作是一个值得学习并效仿的榜样。然而,当前的这种探讨往往聚焦于爱荷华的教学模式,较少将创意写作学科纳入美国人文学科(尤其是英美文学专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探讨,实际上,创意写作学科建立之初所肩负的人文使命,在当今重视技巧(craft)的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逐渐被忽视,而这正是导致今天美国高校人文学科面临危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技巧 人文学科
下载PDF
我的跨文化写作与人生旅程——聂华苓访谈录 被引量:4
11
作者 莫詹坤 陈曦 钱林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8-206,F0002,共10页
访谈时间:美国中部时间2018年4月20日下午3时许访谈地点:美国爱荷华城聂华苓女士住所(亦称"安寓"①)问:聂先生您好。从您首部短篇小说《翡翠猫》(1959)和第一部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1960)到自传《三生三世》(2004),迄今... 访谈时间:美国中部时间2018年4月20日下午3时许访谈地点:美国爱荷华城聂华苓女士住所(亦称"安寓"①)问:聂先生您好。从您首部短篇小说《翡翠猫》(1959)和第一部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1960)到自传《三生三世》(2004),迄今为止,您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旅程,创作了大量作品。请问,是什么力量促使您保持长盛不衰的跨文化创作动力?聂华苓:创作就像运动,是一种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写作 《失去的金铃子》 翡翠猫 访谈时间 创作动力 人生旅程
下载PDF
聂华苓小传
12
作者 曾令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80-28,共2页
聂华苓是当代著名的美籍中国血统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副教授及“国际写作计划”主持人。她是湖北武汉人。于1925年1月11日生。祖父中过举,做过知县,参加过讨袁。父亲属桂系,长期在家赋闲。她幼时住在汉口的日本租界。十四岁当流亡学... 聂华苓是当代著名的美籍中国血统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副教授及“国际写作计划”主持人。她是湖北武汉人。于1925年1月11日生。祖父中过举,做过知县,参加过讨袁。父亲属桂系,长期在家赋闲。她幼时住在汉口的日本租界。十四岁当流亡学生,跟着湖北联合中学到处转涉,后考上四川长寿国立第十二中学。毕业后“大学先修班”保送西南联大,后进中央大学。1948年于中央大学毕业。1949年一家五口去台湾。1963年母亲患癌症去世,弟弟在一次飞行中失事死去。聂华苓于1949年至1960年间,在雷震主办的《自由中国》杂志半月刊工作,担任文艺编辑及编辑委员。1961年至1964年,在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担任创作及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除教书和编辑刊物之外,同时进行创作。1964年被迫离开台湾,旅居美国,在爱荷华大学教书,仍然进行写作,并且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65年,聂华苓倡议成立“国际写作计划”,并与丈夫美国著名诗人保罗·安格尔于1966年向爱荷华大学正式提出申请成立“国际写作计划”,获得批准,并在校外向企业家和私人好友中募来基金,1967年“国际写作计划”正式成立,每年九月至十二月邀请世界各国作家到爱荷华聚会,在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创作、讨论,到1979年为止,已有—七十多个国家的作家三百五十多位到爱荷华“国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计划 小传 《失去的金铃子》 作家 台湾 保罗 文学翻译 美国短篇小说
下载PDF
谈话录(二):关节口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安忆 张新颖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0-48,共19页
在王安忆创作的初期,有两件事成为她文学道路的关节口:一是到“文学讲习所”学习,把她带进了时代的文学生活当中。另一件是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带给她一个宽阔的视野和背景。这两个关节口上的经历和接触的人事,对她的创作产生... 在王安忆创作的初期,有两件事成为她文学道路的关节口:一是到“文学讲习所”学习,把她带进了时代的文学生活当中。另一件是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带给她一个宽阔的视野和背景。这两个关节口上的经历和接触的人事,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口 “文学讲习所” 国际写作计划”
下载PDF
汪曾祺食在美利坚
14
作者 苏北 《饮食科学》 2020年第15期51-51,共1页
汪老头在自己家吃得妙,吃得"雅"。在朋友家,他也是如此。可以说,是很"随意"。特别是在他自己认为的"可爱"的人家。但这种"随便",让人很舒服。现在说起来,还特有风采,真成了"轶事"。1... 汪老头在自己家吃得妙,吃得"雅"。在朋友家,他也是如此。可以说,是很"随意"。特别是在他自己认为的"可爱"的人家。但这种"随便",让人很舒服。现在说起来,还特有风采,真成了"轶事"。1987年,汪曾祺应安格尔和聂华苓之邀,到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他经常到聂华苓家里吃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写作计划 朋友家 安格尔
下载PDF
关于复旦大学创意写作教育
15
作者 陈思和 谭宇婷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8年第2期393-397,共5页
谭宇婷: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下复旦大学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的缘起吗?陈思和:创意写作这个专业原来在中国高校学科体制里是没有的,但在美国有创意写作的专业。在美国,艺术概念包含了文学的概念,所以在美国的教育体制里,创意写作属于艺术门类... 谭宇婷: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下复旦大学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的缘起吗?陈思和:创意写作这个专业原来在中国高校学科体制里是没有的,但在美国有创意写作的专业。在美国,艺术概念包含了文学的概念,所以在美国的教育体制里,创意写作属于艺术门类。像旅美作家白先勇、严歌苓、哈金他们都是创意写作专业培养出来的。创意写作办得比较出色的是爱荷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 写作 专业 复旦大学
原文传递
王安忆的“美国体验”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如冰 董媛章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29,共8页
1983年的下半年,二十九岁的王安忆来到美国爱荷华城(IOWA CITY)参加"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以下简称IWP),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美国体验"。她在美国居住了近四个月(8月30日至12月27日),除... 1983年的下半年,二十九岁的王安忆来到美国爱荷华城(IOWA CITY)参加"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以下简称IWP),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美国体验"。她在美国居住了近四个月(8月30日至12月27日),除了在爱荷华参加邀请方组织的文学活动外,还到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地游历月余。回国后,她写信给IWP的创始人聂华苓,提到这段经历之重要性:"这次去美国,对于我的创作,对于我的人生,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写作计划 洛杉矶 芝加哥
原文传递
一个人和三个时代
17
作者 迟子建 《书摘》 2022年第12期63-70,共8页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这是聂华苓先生为她自传体新书《三生影像》撰写的序言。如果说二十世纪是一座已无人人住的老屋的话,那么这十九个字,就是一阵清凉的雨滴,滑过衰草凄凄的屋檐,引我们回到老屋前,再听一...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这是聂华苓先生为她自传体新书《三生影像》撰写的序言。如果说二十世纪是一座已无人人住的老屋的话,那么这十九个字,就是一阵清凉的雨滴,滑过衰草凄凄的屋檐,引我们回到老屋前,再听一听上个世纪的风雨,再看一看那些久违了的脸庞。我认识聂华苓先生的时候,她已经八十岁了。也就是说,我是先逢着她的枝叶,再追寻她的根的。二OO五年,国际写作计划邀请刘恒和我去美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交流和访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恒 写作计划 自传体 老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