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80年代的中国作家“走出去”现象——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
李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2
|
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研究的可能性——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为例 |
邓如冰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3
|
对话格非:走向世界的当代汉语写作——关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和当代汉语写作“国际化” |
邓如冰
格非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2 |
4
|
|
4
|
“爱荷华经验”与中国内地的创意写作学科 |
冯进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历史语境 |
邓如冰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6
|
文化交流和异域视野中的文学交往与创作——汪曾祺书信中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
俞思超
毕文君
|
《郑州师范教育》
|
2021 |
0 |
|
7
|
从创意写作到创意城市:——美国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发展的启示 |
葛红兵
刘卫东
|
《写作》
|
2017 |
8
|
|
8
|
谈小型公共服务中心对乡村地区的驱动——以美国爱荷华乡村主街计划为例 |
闫凤英
钟婷
张道龙
|
《工程建设与设计》
|
2013 |
0 |
|
9
|
工作记忆广度与爱荷华赌博任务的关系 |
于斌
乐国安
刘惠军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
2013 |
0 |
|
10
|
失落的人文使命:管窥创意写作学科的前世今生 |
钱佳楠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我的跨文化写作与人生旅程——聂华苓访谈录 |
莫詹坤
陈曦
钱林森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12
|
聂华苓小传 |
曾令甫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13
|
谈话录(二):关节口 |
王安忆
张新颖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7
|
|
14
|
汪曾祺食在美利坚 |
苏北
|
《饮食科学》
|
2020 |
0 |
|
15
|
关于复旦大学创意写作教育 |
陈思和
谭宇婷
|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
2018 |
0 |
|
16
|
王安忆的“美国体验”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
邓如冰
董媛章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7
|
一个人和三个时代 |
迟子建
|
《书摘》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