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GA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结合诱导培养基和BMP4诱导鼠胚胎干细胞向牙上皮分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彦聪 窦林波 张风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检测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LGA)纳米支架材料结合诱导培养基和BMP4对胚胎鼠干细胞(mES)向牙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PLGA作为基底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结合不同时间点BMP4的干预,将鼠胚胎干细胞向牙... 目的:检测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LGA)纳米支架材料结合诱导培养基和BMP4对胚胎鼠干细胞(mES)向牙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PLGA作为基底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结合不同时间点BMP4的干预,将鼠胚胎干细胞向牙上皮细胞诱导,构建mES向牙上皮分化的诱导体系,并进一步筛选出mES细胞向牙上皮分化的最佳诱导方案。结果:在培养初期抑制BMP448 h,然后在培养液中短时间(48 h)或持续加入外源性BMP4,48 h后可检测到成釉蛋白(AMBN)阳性的细胞。结论:PLGA纳米纤维表面结合诱导培养基和BMP4可将mES细胞诱导为牙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胚胎干细胞 牙上皮细胞 BMP4 支架材料
下载PDF
用人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牙齿样结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包柳郁 金岩 +5 位作者 史俊南 牛忠英 汪平 赵守亮 郝建军 王捍国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607-611,共5页
目的 :以人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裸鼠体内构建牙齿样结构。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牙源性上皮细胞和经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分层接种于经塑形的陶瓷化骨或Colla graft三维支架上 ,将形成的细胞 /支架复合物... 目的 :以人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裸鼠体内构建牙齿样结构。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牙源性上皮细胞和经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牙源性间充质细胞分层接种于经塑形的陶瓷化骨或Colla graft三维支架上 ,将形成的细胞 /支架复合物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的皮下 ,建立牙源性上皮细胞复合间充质细胞的体内立体培养模型。 14~ 18周后取材 ,采用HE染色、改良丽春红三色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移植物中的组织新生情况。结果 :细胞在三维支架上形成了包含釉质样组织和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的牙齿样结构。新生的釉质样组织表达人成釉蛋白 ,其周围残留的牙源性上皮细胞表达人釉原蛋白mRNA。同时 ,人DSP蛋白在牙本质样组织中呈阳性表达。所有对照组标本中均未观察到该现象。结论 :以优选出并经塑形的三维支架为载体 ,在裸鼠体内建立牙源性上皮细胞复合间充质细胞的立体培养模型 ,成功构建出组织工程化牙齿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齿 源性上皮细胞 源性间充质细胞
下载PDF
人牙体组织及牙周组织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俊 杨健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121-123,125,共4页
关键词 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上皮细胞 髓干细胞 周膜干细胞 根尖乳头干细胞
下载PDF
人牙源性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包柳郁 金岩 +4 位作者 牛忠英 史俊南 汪平 赵守亮 王捍国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年第11期643-645,共3页
目的 :建立人牙源性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为牙齿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可靠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牙源性上皮细胞 ,用更换培养液类型、多次差别消化法和反复贴壁法进行纯化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 目的 :建立人牙源性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为牙齿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可靠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牙源性上皮细胞 ,用更换培养液类型、多次差别消化法和反复贴壁法进行纯化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达角蛋白和成釉蛋白的情况。结果 :原代培养的人牙源性上皮细胞生长良好 ,但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混杂 ,经纯化后明显好转 ,上皮细胞呈片状生长 ,表达角蛋白及成釉蛋白。传至第 5代后 ,细胞逐渐变为长梭形 ,失去上皮细胞形态。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牙源性上皮细胞在较长时间内可保持其特性 ,有望作为牙齿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性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 成釉蛋白 免疫荧光
原文传递
孕期尼古丁暴露对子代小鼠牙釉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田青鹭 赵迪芳 +3 位作者 关淑元 周媛 周昕 郑黎薇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9,共10页
目的研究孕期尼古丁暴露对子代小鼠牙釉质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只C57BL/6孕鼠分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及孕期尼古丁暴露(prenatal nicotine exposure, PNE)组(皮下注射尼古丁溶液), 每组5... 目的研究孕期尼古丁暴露对子代小鼠牙釉质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只C57BL/6孕鼠分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及孕期尼古丁暴露(prenatal nicotine exposure, PNE)组(皮下注射尼古丁溶液), 每组5只, 孕鼠生产后分别收集出生后0 d(postnatal day 0, P0;P14、P25含义依此类推)、P14、P25新生小鼠, 根据母代分组分为子代对照组及子代PNE组, 并记录P0、P25子代小鼠体质量。采用显微CT(micro-CT)扫描分析、扫描电镜和维氏显微硬度检测对子代小鼠牙槽骨和下颌切牙进行硬组织相关参数分析。提取P25子代小鼠下颌骨组织及第3代牙上皮干细胞(dental epithelial stem cell, DESC)中的总RNA,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向及成釉向分化相关基因、增殖相关标志物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釉原蛋白(amelogenin, Amelx)、甲基转移酶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 Ezh2)、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histone H3 trimethylated at lysine 27, H3K27me3)阳性染色分布及水平。使用细胞增殖(cell counting kit-8, CCK-8)试剂盒对外源性添加不同浓度(0.01、0.1、1 mmol/L)尼古丁以及Ezh2抑制剂GSK126的DESC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结果 PNE组孕鼠较对照组更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P0时子代PNE组小鼠体质量[(0.99±0.02)g]显著低于子代对照组[(1.20±0.04)g](P<0.001);P25时, 子代PNE组小鼠体质量[(9.65±1.32)g]显著低于子代对照组[(15.26±1.70)g](P<0.001), 死产率[(46.40±9.30)%]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01)。P14和P25时, 子代PNE组小鼠下颌切牙釉质矿化沉积点与第一磨牙近中面的距离数值[分别为(-1 349±45)、(-506±380)μm]均较子代对照组[分别为(-1 192±147)、(504±198)μm]显著减小(P<0.05, P<0.001), 提示矿化沉积点延迟。子代PNE组小鼠切牙釉柱及釉柱间质较对照组排列松散无序, 显微硬度[(245.7±18.4)MPa]较子代对照组[(371.9±28.7)MPa]显著降低(P<0.001)。HE染色显示子代PNE组小鼠前成釉细胞(pre-ameloblast, Pre-Am)区域排列较对照组紊乱, 矿化沉积点推迟, 暂时性扩增细胞(transit-amplifying cell, TA)及Pre-Am区域延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子代PNE组小鼠唇侧颈环(labial cervical loop, LaCL)整体Pcna表达较子代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 H3K27me3较对照组显著富集(P<0.01), 对应区域可见Ezh2表达显著增加(P<0.01), 同时成釉细胞胞质中Amelx阳性信号减弱。体外实验添加1 mmol/L 尼古丁能显著上调子代PNE组DESC的Pcna基因表达水平(P<0.01), 同时显著下调DESC标志物B淋巴瘤Mo-MLV插入蛋白1、富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1和成釉细胞向分化的相关基因Amelx等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 P<0.05, P<0.01)。此外, 与0 h时相比, 干预24 h后1 mmol/L尼古丁可显著增强DESC的增殖活性(P<0.001), 添加10 μmol/L Ezh2抑制剂GSK126可挽救1 mmol/L尼古丁对DESC带来的增殖促进作用。结论孕期尼古丁暴露可能导致成釉向谱系定向分化过程延迟, 致子代小鼠DESC增殖及分化异常, 并且影响H3K27me3表观遗传修饰水平, 造成子代牙釉质发育障碍, 提示孕期尼古丁暴露是牙发育的危险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 釉质 表观遗传学 上皮细胞 釉质发育缺陷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liquid clearance of alveolar epithelium after oleic acid-induced acu telung injury in rats 被引量:2
6
作者 陶军 杨天德 +1 位作者 陈祥瑞 黄河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Objective:Impaired active fluid transport of al veolar epithelium may involv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resolution of alveolar ede m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alveolar epithelia l liqui... Objective:Impaired active fluid transport of al veolar epithelium may involv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resolution of alveolar ede m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alveolar epithelia l liquid clearance during lung edema following acute lung injury induced by olei c acid. Methods:Forty-eight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 x groups, i.e., injured, amiloride, ouabain, amiloride plus ouabain and terbutal ine groups. Twenty-four hours after the induction of acute lung injury by intra venous oleic acid ( 0.25 ml/kg), 5% albumin solution with 1.5 μCi 12 5 I-labeled albumin (5 ml/kg) was delivered into both lungs via trachea. Alveo lar liquid clearance (ALC), 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EVLW) content and arterial blood gases were measured one hour thereafter. Results:At 24 h after the infusion of oleic acid, the rats dev eloped pulmonary edema and severe hypoxemia, with EVLW increased by 47.9 % and ALC decreased by 49.2 %. Addition of either 2×10 -3 M amiloride or 5× 10 -4 M ouabain to the instillation further reduced ALC and increased E VLW. ALC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63.7 % and EVLW decreased by 46.9 % wi th improved hypoxemia in the Terbutaline (10 -4 M) group, compared those in injured rat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incremen t of EVLW and the reduction of ALC. Conclusions:Active fluid transport of alveolar epithelium migh t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ung edema in acute lung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dult Pulmonary ed ema Alveolar epithelial liquid clear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