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市青少年恒牙列单侧后牙反患病情况调查
1
作者 李齐宏 李东 +1 位作者 段银钟 文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1790-1792,共3页
目的:了解西安市青少年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的患病情况,为单侧后牙反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并初步探讨单侧后牙反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相关性。方法:对西安市3所高中的1635名高中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单侧后牙反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 目的:了解西安市青少年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的患病情况,为单侧后牙反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并初步探讨单侧后牙反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相关性。方法:对西安市3所高中的1635名高中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单侧后牙反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市高中生单侧后牙反的患病率为7.40%,29名(23.9%)出现单侧后牙反伴随前牙反,103名(85.1%)单侧后牙反者出现上下中线不齐,43名颞下颌关节病的被调查者为单侧后牙反,单侧后牙反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单侧后牙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错畸形,必须引起家长和医师的高度重视,早期治疗,防止下颌偏斜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后牙反 患病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青少年
下载PDF
反式TBA在前牙反中的应用
2
作者 周红祥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29期5116-5116,共1页
为探讨反式Twin-block在牙源性反中应用的可行性,以15例牙源性前牙反正畸病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反式TBA矫治前牙反。经6~7个月的治疗,患者正侧面轮廓明显改善,前牙反覆、反覆盖均得到有效矫治,磨牙关系为Ⅰ类。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式TBA 源性前牙反
下载PDF
成人单侧后牙反髁突表面积与体积的CBCT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曹镭瀛 邓锋 张定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6期667-668,67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单侧后牙反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差异。方法选择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后牙反成年患者25例为实验组,健康成人正常咬合35例为对照组,拍摄颅颌面CBCT影像,应用Mimics10.0进行髁突的... 目的探讨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单侧后牙反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差异。方法选择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后牙反成年患者25例为实验组,健康成人正常咬合35例为对照组,拍摄颅颌面CBCT影像,应用Mimics10.0进行髁突的重建与体积和表面积的测量,分析。结果成年单侧后牙反患者反侧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明显小于非反侧(P<0.05)。成年单侧后牙反组的不对称性指数也显著高于正常咬合对照组(P<0.05)。结论成年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发育不对称,影响颞下颌关节的正常发育,提示单侧后牙反患者应尽早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后牙反 锥形束CT 表面积 体积 不对称性指数
下载PDF
单侧后牙反对口颌系统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章成凤 侯爱兵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0期3441-3443,共3页
单侧后牙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畸形,单侧后牙反患者在下颌的闭口运动中,常由于存在干扰及没有适当的牙尖引导,使下颌发生侧向移动,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颌骨肌肉等方面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口颌系统的健康。现就单侧后牙反这... 单侧后牙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畸形,单侧后牙反患者在下颌的闭口运动中,常由于存在干扰及没有适当的牙尖引导,使下颌发生侧向移动,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颌骨肌肉等方面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口颌系统的健康。现就单侧后牙反这一错畸形对下颌骨、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后牙反 下颌骨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矫治乳前牙反对恒牙胚及颌骨位置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嫱 刘英群 +2 位作者 吕晶 安晶涛 薛欣 《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6期288-290,共3页
目的研究矫治乳前牙反对恒牙胚及颌骨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乳前牙反患儿进行矫治,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SNG、G-SN、G-SV、SNA、UI/NA、UI-NA、ANB、Wits、NA/PA的增加值,SNB、LI/NB、LI/MP的减小... 目的研究矫治乳前牙反对恒牙胚及颌骨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乳前牙反患儿进行矫治,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SNG、G-SN、G-SV、SNA、UI/NA、UI-NA、ANB、Wits、NA/PA的增加值,SNB、LI/NB、LI/MP的减小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乳前牙反使上颌骨、乳上切牙明显向前移动,恒牙胚随之唇向移动。结论矫治乳前牙反对预防恒牙期再度出现反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前[合] 头影测量
下载PDF
单侧后牙反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齐宏 李东 段银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23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单侧后牙反患者咀嚼肌肌电检查,分析单侧后牙反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肌电图仪记录20例(男11例,女9例)单侧后牙反患者和20例(男10例,女10例)正常对照组在下颌姿势位、紧咬和双侧咀嚼时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数据。... 目的:通过对单侧后牙反患者咀嚼肌肌电检查,分析单侧后牙反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肌电图仪记录20例(男11例,女9例)单侧后牙反患者和20例(男10例,女10例)正常对照组在下颌姿势位、紧咬和双侧咀嚼时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数据。计算咬肌的活动不对称指数(ASMM)和颞肌前束的活动不对称指数(ASTA),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紧咬和双侧咀嚼时,单侧后牙反组咬肌和颞肌前束肌电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反侧明显低于非反侧;单侧后牙反组与对照组ASMM和ASTA在紧咬和双侧咀嚼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个后牙反组与多个后牙反组ASMM和ASTA在紧咬和双侧咀嚼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后牙反对咀嚼肌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应对其进行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后[合]咀嚼肌 肌电图分析
下载PDF
儿童单侧后牙反患者下颌及颞颌关节的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倪琳 丁寅 罗颂椒 《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357-359,共3页
目的研究儿童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下颌及颞颌关节的对称性。方法以26例替牙期单侧后牙反牙合患儿为试验组,28名正常牙合替牙期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摄定位颏顶位片及双侧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比较。结果替牙期单侧后牙反牙合患儿在下颌骨... 目的研究儿童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下颌及颞颌关节的对称性。方法以26例替牙期单侧后牙反牙合患儿为试验组,28名正常牙合替牙期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摄定位颏顶位片及双侧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比较。结果替牙期单侧后牙反牙合患儿在下颌骨坐标系中DMP点更靠颊侧。在颅底坐标系中,反牙合侧DMP点更靠远中,DMP、MM、DM点更靠颊侧。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非反牙合侧关节前间隙减小,上后间隙均增大。结论相对于下颌坐标系,反牙合侧第一磨牙位置与对侧相比更靠远中及颊侧。在骨性结构上,未见下颌的不对称。试验组双侧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有差异,说明下颌发生功能性侧方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后[合] 下颌骨 颞颌关节 儿童
下载PDF
单侧后牙反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任利玲 康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4-287,290,共5页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牙合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牙合者7人,应用...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牙合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牙合者7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axiography,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dentalsoftwareforWindows2.3.2.22,GDSW)记录下颌做最大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①单侧后牙反牙合者开闭口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②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在矢状面上表现出小年龄患者双侧基本对称、大年龄患者双侧轨迹不对称;③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水平侧向移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者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反牙合侧与反牙合对侧轨迹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后(he) 髁突运动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前牵引矫治前牙反对颅面硬组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红 宋卫东 +3 位作者 梁其彬 田文燕 马东阳 李璇 《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评价前牵引矫治AngleⅢ类功能性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一种新的稳定的头颅参考系统,对15例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片硬组织测量进行分析。结果15例前牵引治疗的患者侧貌改善较慢,前牵引对上前牙及对上牙槽的... 目的评价前牵引矫治AngleⅢ类功能性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一种新的稳定的头颅参考系统,对15例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片硬组织测量进行分析。结果15例前牵引治疗的患者侧貌改善较慢,前牵引对上前牙及对上牙槽的作用大,对上颌骨矫形作用并不大。下颌Go点及Pg点位置几乎没有改变,下颌骨发生向后下的顺时针旋转。结论前牵引产生的主要变化在上颌,主要是牙槽改变和较少的骨矫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牵引 AngleⅢ类错[合] [合] 硬组织
下载PDF
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国锋 顾月光 +1 位作者 刘可 赵春洋 《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298-300,共3页
目的探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的机制。方法 37例3.5~5.0岁乳前牙反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使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18例,另一组使用垫式可摘矫治器,19例。结果导弓式可摘矫治器戴用组反纠正快于垫矫治器组,经t检验P<... 目的探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的机制。方法 37例3.5~5.0岁乳前牙反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使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18例,另一组使用垫式可摘矫治器,19例。结果导弓式可摘矫治器戴用组反纠正快于垫矫治器组,经t检验P<0.05;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组除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下颌后移较垫式可摘矫治器组明显。结论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的机制是推上前牙唇倾、引导下前牙舌倾,荡下颌向后,缩短了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治机制 导弓式可摘矫治器
下载PDF
48例多个乳前牙反的矫治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勇 樊淑梅 +1 位作者 杨少敏 杨富生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65-165,共1页
关键词 乳前 (合) 矫治
下载PDF
乳牙反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龚爱秀 李静 《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375-376,共2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乳牙反畸形各种可能致病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引起乳牙反畸形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乳牙反畸形患儿和100例正常儿童做问卷调查,将结果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提取有效因素,研究乳牙反畸形与相关危险因... 目的通过对儿童乳牙反畸形各种可能致病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引起乳牙反畸形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乳牙反畸形患儿和100例正常儿童做问卷调查,将结果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提取有效因素,研究乳牙反畸形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按其贡献大小,共有喂养方式、家族史及咬上唇三种危险因素进入方程。结论喂养方式、家族史及咬上唇是导致乳牙反畸形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 [合]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改良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矫治AngleIII类前牙反对TMJ影响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红 段银钟 +3 位作者 杨振华 张海军 宋卫东 杨勃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841-843,共3页
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appliance,TBA)联合前牵治疗15例AngleIII类轻、中度骨性前牙反,进行颞颌关节方面研究,以期从颞颌关节适应性改建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测量分析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变化情况... 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appliance,TBA)联合前牵治疗15例AngleIII类轻、中度骨性前牙反,进行颞颌关节方面研究,以期从颞颌关节适应性改建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测量分析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变化情况,并与前牵引组及反式TBA组进行比较。结果:未发现一例患者出现TMD症状。联合组治疗前后线性百分比分别为24.67%和11.62%,N/M值治疗前后分别为1.82和1.07,A值及P值变化均较明显,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联合组及反式TBA组髁突发生明显后下移位,前牵引组变化较小。结论:适当持续性矫治力不会对颞颌关节产生不利影响。联合组全天作用引起颞颌关节适应性改建,前牙反锁结的快速解除并结合将前伸的髁突、下颌诱导后退,有利于恢复和建立后牙正常的ICP,真正实现牙位、肌位、关节位的协调一致,此对于矫治前牙反牙合、防止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固定式TBA 前牵引 AngleⅢ类错[合] 骨性前[合] 颞颌关节
下载PDF
儿童功能性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对称性及矫治后髁突位置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盈盈 王春玲 +1 位作者 李红 董仁萍 《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6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对称性及上颌扩弓治疗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22例通过上颌扩弓成功矫治的功能性单侧后牙反儿童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6.0-8.5岁,平均7.5岁作为实验组。另选择22例正常患者,男11例,...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对称性及上颌扩弓治疗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22例通过上颌扩弓成功矫治的功能性单侧后牙反儿童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6.0-8.5岁,平均7.5岁作为实验组。另选择22例正常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龄6.5-9.0岁,平均7.5岁作为对照组。反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患者均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双侧闭口位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形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反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无明显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髁突高度(CH)、升支高度(RH)以及两者之和(CH+RH)的不对称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反组矫治前(T1)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有明显差异,非反侧关节前间隙减小(P<0.05),上后间隙增大(P<0.05)。非反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R)相对反侧更加靠前(P<0.01)。矫治后(T2)双侧髁突位置变得相对对称。结论儿童功能性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形态相对对称,而髁突位置存在不对称性,说明下颌向反侧发生功能性偏斜,而这种偏斜并未导致髁突发生骨性不对称;正畸治疗可使两侧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 髁突 颞下颌关节 不对称
下载PDF
改良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矫治AngleIII类前牙反的肌电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红 宋卫东 +3 位作者 段银钟 杨振华 戴娟 陈亚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8期956-959,共4页
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appliance,TBA)联合前牵治疗AngleIII类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进行肌电研究,探讨在矫治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以期从咀嚼肌适应性改建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调查颞肌前束(TA... 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appliance,TBA)联合前牵治疗AngleIII类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进行肌电研究,探讨在矫治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以期从咀嚼肌适应性改建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调查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治疗前、中、后肌电活动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姿势位TA、DA、MM肌电值(MCV)明显下降;反牙合时下颌前伸位TA及DA存在异常的肌电活动,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退位MM、TA及DA肌电活动与对照组相比均较大,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明显下降;反牙合解除后紧咬及双侧咀嚼运动MM、TA及DA肌电水平明显增加。结论:反式TBA联合前牵全天作用可引起神经肌肉的适应性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固定式TBA 前牵引 AngleⅢ类错枪前[合]肌电图
下载PDF
Infant traniner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欧晓丽 施春梅 +3 位作者 周嫣 方志欣 梁群 李庆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矫治乳前牙反同时破除口腔不良习惯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0例3~6岁乳前牙反伴口腔不良习惯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采用Infant traniner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比较两组病例前牙... 目的:探讨矫治乳前牙反同时破除口腔不良习惯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0例3~6岁乳前牙反伴口腔不良习惯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采用Infant traniner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比较两组病例前牙反治疗和口腔不良习惯破除成功率、疗程、复诊次数、椅旁操作时间。结果:两组前牙反矫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诊次数、椅旁操作时间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01),对口腔不良习惯的矫治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fant traniner矫治器是矫治乳前牙反同时破除口腔不良习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 口腔不良习惯 活动矫治 INFANT traniner矫治器
下载PDF
TOMY自锁矫治技术对非拔牙矫治前牙反伴中度拥挤患者矫治效果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彦君 胡荣荣 +1 位作者 徐山山 陈远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6-421,共6页
目的:观察TOMY自锁矫治技术对非拔牙矫治前牙反伴中度拥挤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例前牙反伴中度拥挤患者,诊断为安氏Ⅲ类亚类错、毛氏Ⅱ1+Ⅰ1类错、高角、面部不对称,应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测量其... 目的:观察TOMY自锁矫治技术对非拔牙矫治前牙反伴中度拥挤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例前牙反伴中度拥挤患者,诊断为安氏Ⅲ类亚类错、毛氏Ⅱ1+Ⅰ1类错、高角、面部不对称,应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测量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及基骨弓宽度。结果: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达到中性关系;矫治后SNA、SNB和ANB无明显变化,上前牙唇倾度增加10°,达到正常值;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牙槽骨宽度、基骨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较矫治前有所增加。结论:临床上对于前牙反伴牙列中度拥挤非拔牙患者,可考虑采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通过增加牙弓宽度和长度来改善前牙反牙列拥挤,以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Y自锁矫治技术 [合] 中度拥挤 非拔矫治
下载PDF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前方牵引矫治疗效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静 曹军 杨其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714-716,共3页
目的:研究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经前方牵引矫形治疗的29例前牙反患者(5~8岁)作为治疗组的研究对象,通过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对这些患者在治疗前(T0)和治疗结束时(T1)状... 目的:研究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经前方牵引矫形治疗的29例前牙反患者(5~8岁)作为治疗组的研究对象,通过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对这些患者在治疗前(T0)和治疗结束时(T1)状况的比较,及这些患者治疗结束时与同龄的、未采取任何正畸治疗的前牙反患者的状况比较,分析前方牵引矫治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的患者矫治后在前牙反得到矫正的同时,T1期较T0期上颌骨有明显地长度增加、位置前移改变,下颌骨有明显的向后、向下旋转。②治疗组患者在T1期相对于未经矫治的同龄前牙反患者,上颌骨有明显增长、前移的特点,下颌骨的生长方向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能起到改善面中部凹陷骨型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矫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 骨性Ⅲ类 早期治疗 前方牵引 头影测量分析
下载PDF
Ⅲ类颌间牵引治疗无生长潜力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志强 王建国 张锡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比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解除前后颅面结构变化,探讨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的机制。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患者20名,其中男15名,女5名,平均年龄(14.36±1.06)岁。所... 目的:比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解除前后颅面结构变化,探讨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的机制。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患者20名,其中男15名,女5名,平均年龄(14.36±1.06)岁。所有患者在牙列排齐和整平的基础上行Ⅲ类颌间牵引,测量前牙反解除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反映颅面结构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前牙反解除后,SNB、L1-MP、OP-SN、NLA、ULP减小,ANB、MP-SN、NA-PA、U1-SN、U6-FH、L1-MP、L6-MP、ULL、LLL、LLP、UL-EP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牙反解除前后SNA、U1-FH、LL-EP、I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恒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的患者,Ⅲ类颌间牵引在纠正上下颌牙齿及牙槽关系不调的同时,能掩饰颌骨矢状向III类关系,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合) Ⅲ类牵引
下载PDF
前方牵引对早期前牙反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云 徐宝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对早期前牙反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反伴有颜面形态异常(审美线明显异常)的儿童60人,男27人,女33人,年龄范围8~11岁,平均年龄9.3岁,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前方牵引治疗组,观察及治疗周期为11~13...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对早期前牙反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反伴有颜面形态异常(审美线明显异常)的儿童60人,男27人,女33人,年龄范围8~11岁,平均年龄9.3岁,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前方牵引治疗组,观察及治疗周期为11~13个月,平均12.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矫治后的面突角、全面突角、下唇基角及鼻唇角明显减小,上下唇基角明显增大,上唇突点到审美线距离明显改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呈高度显著性,而上唇基角及下唇突点到审美线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凹面型变为直面型或者接近正常面型,鼻、上唇、下唇以及颏部四者间的关系趋于协调,唇部曲线变得平缓、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合] 头影测量分析 前方牵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