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前循环和后循环两种不同类型脑梗死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四病区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O...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前循环和后循环两种不同类型脑梗死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四病区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OCSP)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其中前循环组88例,后循环组83例。两组均按《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8》进行规范化基础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均给予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治疗周期为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7和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7及30 d时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下降趋势,ADL评分呈上升趋势,在治疗3、7 d时变化最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3、7和30 d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循环组比后循环组下降幅度更显著;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3、7及30 d时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3、7和30 d时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循环组比后循环组上升幅度更显著;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3、7及30 d时与治疗前比较,ADL评分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总有效率为88.64%,后循环组为7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7.22%,高于前循环组的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对OCSP分型中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远隔缺血后适应对于急性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在干预3~7 d时效果最明显。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前循环和后循环两种不同类型脑梗死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四病区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OCSP)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其中前循环组88例,后循环组83例。两组均按《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8》进行规范化基础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均给予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治疗周期为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7和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7及30 d时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下降趋势,ADL评分呈上升趋势,在治疗3、7 d时变化最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3、7和30 d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循环组比后循环组下降幅度更显著;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3、7及30 d时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3、7和30 d时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循环组比后循环组上升幅度更显著;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3、7及30 d时与治疗前比较,ADL评分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总有效率为88.64%,后循环组为7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7.22%,高于前循环组的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对OCSP分型中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远隔缺血后适应对于急性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在干预3~7 d时效果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