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虻作为中药药材的认知及其利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莫国香 王思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4-699,共6页
动物药生物活性强、显效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以"血肉有情"之品而备受重视。昆虫类中药药材在中国传统药物研究和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治疗现代文明病和肿瘤方面具独特疗效。代表性昆虫类中药药材包括虻... 动物药生物活性强、显效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以"血肉有情"之品而备受重视。昆虫类中药药材在中国传统药物研究和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治疗现代文明病和肿瘤方面具独特疗效。代表性昆虫类中药药材包括虻虫(牛虻)、斑蝥及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等,因具有显著抗血栓、治疗肿瘤等功效而得到长期应用。其药用功能和物质基础认知经历了从简单肤浅到深入清晰的过程,其利用也经历了由野外捕捉到人工规模化养殖、纯种品系培育,由简单、粗放加工全虫到精细利用单一成分、去害存益的历程。该文通过对牛虻的认识和利用变迁历程的初步梳理,揭示传统中药研究和应用与西药研发的相互影响,为中药现代化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牛虻 认知 生物活性物质
下载PDF
小说翻译中的改写与人物变形——《牛虻》译本个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光磊 万华林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89-91,共3页
翻译即改写,在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及诗学的影响下,小说翻译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也许会有别于原作中的呈现,即人物变形。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要求文艺服务于政治。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下,1953年出版的李俍民的《牛虻》... 翻译即改写,在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及诗学的影响下,小说翻译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也许会有别于原作中的呈现,即人物变形。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要求文艺服务于政治。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下,1953年出版的李俍民的《牛虻》中译本经过译者、编辑部、各种评论等一系列的改写,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偏离原文,迎合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翻译 变形 改写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牛虻》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塑造现代人格的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怡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0年第1期155-168,共14页
英国小说《牛虻》译介到我国后,以多种艺术样式进行传播。这部小说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过深刻的启迪,由此影响了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亚瑟的个人私密生活,他的爱情、他的父子关系在革命斗争的激烈冲突中经受了痛苦的磨砺,给革命时... 英国小说《牛虻》译介到我国后,以多种艺术样式进行传播。这部小说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过深刻的启迪,由此影响了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亚瑟的个人私密生活,他的爱情、他的父子关系在革命斗争的激烈冲突中经受了痛苦的磨砺,给革命时代的中国读者以充分的思考空间,作出属于自我的理解与阐释。《牛虻》所描述的欧洲都市生活丰富了他们的都市想象,对于"文革"时期的民间思想沙龙具有明显的启发作用。牛虻的流亡生活与当时插队知青的苦难发生了某种处境上的契合,影响了新时期早期伤痕文学的悲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现代人格 出身论 城市想象
下载PDF
从译介学看李良民的《牛虻》译本 被引量:2
4
作者 乔洪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55-157,共3页
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最有活力的学科之一。本文以李良民的《牛虻》译本为例,从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三方面,阐述了译介学理论在其翻译中的应用以及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译介学 比较文学 牛虻
下载PDF
走近牛虻——试探《牛虻》主人公情感世界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淑茹 《鄂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35-37,共3页
长期以来 ,人们对牛虻的认识仅限于英雄的范畴 ,而忽视了他作为凡人的特点 ,事实上 ,牛虻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本文尝试着用女性主义理论 ,从革命、爱情、亲情三方面来分析牛虻的感情世界 。
关键词 主人公 情感世界 牛虻 女性主义 多重性格组合体 革命 爱情 亲情
下载PDF
《牛虻》反教会思想管见 被引量:1
6
作者 音坤 《滁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7-19,共3页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以十九世纪上半期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揭露了天主教的反动本质,告诫读者,天主教是意大利革命的绊脚石。贯穿小说始终的反教会主线,主要是通过对牛虻和蒙太尼里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言...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以十九世纪上半期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揭露了天主教的反动本质,告诫读者,天主教是意大利革命的绊脚石。贯穿小说始终的反教会主线,主要是通过对牛虻和蒙太尼里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言语、行动的描写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立冲突来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 反动 牛虻 蒙太尼里
下载PDF
《牛虻》中译本中人物形象的删节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倪秀华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20-23,共4页
伏尼契的处女作《牛虻》的主人公牛虻为影响中国近三代人的英雄人物,对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国出版的《牛虻》译本中人物形象作一历史研究,探讨《牛虻》译本中有关人物的删节与当时受政治意识形态制约的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希望通过这... 伏尼契的处女作《牛虻》的主人公牛虻为影响中国近三代人的英雄人物,对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国出版的《牛虻》译本中人物形象作一历史研究,探讨《牛虻》译本中有关人物的删节与当时受政治意识形态制约的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对建国时期文学翻译中的人物存在的种种偏离现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人物形象 删节
下载PDF
谈《牛虻》中的非言语交流形式 被引量:1
8
作者 凌如珊 潘宇文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3-75,共3页
与语言交流相比 ,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感受 ,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逼真 ,更有感染力。在小说《牛虻》中 ,作者运用多种形式的非言语交流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声音、手和身体的动作、衣着打扮和随身物品、生... 与语言交流相比 ,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感受 ,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逼真 ,更有感染力。在小说《牛虻》中 ,作者运用多种形式的非言语交流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声音、手和身体的动作、衣着打扮和随身物品、生活环境等 ,深入细致地刻画出小说中的牛虻 (亚瑟 )、琼玛、蒙太尼里主教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暗示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正是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非言语交流的形式 ,才使得小说《牛虻》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入研究非言语交流形式 ,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非言语交流形式 语言交流 小说 人物描写 爱尔兰 文学作品
下载PDF
牛虻人格“弱点”的分析——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被引量:2
9
作者 袁晓松 《阴山学刊》 2007年第3期46-51,共6页
伏尼契在塑造牛虻的时候,赋予他许多独特的心理特征。对泄密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为克服这些恐惧,牛虻所采取的躲在假面具后面以求自我保护的防御心理,构成了牛虻人性中的弱点。牛虻超越弱点,走向人性辉煌和人格完美... 伏尼契在塑造牛虻的时候,赋予他许多独特的心理特征。对泄密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为克服这些恐惧,牛虻所采取的躲在假面具后面以求自我保护的防御心理,构成了牛虻人性中的弱点。牛虻超越弱点,走向人性辉煌和人格完美,是小说最动人之处,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恐惧心理 防御心理 人性超越
下载PDF
牛虻人格结构的心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晓松 《阴山学刊》 2005年第6期37-42,共6页
从心理学的人格生成理论出发,牛虻抑郁质气质的形成来自于家族遗传和早期教养方式;他少年期生活的突然变故和艰辛的流亡生涯是促使其性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和重组的决定性因素;而他内心情感的强烈冲突和矛盾,则是其人格多面性、异组性和... 从心理学的人格生成理论出发,牛虻抑郁质气质的形成来自于家族遗传和早期教养方式;他少年期生活的突然变故和艰辛的流亡生涯是促使其性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和重组的决定性因素;而他内心情感的强烈冲突和矛盾,则是其人格多面性、异组性和内在同一性等动态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人格特质 人格结构 心理分析
下载PDF
从李俍民的汉译本《牛虻》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艳红 《琼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95-97,共3页
本文立足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认为译者为使译本顺利进入目的语文化,就要在两种语言、文化、篇章传统之间进行取舍,也就是遵循目的语文化的各种规范。
关键词 牛虻 翻译规范 目的与文化
下载PDF
大学“牛虻精神”的现代际遇
12
作者 许士密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8,共4页
在工具理性主义文化飓风的重围和重压之下,市场、社会、政府等外界因素的联手干预以及大学性质的混淆和位序的混乱成为表征反省批判的姿态与目光的大学"牛虻精神"迷失的重大诱因。单纯强调大学"牛虻精神"的重塑缺... 在工具理性主义文化飓风的重围和重压之下,市场、社会、政府等外界因素的联手干预以及大学性质的混淆和位序的混乱成为表征反省批判的姿态与目光的大学"牛虻精神"迷失的重大诱因。单纯强调大学"牛虻精神"的重塑缺乏实质上的可行性,从现实来看,恢复大学作为独立的学术与文化组织的特性、赋予大学精神教化和终极关怀的使命,在独立自治、学术自由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大学与市场、政府、社会的关系,才是大学"牛虻精神"的执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牛虻精神” 批判精神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重读《牛虻》
13
作者 孙希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79-180,共2页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重读《牛虻》,贯穿全书的是一条反宗教的路线。对宗教所持的观点截然相反导致了亚瑟和蒙太尼里的对立。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宗教信仰 牛虻
下载PDF
当“狮王”遭遇一只可贵的“牛虻”——评《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
14
作者 周详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84,共7页
实际上《批判》一书在文化主旨上可归结为"形式理念反抗辩证艺术"与"以实质化解形式"这一对立的文化主题。邓子滨赞同前者,反对后者。
关键词 《批判》 刑法观 中国 牛虻 动物 批判性 农场 奥威尔
下载PDF
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谈《牛虻》主人公的情感
15
作者 武海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X期63-64,共2页
小说《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杰尔.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以19世纪意大利革命为背景,塑造了革命者亚瑟从富家子弟成为革命者的形象,亚瑟是个激进的革命者,也是一个生活在家庭纠葛和爱情纠葛中的普通人物形象。伏尼契以她女性特有的情感... 小说《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杰尔.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以19世纪意大利革命为背景,塑造了革命者亚瑟从富家子弟成为革命者的形象,亚瑟是个激进的革命者,也是一个生活在家庭纠葛和爱情纠葛中的普通人物形象。伏尼契以她女性特有的情感,用女性作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和自己恋人、生父的感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亚瑟 琼玛 蒙太里尼
下载PDF
心灵与肉体的挣扎,人性与神性的碰撞——《牛虻》与《红字》中两位教士形象比较
16
作者 陈冰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11-13,共3页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The Gadfly)[1]和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2]中的两位教士蒙太尼里和丁梅斯代尔都是悲剧式人物。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两个教士形象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来探讨两个时期宗教和...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The Gadfly)[1]和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2]中的两位教士蒙太尼里和丁梅斯代尔都是悲剧式人物。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两个教士形象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来探讨两个时期宗教和人性的深刻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红字》 教士形象 比较
下载PDF
小议《牛虻》人物刻画
17
作者 慕娅林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16-17,共2页
艾.丽.伏尼契以其巧妙的构思,优美细腻的笔调,深入地刻画了牛虻这一传奇式的英雄。《牛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人物对话富有个性特点,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小说前有伏笔铺垫,中有... 艾.丽.伏尼契以其巧妙的构思,优美细腻的笔调,深入地刻画了牛虻这一传奇式的英雄。《牛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人物对话富有个性特点,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小说前有伏笔铺垫,中有顿挫跌宕,后有逆挽照应,一气呵成,错落有致,有许多地方值得探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伙尼契 牛虻 革命
下载PDF
《牛虻》的非语言交际表现形式
18
作者 沈兆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25-27,共3页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领会别人的意图。其交际形式多样,功能意义重要。在小说《牛虻》中,作者应用多种形式的非语言交际来刻画主人公牛虻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这些...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领会别人的意图。其交际形式多样,功能意义重要。在小说《牛虻》中,作者应用多种形式的非语言交际来刻画主人公牛虻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这些形式有:声音、眼神、面部表情、人的动作等,特别是手的动作以及人的衣着,随身用品和环境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非语言交际 表现形式
下载PDF
浅谈《牛虻》在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建构
19
作者 付智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53-154,共2页
从《牛虻》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接受出发,探讨其在被译介之后旋即成为红色的经典的原因,指出《牛虻》在中国的旅行早已超越了文本的力量,而政治,意识形态等文本外的因素才是其成功背后的要因。
关键词 牛虻 经典 意识形态 诗学
下载PDF
《牛虻》在中国的接受
20
作者 冯羽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34-37,共4页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伏尼契 “红色经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