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1篇文章
< 1 2 1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译理论视域下《牡丹亭》英译文本探析
1
作者 陈露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8-73,共6页
作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文学成就颇高。该剧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迄今为止,《牡丹亭》已经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在国际舞台上... 作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文学成就颇高。该剧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迄今为止,《牡丹亭》已经被译介为多种语言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于海内外享有盛誉。文章运用变译理论探析《牡丹亭》的各种英语译介,研究发现变译的运用在该剧的翻译中特别常见,对中外译者皆是如此,变译为《牡丹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变译理论 译介 文本分析 戏剧翻译
下载PDF
修辞心理学视角下《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关修辞对比研究
2
作者 谢世坚 彭宁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0-55,共6页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使用了大量的双关修辞,文章从修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双关的修辞特点和心理机制。就修辞特点而言,两部戏剧的双关辞格都以同音异义和同形异义的形式呈现,但二者的个人修辞风...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使用了大量的双关修辞,文章从修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双关的修辞特点和心理机制。就修辞特点而言,两部戏剧的双关辞格都以同音异义和同形异义的形式呈现,但二者的个人修辞风格有所不同,莎士比亚在运用双关时体现了诙谐幽默的修辞风格,而汤显祖则展现了含蓄婉约的修辞风格。从修辞心理学角度分析双关修辞的心理运作机制,可以发现双关修辞文本的建构和解构与“心理距离”有着密切关系。修辞个性心理特性对个人修辞风格具有较大影响,文章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活经历、个人性格、时代背景展开分析,阐释双关修辞运用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双关 修辞心理
下载PDF
论《牡丹亭》中“画像”的运用
3
作者 李舒婷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画像”作为剧中的重要道具,涵盖了自画像、替代物以及杜丽娘的个性表现等意义。首先,“画像”作为线索串联全剧叙事,推动情节发展;其次,“画像”有助于深入解读剧中的人物形象;此外,“画像”也有助于解析...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画像”作为剧中的重要道具,涵盖了自画像、替代物以及杜丽娘的个性表现等意义。首先,“画像”作为线索串联全剧叙事,推动情节发展;其次,“画像”有助于深入解读剧中的人物形象;此外,“画像”也有助于解析汤显祖的至情观。基于此,诠释“画像”在本剧中的运用可以视为探析《牡丹亭》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画像 汤显祖
下载PDF
从“三美论”视角评析集唐诗英译——以《牡丹亭》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4
作者 袁森 冯黎明 邢少华 《今古文创》 2024年第8期113-115,共3页
集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汤显祖的《牡丹亭》是较早使用集唐诗的戏剧作品,剧本中集唐诗与剧情发展相互呼应,总结提示,承前启后,起到为剧情的文学性叙述画龙点睛、增色添彩的作用。典籍翻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特殊领域,具有... 集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汤显祖的《牡丹亭》是较早使用集唐诗的戏剧作品,剧本中集唐诗与剧情发展相互呼应,总结提示,承前启后,起到为剧情的文学性叙述画龙点睛、增色添彩的作用。典籍翻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特殊领域,具有专业性极强、对译者翻译能力要求极高的特点。故本文从国内翻译理论三美论的“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具体分析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在集唐诗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感受译本与原作的对等程度和英译传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诗 三美论
下载PDF
读戏曲经典窥戏曲奥秘——《百部经典·牡丹亭》解读人周育德先生访谈录
5
作者 张毕晓 周育德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0-135,共6页
【访谈缘起】《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涵盖百种典籍,进行当代解读,体现新时代精神,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百种书目遴选和八十种图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丛书... 【访谈缘起】《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涵盖百种典籍,进行当代解读,体现新时代精神,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百种书目遴选和八十种图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丛书出版后获业界人士一致好评,社会效应显著。为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百部经典》台前幕后,特别策划本次访谈。周育德先生作为《百部经典·牡丹亭》的解读人,曾多次参与项目的宣推工作。他对项目有着深入了解,对《牡丹亭》更有着独到的思考与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重点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育德 戏曲经典 牡丹亭 台前幕后 中华传统文化
下载PDF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牡丹亭》事典英译——以汪榕培译本为例
6
作者 陶帅 冯瑞贞 王蕾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3期7-11,共5页
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其中大量使用的典故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本文对《牡丹亭》中的事典进行了遴选,并将其分为神话传说类事典和历史类事典。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根据词汇对等、句法对等和篇... 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其中大量使用的典故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本文对《牡丹亭》中的事典进行了遴选,并将其分为神话传说类事典和历史类事典。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根据词汇对等、句法对等和篇章对等,对汪榕培《牡丹亭》译本中的事典翻译进行分析,剖析译者在事典英译中如何传递典故中的隐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事典 翻译 牡丹亭 汪榕培
下载PDF
权力话语视阈下《牡丹亭》科举文化词汇翻译——以白之译本为例
7
作者 丁星怡 姚琴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0期7-10,共4页
权力话语理论揭示了话语既是权力实施的工具,又是获得权力的关键。翻译文本作为话语符号系统的表现方式之一,为权力所制约。本研究对白之的《牡丹亭》全译本中的科举文化词汇译例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受其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未能勾勒出中国... 权力话语理论揭示了话语既是权力实施的工具,又是获得权力的关键。翻译文本作为话语符号系统的表现方式之一,为权力所制约。本研究对白之的《牡丹亭》全译本中的科举文化词汇译例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受其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未能勾勒出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真实相貌,进而影响了科举文化的权力话语的建立。本研究旨在为译介作品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力话语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话语 科举文化词语 牡丹亭
下载PDF
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写真”图研究——以石林居士序刻本为中心
8
作者 李碧 吴强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15-222,共8页
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图像内容、构图版式和传播路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功能与意义,而学界对《牡丹亭》中特定插图的研究并不多。文章以其中的“写真”图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版本的插图内容与其变化过程。研究发现:石林居士版的“写... 明清插图本《牡丹亭》中的图像内容、构图版式和传播路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功能与意义,而学界对《牡丹亭》中特定插图的研究并不多。文章以其中的“写真”图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版本的插图内容与其变化过程。研究发现:石林居士版的“写真”图具有经典性和独创性,既体现在杜丽娘“三重画像”的独特图绘模式所蕴含的创作理念,又表现在后来的出版物对其不断模仿与翻刻;明清两代不同版本“写真”图的创作与改写,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趣味和审美意识,以及不同群体对戏曲文本的接受理解;插图创作传统悠久,从同一系列的“写真”图比较中考察插图的演变规律与功能,可以进一步发掘古代戏曲插图的发展状况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插图 石林居士序刻本 戏曲 经典性 视觉性
下载PDF
南曲【尾声】新论——以《牡丹亭》为例
9
作者 张静怡 《艺术探索》 2024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在选词谱曲中常对不同宫调的【尾声】予以差异化处理,主要表现在调式、散板以及结音三个方面。南曲【尾声】无疑面临着曲家与曲师的抵牾,二者在根本上指涉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以辩证的精神去探寻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在戏曲音乐的视野格局中既可明晰传统理论范式,亦可丰富南曲【尾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声】 牡丹亭 趋同 差异
下载PDF
“放逐”与“回归”--以《牡丹亭》“花园”的叙事功能为观照点
10
作者 王智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4-128,共5页
作为与“家园”同义的“花园”在《牡丹亭》中并不纯粹是“符号化表征空间”,其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表现为以“家园”空间为核心的“放逐—回归”叙事模式。然而,我们也应区分中西文论之哲学支点殊异,需对这一叙事模式进行本土化书写... 作为与“家园”同义的“花园”在《牡丹亭》中并不纯粹是“符号化表征空间”,其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表现为以“家园”空间为核心的“放逐—回归”叙事模式。然而,我们也应区分中西文论之哲学支点殊异,需对这一叙事模式进行本土化书写。而对于“花园”叙事意义的分析,将涉及前人业已讨论的空间与权力、空间与性别、空间与存在等问题。因此,拈出“花园”为观照点具有以一总多的效果。游园是对父权话语的反抗、服从性空间的逃逸,同时也是人性自然化的手段。丽娘于“花园”这一“异托邦”中,实现了从“放逐”到“回归”的生命体验,回到“家园”完成了个体自由性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学 文学空间批评 牡丹亭 权力话语
下载PDF
汉学家白之《牡丹亭》译本翻译研究
11
作者 黄晨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3期20-23,共4页
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深受中国文化的吸引,翻译成就斐然,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的桥梁。本文聚焦白之翻译的《牡丹亭》译本,深入剖析了白之的翻译方法及翻译观。白之在翻译过程中巧妙运用了多种方法,既保留了原作的艺术魅力,... 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深受中国文化的吸引,翻译成就斐然,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的桥梁。本文聚焦白之翻译的《牡丹亭》译本,深入剖析了白之的翻译方法及翻译观。白之在翻译过程中巧妙运用了多种方法,既保留了原作的艺术魅力,又使译文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的译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其翻译方法背后的逻辑和动机,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白之 翻译 中国古典戏剧
下载PDF
上昆全本《牡丹亭》何以惊艳当代
12
作者 季国平 《上海戏剧》 2024年第2期26-30,共5页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观看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观众无不为之惊艳。全本五十五出连演三天的迷人魅力,上昆“五班三代”合力打造、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舞台实力,对汤翁原作传承创新的当代探索,让《牡丹亭》又一次成为当下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观看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观众无不为之惊艳。全本五十五出连演三天的迷人魅力,上昆“五班三代”合力打造、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舞台实力,对汤翁原作传承创新的当代探索,让《牡丹亭》又一次成为当下戏迷观众的热门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上海昆剧团 领衔主演 全本 传承创新 热门话题 当代
下载PDF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汪译《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再现
13
作者 范祎蕾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3期68-73,共6页
文章选取中国典籍译者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剧中与杜丽娘相关的容貌类描述、语言类描述以及评价类描述的英译作为研究语料,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考察译者对于《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再现方式,探明译者再现人... 文章选取中国典籍译者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剧中与杜丽娘相关的容貌类描述、语言类描述以及评价类描述的英译作为研究语料,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考察译者对于《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再现方式,探明译者再现人物形象的英译过程及其背后的合理性。分析发现,汪译文主要采用意译、增词以及调整句式结构方式再现杜丽娘的姿态神情;通过传达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情感再现杜丽娘语言的委婉含蓄;借助直译突出杜丽娘的貌美、意译披露杜丽娘的羞涩与惆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汪榕培 牡丹亭 杜丽娘 人物形象再现
下载PDF
计量风格学视域下《牡丹亭》三个全译本的翻译风格比较
14
作者 崔颖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2期39-42,共4页
本研究基于自建汉英平行语料库,选取《牡丹亭》的三个全译本(Birch译本、张光前译本、汪榕培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方法,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 8.0,对比三个全译本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个层面的语言... 本研究基于自建汉英平行语料库,选取《牡丹亭》的三个全译本(Birch译本、张光前译本、汪榕培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方法,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 8.0,对比三个全译本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个层面的语言特征。研究发现:白译本倾向于使用长句,展现出丰富的词汇量,易于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汪译本则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性与可读性,表达更为细腻且富有层次感;而张译本则介于两者之间,既不过于冗长也不过于简略,更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风格学 牡丹亭》英译本 翻译风格 语料库
下载PDF
论《牡丹亭》改本的得失——以两种重要改编本为例
15
作者 王星宇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牡丹亭》自面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各种点评本和改编本流传甚多,其中臧懋循的《还魂记》及冯梦龙的《墨憨斋重定三会亲风流梦》是《牡丹亭》改编本中最重要的两种。本文以这二者为例,从优化和不足两个方面来论述《牡丹亭》改本的... 《牡丹亭》自面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各种点评本和改编本流传甚多,其中臧懋循的《还魂记》及冯梦龙的《墨憨斋重定三会亲风流梦》是《牡丹亭》改编本中最重要的两种。本文以这二者为例,从优化和不足两个方面来论述《牡丹亭》改本的得失。由于发现不足比总结优点容易很多,所以分析改本的得失以“失”为主,而“失”的主要原因应与改编本均未跳出原作品的框架有关。汤显祖《牡丹亭》在明清时期的主要改本有八种,分别为:吕玉绳的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改编本 冯梦龙 改本 臧懋循 汤显祖 墨憨斋 《还魂记》
下载PDF
《牡丹亭》唱词用典研究
16
作者 向佳佳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1期10-12,32,共4页
《牡丹亭》作为“临川四梦”之首,一直以来都是学者的研究热点,无论是人物形象研究,还是思想意义研究,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牡丹亭》唱词用典具有曲白相声、雅俗共赏、言语贴切自然的特点,并且典故类型多与集唐诗、千字文、《诗... 《牡丹亭》作为“临川四梦”之首,一直以来都是学者的研究热点,无论是人物形象研究,还是思想意义研究,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牡丹亭》唱词用典具有曲白相声、雅俗共赏、言语贴切自然的特点,并且典故类型多与集唐诗、千字文、《诗经》等结合,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以唱词用典为切入点去研究《牡丹亭》中的集唐诗以及汤显祖“诗尊杜甫”和“文推韩愈、柳宗元”的诗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诗 汤显祖 用典
下载PDF
时代的人,时代的剧——从上海昆剧团全本55出《牡丹亭》谈起
17
作者 王劲松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昆曲《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但是成书四百余年以来,罕有全本舞台呈现。2023年3月8-10日晚,上海昆剧团在北京中央歌剧院演出全本55出《牡丹亭》,网络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次高达1358.82万。这是中国戏剧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昆曲《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但是成书四百余年以来,罕有全本舞台呈现。2023年3月8-10日晚,上海昆剧团在北京中央歌剧院演出全本55出《牡丹亭》,网络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次高达1358.82万。这是中国戏剧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上昆“牡丹”,复活了经典,同时也成了新时代的舞台精品。本文试从经典作品的时代呈现、老戏勃发青春之美、经典的传承复兴、舞台需要年青四个方面谈一谈体会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时代呈现 青春之美 传承复兴 舞台经典
下载PDF
《牡丹亭》德译本的传播与翻译
18
作者 何雨晨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1期110-112,共3页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剧作品质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词曲,使其成了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自《牡丹亭》德文全译本在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牡...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剧作品质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词曲,使其成了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自《牡丹亭》德文全译本在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牡丹亭》在德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道路上的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力图对《牡丹亭》在德语世界的译介进行简要梳理,并着重对译者洪涛生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体会中德文学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进而以史为鉴去促进中国戏曲更好地在海外进行传播和发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德译本 译介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的现代改编
19
作者 金琳 《中国音乐剧》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然而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似乎行将就木。为了让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接轨,白先勇先生带领团队对《牡丹亭》这一昆曲经典剧目进行了精心...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然而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似乎行将就木。为了让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接轨,白先勇先生带领团队对《牡丹亭》这一昆曲经典剧目进行了精心改编,从而使其重获生机。本文通过对比新旧两版《牡丹亭》,分析“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与影响,让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例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青春版 白先勇
下载PDF
试论明传奇情鬼戏中多女鬼--以《牡丹亭》和《红梅记》为例
20
作者 樊智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9期10-14,共5页
明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年代,出现了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明中叶后,传奇的创作呈井喷之势,情鬼戏则是明传奇鬼戏中的一种,受才子佳人小说影响,以人鬼相恋为主题。明传奇情鬼戏塑造的鬼魂形象又以女鬼为多,呈现出“... 明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年代,出现了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明中叶后,传奇的创作呈井喷之势,情鬼戏则是明传奇鬼戏中的一种,受才子佳人小说影响,以人鬼相恋为主题。明传奇情鬼戏塑造的鬼魂形象又以女鬼为多,呈现出“阴盛阳衰”的特点。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历史渊源。该文以《牡丹亭》和《红梅记》为例,对情鬼戏的概念加以界定,随后以其中的女鬼形象为切入点,探究明传奇情鬼戏中多女鬼形象这一现象与传统鬼神文化思想以及明代中叶以后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而生的以“情”反“礼”的社会思潮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传奇 情鬼戏 女鬼 人物形象 牡丹亭 《红梅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