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牡丹红斑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石良红
李玲
+2 位作者
申宏伟
孙逢毅
赵兰勇
《农学学报》
2014年第10期32-35,共4页
牡丹红斑病是危害牡丹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欲通过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法对牡丹红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利用Mega5软件对枝孢霉属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致病菌为牡丹枝孢霉,序列...
牡丹红斑病是危害牡丹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欲通过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法对牡丹红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利用Mega5软件对枝孢霉属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致病菌为牡丹枝孢霉,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为GQ39581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聚类分析发现,枝孢霉属可分为7个聚类组,样品菌株与牡丹枝孢霉为一类。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研究为牡丹红斑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依据,并为枝孢属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红斑病
枝孢霉
ITS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牡丹红斑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2
作者
杨光
乔利
陈龙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107-109,115,共4页
为了解牡丹红斑病对牡丹观赏和生产的为害,通过对牡丹红斑病的发病规律、病害调查情况以及药剂防治等综述;得出病害发生与环境、土壤、牡丹品种和种植方法等关系密切,化学药剂在室内和大田环境下对病原菌防治效果较好且基本一致。
关键词
牡丹红斑病
发生
药剂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种杀菌剂对牡丹红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
8
3
作者
徐建强
杨改凤
+2 位作者
田娟
车志平
康业斌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0-857,共8页
为筛选防治牡丹红斑病的杀菌剂,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戊唑醇、嘧菌酯对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以嘧菌酯最强,1μg/mL浓度处理其孢子萌发率...
为筛选防治牡丹红斑病的杀菌剂,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戊唑醇、嘧菌酯对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以嘧菌酯最强,1μg/mL浓度处理其孢子萌发率低于10%,5μg/mL处理孢子完全不能萌发;3种杀菌剂均可显著抑制病菌芽管的伸长生长,1μg/mL处理下孢子萌发24 h后芽管长度均不足10μm,5μg/mL处理对芽管伸长的抑制率达到90%;3种杀菌剂可使分生孢子及芽管发生畸形,多菌灵的致畸作用最强,0.1μg/mL处理即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作用,而戊唑醇致畸作用较弱;嘧菌酯和戊唑醇对病菌产孢结构形成和分生孢子产生数量有强烈的抑制作用,0.05μg/mL浓度下即完全不产孢,但多菌灵在0.05μg/mL浓度下则促进病菌产孢结构形成及产孢量增加。表明3种杀菌剂均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喷施,但在流行期应尽量使用嘧菌酯和戊唑醇,以减少病菌再侵染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红斑病
病
菌
孢子形成
孢子萌发
多菌灵
戊唑醇
嘧菌酯
原文传递
牡丹-枝孢霉互作过程中牡丹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
5
4
作者
杨德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8-230,共3页
牡丹红斑病是牡丹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本试验选用抗性牡丹品种鲁菏红和易感牡丹品种赵粉作为材料,研究牡丹经枝霉菌侵染互作过程中不同抗性牡丹品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试验发现,鲁菏红与赵粉相比,发病较轻。二者的抗氧化酶(SOD、...
牡丹红斑病是牡丹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本试验选用抗性牡丹品种鲁菏红和易感牡丹品种赵粉作为材料,研究牡丹经枝霉菌侵染互作过程中不同抗性牡丹品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试验发现,鲁菏红与赵粉相比,发病较轻。二者的抗氧化酶(SOD、CAT、POD、PPO)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先升高后下降,但在不同的品种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和时间不同。在鲁菏红叶内抗氧化酶活性高,处理后上升快,下降缓慢,而在赵粉中则相反。特别是POD活性,鲁菏红在48 h达到高峰,比对照上升331.2%;而赵粉在72 h达到最高,比对照升高225.5%。以上结果表明,SOD、POD、CAT和PPO活性变化大小可作为衡量牡丹对红斑病抗性强弱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牡丹红斑病
抗氧化酶
牡丹
枝孢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牡丹红斑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石良红
李玲
申宏伟
孙逢毅
赵兰勇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日照市园林养护中心
出处
《农学学报》
2014年第10期32-35,共4页
基金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高档园林花卉良种选育"(鲁科农字[2009]103号)
文摘
牡丹红斑病是危害牡丹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欲通过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法对牡丹红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利用Mega5软件对枝孢霉属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致病菌为牡丹枝孢霉,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为GQ39581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聚类分析发现,枝孢霉属可分为7个聚类组,样品菌株与牡丹枝孢霉为一类。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研究为牡丹红斑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依据,并为枝孢属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牡丹红斑病
枝孢霉
ITS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树
Keywords
Tree Peony Red Spot
Cladosporium
Analysis of ITS Sequence
Phylogenetic Tree
分类号
Q945.8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牡丹红斑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2
作者
杨光
乔利
陈龙
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107-109,115,共4页
文摘
为了解牡丹红斑病对牡丹观赏和生产的为害,通过对牡丹红斑病的发病规律、病害调查情况以及药剂防治等综述;得出病害发生与环境、土壤、牡丹品种和种植方法等关系密切,化学药剂在室内和大田环境下对病原菌防治效果较好且基本一致。
关键词
牡丹红斑病
发生
药剂防治
Keywords
peony spot pathogen
occur
chemical control
分类号
S685.11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种杀菌剂对牡丹红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
8
3
作者
徐建强
杨改凤
田娟
车志平
康业斌
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
出处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0-85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01774)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23)
河南科技大学人才科学研究基金(09001718)
文摘
为筛选防治牡丹红斑病的杀菌剂,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戊唑醇、嘧菌酯对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以嘧菌酯最强,1μg/mL浓度处理其孢子萌发率低于10%,5μg/mL处理孢子完全不能萌发;3种杀菌剂均可显著抑制病菌芽管的伸长生长,1μg/mL处理下孢子萌发24 h后芽管长度均不足10μm,5μg/mL处理对芽管伸长的抑制率达到90%;3种杀菌剂可使分生孢子及芽管发生畸形,多菌灵的致畸作用最强,0.1μg/mL处理即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作用,而戊唑醇致畸作用较弱;嘧菌酯和戊唑醇对病菌产孢结构形成和分生孢子产生数量有强烈的抑制作用,0.05μg/mL浓度下即完全不产孢,但多菌灵在0.05μg/mL浓度下则促进病菌产孢结构形成及产孢量增加。表明3种杀菌剂均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喷施,但在流行期应尽量使用嘧菌酯和戊唑醇,以减少病菌再侵染数量。
关键词
牡丹红斑病
病
菌
孢子形成
孢子萌发
多菌灵
戊唑醇
嘧菌酯
Keywords
Cladosporium paeoniae
sporulation
germination
carbendazim
tebuconazole
azoxystrobin
分类号
S436.8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原文传递
题名
牡丹-枝孢霉互作过程中牡丹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
5
4
作者
杨德翠
机构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省高校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8-230,共3页
基金
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编号:631413)
文摘
牡丹红斑病是牡丹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本试验选用抗性牡丹品种鲁菏红和易感牡丹品种赵粉作为材料,研究牡丹经枝霉菌侵染互作过程中不同抗性牡丹品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试验发现,鲁菏红与赵粉相比,发病较轻。二者的抗氧化酶(SOD、CAT、POD、PPO)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先升高后下降,但在不同的品种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和时间不同。在鲁菏红叶内抗氧化酶活性高,处理后上升快,下降缓慢,而在赵粉中则相反。特别是POD活性,鲁菏红在48 h达到高峰,比对照上升331.2%;而赵粉在72 h达到最高,比对照升高225.5%。以上结果表明,SOD、POD、CAT和PPO活性变化大小可作为衡量牡丹对红斑病抗性强弱的指标。
关键词
牡丹
牡丹红斑病
抗氧化酶
牡丹
枝孢霉
分类号
S436.8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牡丹红斑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石良红
李玲
申宏伟
孙逢毅
赵兰勇
《农学学报》
2014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牡丹红斑病的研究进展
杨光
乔利
陈龙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三种杀菌剂对牡丹红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
徐建强
杨改凤
田娟
车志平
康业斌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8
原文传递
4
牡丹-枝孢霉互作过程中牡丹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杨德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