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礁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钙化作用、生物同化作用以及生物沉积作用等来完成对碳的封存,以达到碳中和的目的。目前我国关于热带天然牡蛎礁碳库储量的研究较少。文章评估了海南岛近岸4处典型天然牡蛎礁(文昌龙楼、文昌会文...牡蛎礁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钙化作用、生物同化作用以及生物沉积作用等来完成对碳的封存,以达到碳中和的目的。目前我国关于热带天然牡蛎礁碳库储量的研究较少。文章评估了海南岛近岸4处典型天然牡蛎礁(文昌龙楼、文昌会文、昌江昌化和儋州海头)的碳库储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4处礁区的现存总碳库储量为18734.6 t C,长期总碳库储量为16883.08 t C。其中海头、昌化、龙楼和会文的现存碳库储量及单位面积平均碳库储量分别为15923.42 t C(3.46 kg C/m^(2))、2119.01 t C(6.09 kg C/m^(2))、494.53 t C(2.49 kg C/m^(2))和197.63 t C(3.67 kg C/m^(2)),长期碳库储量分别为14334.11、1898.99、460.08和189.91 t C。海头和昌化牡蛎礁单位面积碳库储量可能受到高温或低温的影响,在7月和12月出现下降趋势,而在水温适宜的10月和2月,牡蛎快速生长,同时导致单位面积碳库储量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牡蛎的繁殖可能是10月份单位面积碳库储量上升的另一重要因素。2022年6~12月龙楼地区的牡蛎遗壳脱落导致牡蛎礁单位面积碳库储量连续下降,而2022年7月、10月和2023年2月会文地区牡蛎的死亡率升高,牡蛎活体壳和软体部分固碳量下降。研究表明,海南岛近岸天然牡蛎礁总体固碳效率较高,固碳潜力大,其碳储量受温度、海况及周边养殖活动的影响较大。研究同时发现上述区域仍面临人为干扰和系统退化的风险,亟需制订相关保护政策并开展有效的人工增殖,以保证其良好的固碳功能。展开更多
文摘牡蛎礁是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钙化作用、生物同化作用以及生物沉积作用等来完成对碳的封存,以达到碳中和的目的。目前我国关于热带天然牡蛎礁碳库储量的研究较少。文章评估了海南岛近岸4处典型天然牡蛎礁(文昌龙楼、文昌会文、昌江昌化和儋州海头)的碳库储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4处礁区的现存总碳库储量为18734.6 t C,长期总碳库储量为16883.08 t C。其中海头、昌化、龙楼和会文的现存碳库储量及单位面积平均碳库储量分别为15923.42 t C(3.46 kg C/m^(2))、2119.01 t C(6.09 kg C/m^(2))、494.53 t C(2.49 kg C/m^(2))和197.63 t C(3.67 kg C/m^(2)),长期碳库储量分别为14334.11、1898.99、460.08和189.91 t C。海头和昌化牡蛎礁单位面积碳库储量可能受到高温或低温的影响,在7月和12月出现下降趋势,而在水温适宜的10月和2月,牡蛎快速生长,同时导致单位面积碳库储量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牡蛎的繁殖可能是10月份单位面积碳库储量上升的另一重要因素。2022年6~12月龙楼地区的牡蛎遗壳脱落导致牡蛎礁单位面积碳库储量连续下降,而2022年7月、10月和2023年2月会文地区牡蛎的死亡率升高,牡蛎活体壳和软体部分固碳量下降。研究表明,海南岛近岸天然牡蛎礁总体固碳效率较高,固碳潜力大,其碳储量受温度、海况及周边养殖活动的影响较大。研究同时发现上述区域仍面临人为干扰和系统退化的风险,亟需制订相关保护政策并开展有效的人工增殖,以保证其良好的固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