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诗物叙述的自觉探寻——谈陈陟云诗歌创作特质
1
作者 吴丹凤 《晋阳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65-70,共6页
诗是哲学与神性的言说体,而这种言说往往通过物呈现出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文体比诗与物的关系更为紧密。对诗而言,物的言说是一个无可逃避的命题,而试图将诗美从物言说结构中孤立出来的研究将丧失诗之真义。当代诗人陈陟云的诗歌创... 诗是哲学与神性的言说体,而这种言说往往通过物呈现出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文体比诗与物的关系更为紧密。对诗而言,物的言说是一个无可逃避的命题,而试图将诗美从物言说结构中孤立出来的研究将丧失诗之真义。当代诗人陈陟云的诗歌创作体现出一种传统言说、现代经验与中西哲思相互纠缠建构的叙述倾向,其诗美与诗质的连结点就是对"物"的言说。"物"的言说,不仅是意象的提炼更是一种具有创作意识的叙述考量,可称之物叙述。在陈陟云的诗歌创作中,充分运用多种比兴、隐喻、象征的手法,投入个体生存的现代体验,多种意图的物叙述丰富了诗的意境与意蕴,其创作对现代汉诗象征体系的重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诗 物叙述 陈陟云
下载PDF
拜“物”·恋“物”·迷“物”——上海女性作家的“物”叙述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首作帝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0-14,43,共6页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物"叙述的缺席,更多强调文学的教化和教育功能。上海女性作家弥补了该文学叙述的空白,她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截了当书写着对"物"的崇敬、迷恋和渴求,这不但是中国...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物"叙述的缺席,更多强调文学的教化和教育功能。上海女性作家弥补了该文学叙述的空白,她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截了当书写着对"物"的崇敬、迷恋和渴求,这不但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人性的合理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女性作家 叙述 自我意识 人性
下载PDF
黑人文学的创伤叙事与政治维度探析——以《宠儿》和《圣痕》为例
3
作者 盛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第10期9-11,共3页
创伤叙事记录的是非洲族裔的创伤记忆。本文通过对包括鬼魂意象在内的创伤复现表征和作为创伤解决方式的集体证言与黑人百纳被叙述策略的梳理和分析,在拜物叙事与创伤叙事之争的学术背景下,阐释黑人文学创伤叙事在重建族裔历史身份过程... 创伤叙事记录的是非洲族裔的创伤记忆。本文通过对包括鬼魂意象在内的创伤复现表征和作为创伤解决方式的集体证言与黑人百纳被叙述策略的梳理和分析,在拜物叙事与创伤叙事之争的学术背景下,阐释黑人文学创伤叙事在重建族裔历史身份过程中展现出的政治维度及其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 创伤复现 创伤解决 物叙述
下载PDF
語り手人格表現における「行く·来る」
4
作者 刘姗 《日本学研究》 2008年第1期295-311,共17页
日语中关于“来”和“去”使用区别的先行研究基本以对话文为对象。有的研究中也偶尔使用了文学性文章(例如小说、剧本)中叙述部分的例子。但是这些研究都认为文学性文章叙述部分中的“来”和“去”的使用和对话文中的没有区别。笔者认... 日语中关于“来”和“去”使用区别的先行研究基本以对话文为对象。有的研究中也偶尔使用了文学性文章(例如小说、剧本)中叙述部分的例子。但是这些研究都认为文学性文章叙述部分中的“来”和“去”的使用和对话文中的没有区别。笔者认为文学性文章叙述部分的“来”和“去”有其独特性,应该对其进行单独考察。笔者以物语叙述方式论为方法论,提出了“物语讲述者角度”和“作品人物角度”两个概念,以此为基础把文学性文章的叙述部分分为“物语讲述者角度的物语内容”和“作品人物角度的物语内容”。“作品人物角度的物语内容”中的“来”和“去”与对话文中相同,因此本稿只对“物语讲述者角度的物语内容”进行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在“物语讲述者角度的物语内容”中,“来”和“去”的使用与移动者的身份(是主人公还是暂时主人公或其他)、目的地的情况(是否是“舞台”、是哪一类舞台、是否有主人公/暂时主人公存在)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方式 叙述者角度的语内容 主人公/非主人公 “舞台”共感程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