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学派动画式微根源及创新转型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郑波 《动漫研究》 2020年第1期87-94,共8页
中国动画于20世纪60—80年代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国际上被赞誉为"中国学派",但自80年代中后期逐渐趋于式微,虽新千年后零星出现了诸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相思》《包宝宝》等少数探索"中国风"的动画力作... 中国动画于20世纪60—80年代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国际上被赞誉为"中国学派",但自80年代中后期逐渐趋于式微,虽新千年后零星出现了诸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相思》《包宝宝》等少数探索"中国风"的动画力作,但整体气象较弱。其衰微的主要原因在于失衡症:即重技术形式、轻内容创意;重道德教化、轻趣味叙事;重短片数量、轻品牌标准建设;重个体化主体张扬、轻标准化集体协同。深层原因是西学移植对中国式现代性品质创新的视野遮蔽。由此遮蔽,才使得"中国学派"动画影视将"物感"品质的现代性创新,误认为是对西方的模仿,误认为是对传统门类文化的重复再现,误认为是对中国元素的符号拼贴,由此,才导致了民族动画式微的发生和转型创新路径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风动画 现代性品质 物感气韵 轻重失衡 视野遮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