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物理假说及争论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春红 《科教导刊》 2013年第22期40-40,66,共2页
通过分析历史上经典假说和争论的例子,本文给出物理假说的概念、特征及提出原则,具体阐述物理假说及争论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在物理教学中适当介绍物理假说及争论,对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和培... 通过分析历史上经典假说和争论的例子,本文给出物理假说的概念、特征及提出原则,具体阐述物理假说及争论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在物理教学中适当介绍物理假说及争论,对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假说 争论 研究方法 作用
下载PDF
试论物理假说之源 被引量:2
2
作者 金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264-266,共3页
从物理方法的角度分析了物理假说的几种起源.以大量的物理假说为依据,指出物理理论与物理实验的矛盾,及物理理论自身的矛盾是产生物理假说的源泉,某一阶段物理理论的突破亦是产生物理假说的良好时机.此外,还特别说明了当理论与实... 从物理方法的角度分析了物理假说的几种起源.以大量的物理假说为依据,指出物理理论与物理实验的矛盾,及物理理论自身的矛盾是产生物理假说的源泉,某一阶段物理理论的突破亦是产生物理假说的良好时机.此外,还特别说明了当理论与实验发生矛盾时,引入假说的三个方面:引入辅助性假说完善原有的理论;引入革命性假说变革原有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假说 物理学方法 物理学史
下载PDF
试论物理假说之源 被引量:1
3
作者 金蓉 《物理通报》 1999年第5期43-44,共2页
物理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物理假说,每一个物理假说都有它自己产生的前提和条件。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假说之源主要是 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让我们从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谈起。自法国的笛卡尔为解释引力现象而提出'以太'假... 物理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物理假说,每一个物理假说都有它自己产生的前提和条件。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假说之源主要是 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让我们从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谈起。自法国的笛卡尔为解释引力现象而提出'以太'假说以来,'以太'一直是物理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到19世纪,随着光的波动说的复活,特别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静止以太说'逐渐建立起来。'静止以太说'以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为框架,认为绝对静止的以太充满了整个空间,就地球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 物理假说 前提条件
下载PDF
只能间接验证的假说的物理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忠 《物理通报》 1998年第8期10-12,共3页
物理假说验证的根本方法是实验验证方法。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希望能够由实验直接验证,但是有些假说却不能直接由实验验证,只能采取实验的间接验证。所谓'间接验证'即用实验去验证假说的逻辑推论或预言(有时还需辅之以逻辑论证),... 物理假说验证的根本方法是实验验证方法。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希望能够由实验直接验证,但是有些假说却不能直接由实验验证,只能采取实验的间接验证。所谓'间接验证'即用实验去验证假说的逻辑推论或预言(有时还需辅之以逻辑论证),从而判定假说正确性的方法。只要推论过程正确无误(符合形式逻辑法则),这种间接验证就不是偶然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 物理假说 物理实验 间接验证
下载PDF
假说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彭爱贤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年第2期45-47,共3页
'假说,,是自然科学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学科研究的一种方法.系统认识和研究物理假说,并且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介绍物理假说,对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会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物理假说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方式,... '假说,,是自然科学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学科研究的一种方法.系统认识和研究物理假说,并且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介绍物理假说,对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会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物理假说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方式,假说在物理学发展各阶段的概况及其重要作用等方面作了扼要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说 自然科学 物理理论 物理教学 物理学发展 物理假说 物理素质
下载PDF
从“物理符号系统”假说到“信息人”假说—两次信息学革命推动心理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跃升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宗荣 高莉莉 严炜 《社会科学前沿》 2016年第1期123-130,共8页
从理论信息学的视野观察20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主义主导的心理学领域:由于“心理物理学”和“心理生物学”的建立,在整体上心理学先后成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一直没有被视为关于信息的学科。“人”,被处理为物理的人和生物的人(... 从理论信息学的视野观察20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主义主导的心理学领域:由于“心理物理学”和“心理生物学”的建立,在整体上心理学先后成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一直没有被视为关于信息的学科。“人”,被处理为物理的人和生物的人(合称为物质人假说),而没有被看做是信息的人(信息人假说)。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主义的心理学流派提出过批评,但是未能切中要害;更由于它们没有得到信息科学的有力支持,难能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主流。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科学迅速崛起,先后发生两次信息学革命,为心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纲领。首先,“物理符号系统”假说动摇了物质人假说;随后,“信息人”假说的使命则是颠覆物质人假说。我们认为,在信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时代呼唤着“信息心理学”的诞生;新的心理学需要信息人假说作为它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本文在探究传统心理学的局限性、讨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物质符号系统假说的缺陷之后,详细地阐述了信息心理学的第一个基本命题,即信息人假说:人类个体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的生理与心理系统,人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的复制与生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信息学 心理学 信息心理学 物理符号系统假说 信息人假说
下载PDF
浅谈物理学假说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7
作者 尹清扬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17年第11X期67-68,共2页
物理学假说是物理学家在观察和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具有科学性、多样性、推测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对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物理假说 假说类型 物理学发展
下载PDF
物理符号系统假说——系统观中的心智、机器与符号
8
作者 李宁宁 宋荣 《系统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2,共6页
物理符号系统假说在认知科学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集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逻辑学为一体的交叉性假说。该假说用系统观思想将人类和计算机都置于符号系统中来考察,用符号来探究心智的本质,不仅是认知方法论的转折点... 物理符号系统假说在认知科学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集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逻辑学为一体的交叉性假说。该假说用系统观思想将人类和计算机都置于符号系统中来考察,用符号来探究心智的本质,不仅是认知方法论的转折点,也打开了新的哲学研究视角。但是现代认知科学对心智的研究已逐渐转向精确化,那么该假说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作为经典假说它又是如何通过范式融合而与时俱进的?所以时常审思经典假说对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符号系统假说 符号 心智 范式融合 系统
原文传递
沃尔海姆的物理对象理论和审美对象理论
9
作者 赵树军 《文化艺术研究》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一位英国分析美学家、哲学家。他对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定义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从整个艺术发展历史来说,理查德·沃尔海姆的艺术定义理论为"究竟何为艺术&qu...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是一位英国分析美学家、哲学家。他对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定义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从整个艺术发展历史来说,理查德·沃尔海姆的艺术定义理论为"究竟何为艺术"这个千古不衰的命题增加了一种新的探讨渠道,实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因而,他的工作具有创造性意义。之后,他又在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品即审美对象理论,将二者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审美对象形成的动力因素、种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对象假说 审美对象理论 审美特征 非审美特征
下载PDF
对理查德·沃尔海姆艺术观点的阐释和理解
10
作者 赵树军 陶雯静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94-98,共5页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年)是英国分析美学家、哲学家。他对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通过对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的分析,沃尔海姆引申出对艺术的再现性和表现性问题的再思考。... 理查德·沃尔海姆(1923-2003年)是英国分析美学家、哲学家。他对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通过对艺术品即物理对象假说的分析,沃尔海姆引申出对艺术的再现性和表现性问题的再思考。他通过对艺术品即非物理对象的分析,推导出一系列理论结论,诸如艺术的理想理论、艺术的表象理论,艺术的标志物、类型、种类和共相的关系等。文章主要探讨沃尔海姆关于艺术定义的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对象假说 再现性 表现性
下载PDF
Going Behind the Scenes: The Input Hypothesis Revisited
11
作者 Shen Li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年第1期90-112,共23页
Few studies have to date gone behind the scenes to unveil the hidden metaphor-metonymy structure underpinning the input hypothesis ( Krashen 1981 ) despite overt attention paid to it over the years. In an effort to ... Few studies have to date gone behind the scenes to unveil the hidden metaphor-metonymy structure underpinning the input hypothesis ( Krashen 1981 ) despite overt attention paid to it over the years. In an effort to use a fine-grained metaphor-analysis approach( e. g. , Lakoffand Johnson 1980, 1999) to revisit the input hypothesis, this study looks into its thrust--the causal effect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upon comprehension--in the hope of charting out its hidden organization. By discovering a theme of CAUSATION pivoted on space-based metaphors and metonyrnies, the present study brings to relief two fallacies committed in the input hypothesis. First, the heavy dependence on the prototypicaUy physical-spatial hierarchy leads to a red-herring fallacy, whose inconsistency defies rather than supports its statement about comprehensible input as the overriding cause. Second, although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comprehensible input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language gains, to enthrone it as the sole causal variable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the other important variables, especially the agency of the 1.2 learner who should have been positioned in the spotlight in the first place, is another fallacy of immense magn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OR METONYMY the input hypothe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