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花崖豆木的物理微观特征及化学图谱分析
1
作者 武博 吴静霞 姚晨岚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0年第9期54-57,共4页
本文采用不同的萃取时间和萃取剂,萃取白花崖豆木中的易溶解物,并用GC/MS分析萃取液。研究结果表明,白花崖豆木的指纹图谱的保留时间在14.91min、16.72min、17.97min、18.90min有明显的特征峰。其最强吸收峰在14.91min,次强峰为17.97min... 本文采用不同的萃取时间和萃取剂,萃取白花崖豆木中的易溶解物,并用GC/MS分析萃取液。研究结果表明,白花崖豆木的指纹图谱的保留时间在14.91min、16.72min、17.97min、18.90min有明显的特征峰。其最强吸收峰在14.91min,次强峰为17.97min,而在16.72min和18.90min的吸收峰的强度低。萃取时间为20h的吸收峰强度比萃取时间为1h的高。比较了萃取剂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最明显的是18.90min的吸收峰,乙酸乙酯萃取剂的吸收峰比二氯甲烷提高了2倍左右。同时,从管孔、薄壁组织以及木射线三方面,研究了白花崖豆木的物理微观特征,证明从物理微观特征和化学图谱两方面鉴定白花崖豆木,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白花崖豆木 化学图谱 物理微观特征
下载PDF
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丽君 郭学良 +5 位作者 楼小凤 卢广献 吕恺 孙赫敏 李军 张小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3-937,共15页
庐山云雾观测站2015年重新开始观测试验。利用2015年11月—2018年2月庐山云雾试验站观测的云物理资料和九江站的雷达资料,统计研究了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庐山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降水强度超过100 m... 庐山云雾观测站2015年重新开始观测试验。利用2015年11月—2018年2月庐山云雾试验站观测的云物理资料和九江站的雷达资料,统计研究了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庐山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降水强度超过100 mm/h,而云雾天多发生在秋冬春季,最高云和雾天数达25 d/月,最低能见度仅20 m,东北风有利于水汽的冷却凝结。云雾辐射影响下的日最低温度出现在09时前后,即云雾消散前。利用雷达资料对降水分类,庐山秋冬季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对流云降水分别占29%、44%和27%,春夏季的对流云和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别占83%和17%。与城市降水和雾相比,庐山降水的中、小雨滴多,云雾滴谱的数浓度较低,双峰结构显著,且谱较宽。随着云内降水量级的增大,雨滴的数浓度和尺度不断增加,更易于启动碰并机制,使小于11 μm和大于30 μm云雾滴减少,导致11 μm的峰值更为显著。降雪期间的小云雾滴较为丰富,固态降水更容易通过凇附过程消耗大的过冷云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云雾和降水 日和季节变化 微观物理特征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CALIPSO数据的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分析
3
作者 尤丹丹 张淑花 +1 位作者 金存银 王倩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3-594,共12页
云是地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分析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利用2007-2016年搭载首部云探测雷达云卫星(CloudSat)与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观测卫星(The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 C... 云是地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分析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利用2007-2016年搭载首部云探测雷达云卫星(CloudSat)与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观测卫星(The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 CALIPSO)资料,选取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寒旱四个区域,对云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各区域云出现频率年均值达到了55%以上,其中,春、夏季云出现频率最高,秋冬两季相对较低;半湿润区云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区域,但其他三个区域云出现频率最高的月份均早于半湿润区。(2)各区域中单层云出现频率最高,占到总云量的60%以上,多层云中主要是双层云,约占总云量的25%。云层高度在不同区域表现为春、夏季节大于秋、冬季节,半湿润区的云层高度在四季均大于其他区域。各区域云几何厚度季节变化不显著,均在1~4 km之间,主要以薄云为主,且78.13%的云几何厚度不超过2 km。(3)各区域的云液态水含量年均值均达到了220.5 mg·m^(-3),约为冰水含量年均值的6.5倍,主要分布在8.5 km以下的高度层。随着高度的减小,液态水含量逐渐增多,其中半湿润区云液态水含量大于其他区域。各区域全年冰水含量占比较小,主要分布在16.5 km以下的高度层。(4)液滴有效半径在各区域的值主要集中在12~16μm,在半干旱区的春季出现了最大值,约为24μm;冰粒子有效半径最大值出现在半湿润区的夏季。液滴数浓度在各区域的值集中在60~80 cm^(-3),均小于冰粒子数浓度平均值,其峰值出现在各区域的夏季,冰粒子数浓度的峰值出现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春季。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云的特征,为区域气候模式对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的模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CloudSat-CALIPSO 云垂直结构 微观物理特征
下载PDF
坤甸铁樟木的物理特征及化学图谱分析
4
作者 吴静霞 《家具》 2020年第6期26-30,共5页
通过从管孔、薄壁组织、木射线三方面研究了坤甸铁樟木的宏观特征及微观特征,其管孔和薄壁组织均在肉眼下可见,木射线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并且采用化学有机溶剂萃取其心材,其萃取液的GC/MS总流离子图在17.65、18.23、19.59和20.30 min... 通过从管孔、薄壁组织、木射线三方面研究了坤甸铁樟木的宏观特征及微观特征,其管孔和薄壁组织均在肉眼下可见,木射线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并且采用化学有机溶剂萃取其心材,其萃取液的GC/MS总流离子图在17.65、18.23、19.59和20.30 min时有明显的特征峰。采用同一溶剂萃取,将其静置时间延长,其各峰的强度均增大,但是增大的倍数不同;采用相同的萃取方式,不同的萃取剂(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以及正己烷),由于不同溶剂对不同物质的萃取力不同,因此对各峰的影响不同。结合物理特征和化学图谱,以期为研究人员后续鉴定坤甸铁樟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坤甸铁樟木 化学图谱 物理微观特征
下载PDF
GPM卫星探测四川“5·21”特大暴雨的降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敏 李玫 +3 位作者 闫美林 陈永仁 贾志杰 吴戈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4期35-41,共7页
四川复杂地形容易触发对流,暴雨发生频次较高,研究该地区暴雨结构及宏微观物理特征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利用GPM卫星资料分析了2018年5月21日四川一次特大暴雨的三维结构及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由一个α中尺度对流... 四川复杂地形容易触发对流,暴雨发生频次较高,研究该地区暴雨结构及宏微观物理特征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利用GPM卫星资料分析了2018年5月21日四川一次特大暴雨的三维结构及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由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层状云降水与对流云降水的样本比例为2.5:1,但对流云降水率为层状云降水率的5倍;环境风场垂直切变较强导致最大雨水含量的位置与最大云冰含量的位置不一致;对流云降水反射率因子高频区数值随高度变化比层状云降水显著;粒子数浓度参数和有效粒子半径的频率分布反映出在4~7 km高度对流云中雨滴碰并增长过程显著,4 km以下雨滴蒸发和破碎过程明显,层状云降水粒子数浓度参数和粒子有效半径的范围比对流云窄且随高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 特大暴雨 降水结构 微观物理特征 归一化等频率高度分布
下载PDF
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 被引量:77
6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5 位作者 毛节泰 毛伟康 叶燕翔 毕雪岩 唐浩华 万齐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6-415,共10页
南岭山地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均会有浓雾发生,每月浓雾日可高达15—18 d,尤其是中国目前最长的京珠高速公路通过南岭主脉大瑶山的乐昌—乳源段,路面海拔高度从200 m增至800多米,山地的... 南岭山地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均会有浓雾发生,每月浓雾日可高达15—18 d,尤其是中国目前最长的京珠高速公路通过南岭主脉大瑶山的乐昌—乳源段,路面海拔高度从200 m增至800多米,山地的抬升使雾害更加严重。在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开展的两次多学科综合野外观测,内容包括目测能见度、器测能见度、雾滴谱、雾含水量、系留探空、双参数低空探空、雾层湍流扩散、气溶胶粒子谱、气溶胶成分谱、雾水样品成分、雨水样品成分。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雾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认识到南岭山地浓雾发生频率高,雾害十分严重,是典型的平流雾和上坡雾,实质上是出现在相对较高海拔高度上的低云,与华南锋面活动尤其是华南准静止峰的活动密切相关,局地地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其特点是浓雾持续时间长、能见度极其恶劣、团块结构明显、雾滴尺度大、浓度不高、含水量较大、雾层内的湍流扩散能力比晴空区强,与中国过去研究较多的辐射雾差别较大。发现雾含水量与能见度呈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含水量较大时能见度较小;南岭山地雾含水量等微结构特征量的起伏变化,除与雾体本身的结构不均匀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流因素的影响,南岭山地下垫面的不均匀性,雾体随环境风的平移过程中,不规则的爬坡、翻越山坡的运动是造成雾体结构不均匀、振荡起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该地气溶胶粒子谱是呈单调下降的幂函数谱,次微米粒子浓度甚高,南岭山地气溶胶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粒子,是优质凝结核,有利于雾的形成。雾的存在可以清除大气中的微量成分,雾滴可以包含浓度很高的污染物成分。同时,较之云滴而言,雾滴也很容易被地表物体(如植被、建筑物等)的垂直表面所截获,构成另一类清除过程。在南岭这样的大面积森林地区,这类清除过程可能是很重要的。研究本地区雾的特征变化,对建立本地区雾的预警预报系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并为开展消雾试验提供了基本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浓雾 能见度 微观物理特征 气溶胶分布
下载PDF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recipitation magnitud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被引量:7
7
作者 YAN Ya-Fei WANG Xiao-Cong LIU Yi-M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8年第1期44-53,共10页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its neighboring land and tropical oceans based on CloudSat/CALIPSO satellite measurements and TRMM precipitati... Cloud vertical structure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its neighboring land and tropical oceans based on CloudSat/CALIPSO satellite measurements and TRMM precipitation data. Results show that the TP generally has a compression effect on cloud systems, as manifested by a shrinking cloud depth and lowering cloud top. Precipitation is weaker over the TP than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and exhibits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ummer, cloud ice particles over the TP are mostly located at lower altitude (5-10 km), with a larger variability of sizes and aggregation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under no-rain conditions compared to other regions. Ice water content becomes abundant and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tends to be dense at higher altitudes when precipitation is enhanced. However, even for heavy rainstorms, the aggregation is most likely between 100 and 250 L-1, whereas it can reach as high as 500 L-1 over its neighboring land and tropical oceans. Given the same magnitude of precipitation, the spectrum of ice particle sizes is found to be wider over the TP than other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CALIPSO cloudmacrophysics cloudmicrophysics cloud verticalstructures PRECIPITATIO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