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高温解烃产黏菌的特性及其调剖驱油效果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君 马挺 +3 位作者 李蔚 刘静 梁凤来 刘如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4-700,共7页
从油田地层水中分离出一株能在高温下降解烷烃并产胞外多糖的细菌DM-1,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该菌能在55℃高温缺氧条件下乳化并降解原油。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55℃培养5d,经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对原油的降解率达到61.... 从油田地层水中分离出一株能在高温下降解烷烃并产胞外多糖的细菌DM-1,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该菌能在55℃高温缺氧条件下乳化并降解原油。在以原油为碳源的培养基中55℃培养5d,经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对原油的降解率达到61.51%。在高温和特定营养条件下,菌株DM-1可产生胞外多糖,经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其组成糖为甘露糖(91.87%)、葡萄糖(7.95%)和半乳糖(0.18%)。对该菌产多糖的最适碳源和温度进行了优化,多糖产量可达1.7g.L-1。同时进行了岩心调剖和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菌株产生的胞外多糖能够将岩心注入压力由0.01MPa增加到0.40MPa,渗透率从3.856μm2降至1.589μm2,在驱油模拟实验中岩心后续水驱采收率为3.9%。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模拟岩心中该菌株的封堵效果。菌株DM-1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解烃菌 胞外多糖 微生物采 物理模拟驱油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43
2
作者 汪卫东 魏斌 +1 位作者 谭云贤 王修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91,共4页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境中很少的一部分微生物,不能得到油藏产出液中有多少种微生物及其含量、所希望的微生物种群在其中是否属优势菌群等关键参数。其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的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研究基本沿用化学驱物理模拟研究设备和方法,一般使用人造岩心(国外多数使用天然岩心),不能真实模拟油藏环境而准确反映微生物驱油的真实效果,研究得出的参数也就不能用于现场试验。最后,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技术 藏微生物生态结构 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下载PDF
金家油田微生物稠油降黏剂的研制与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毛振强 文小林 +5 位作者 韩春梅 于红军 黄文欢 赵淑霞 齐义彬 韩佳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8期12088-12093,共6页
针对金家油田通38块稠油多轮次热采后经济效益变差的现状,开展了采用稠油冷采开发方式的技术探索。稠油冷采技术的核心是研发一种适合目标油藏稠油的低成本高效降黏剂。从油田采出液中筛选到一株能够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Q18,以Q18的... 针对金家油田通38块稠油多轮次热采后经济效益变差的现状,开展了采用稠油冷采开发方式的技术探索。稠油冷采技术的核心是研发一种适合目标油藏稠油的低成本高效降黏剂。从油田采出液中筛选到一株能够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Q18,以Q18的发酵代谢产物为基础构建了一种稠油降黏剂RF180。RF180既具有良好的温度和矿化度耐受性,也有较宽的酸碱耐受性,在20~180℃﹑0~120000 mg/L矿化度和pH 5~11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表面及降黏活性,能够适应金家油田的油藏条件。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浓度大于0.3%的RF180对通38稠油就具有良好的乳化与静置降黏效果,乳化与静置降黏率分别达到99.93%和96.64%。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证明,RF180能够大幅提高通38稠油的驱油效率,在不同注入方式条件下,分别提高12%~26%的目标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 乳化 微生物 物理模拟驱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