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质恢复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夏星辉 沈珍瑶 杨志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58-463,共6页
在探讨水体水质恢复途径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质恢复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根据黄河干流1998年的纳污情况及河水中三类主要污染物(BOD、氨氮和挥发酚) 的浓度对黄河干流的水质恢复能力进行了评价,发现对于单位河长,除潼关—三门峡河段水质... 在探讨水体水质恢复途径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质恢复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根据黄河干流1998年的纳污情况及河水中三类主要污染物(BOD、氨氮和挥发酚) 的浓度对黄河干流的水质恢复能力进行了评价,发现对于单位河长,除潼关—三门峡河段水质恢复能力属中等以外,其余河段水质恢复能力均较弱。物理稀释作用对水相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贡献相对较小;各河段的水质恢复能力与泥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黄河干流这种较差的水质恢复能力表明黄河干流的环境功能较弱,且现有的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其水质恢复的能力,从而致使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恢复能力 评价 污染物浓度 物理稀释作用 黄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