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高热患者使用物理降温仪与普通降温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邵焱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7期252-253,共2页
目的通过对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分别应用物理降温仪和普通降温方法实施降温,比较和探讨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优缺点。方法 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降温方法 (如冰袋、冰帽),观察组采用物理降温... 目的通过对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分别应用物理降温仪和普通降温方法实施降温,比较和探讨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优缺点。方法 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降温方法 (如冰袋、冰帽),观察组采用物理降温仪,观察两组患者降温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降温效果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降温仪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的降温方法,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宜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降温仪 脑卒中 高热
下载PDF
医用物理降温仪在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2
作者 梁雅楠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53-56,共4页
为了更好的探讨医用物理降温仪在临床高热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了我院2023年1月-2023年5月的124例高热患者,采取对照实验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高热患者需要对其实施医用物理降温仪的方法,而对照组... 为了更好的探讨医用物理降温仪在临床高热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了我院2023年1月-2023年5月的124例高热患者,采取对照实验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高热患者需要对其实施医用物理降温仪的方法,而对照组的高热患者将实施普通的冷敷的物理降温方法,通过对两组高热患者的降温时间、降温有效率以及降温后体温情况的对比分析,进而更好的观察物理降温仪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通过研究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在实验组当中采用医用物理降温仪的方法,患者的平均降温时间为0.45±0.11h,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降温时间为2.17±0.24h,要远高于实验组。实验组的患者降温有效率能够达到96.77%,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降温有效率只有69.35%,要远低于实验组。在降温2h、6h、12h、24h后,实验组患者的体温情况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此来看,医用物理降温仪在高热患者的临床应用中,不仅能够缩短降温时间,还能够有效促进降温有效率的提升,更好的提升临床的降温护理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物理降温仪 高热患者 临床应用及护理
下载PDF
物理降温仪与普通降温方法对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分析
3
作者 刘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36-0039,共4页
探讨物理降温仪与普通降温方法对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发热患者额头部位的局部物理降温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发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把这100例发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探讨物理降温仪与普通降温方法对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发热患者额头部位的局部物理降温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发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把这100例发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普通降温方法,观察组采用物理降温仪进行降温,对两组的发热患者进行观察,观察两组的体温变化;降温效果;开始退热的时间;完全退热的时间;两组患者体温反弹的例数;不良反应等。结果 使用物理降温仪的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比运用普通降温方法的对照组体温患者的体温低;观察组的降温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开始退热以及完全退热的时间都比对照组的时间少,对照组患者的体温反弹例数比观察组多,对照组反弹率高于观察组。结论 物理降温仪的降温效果比普通降温的效果好,物理降温仪治疗高热患者的效果满意,能够更快速、更安全的实现降温,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降温仪 普通降温 高热患者 降温效果 分析
下载PDF
基于生物-技术特征类比的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贾丽臻 刘伟 +1 位作者 檀润华 曹国忠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1-308,共8页
类比设计的目标在于将其他领域的设计知识转移到目标领域,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新产品设计的效率.按照类比源的不同,将类比设计分为基于人造系统的类比设计、基于生物系统的类比设计和基于规则的类比设计,并针对第2类类比设计进行研究.基于... 类比设计的目标在于将其他领域的设计知识转移到目标领域,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新产品设计的效率.按照类比源的不同,将类比设计分为基于人造系统的类比设计、基于生物系统的类比设计和基于规则的类比设计,并针对第2类类比设计进行研究.基于类比设计的过程,提出基于通用属性和通用操作的生物和技术功能的形式化描述方法,总结出通用属性特征集和通用操作特征集,并提供了一种定量化计算生物系统与产品系统之间相似程度的方法,归纳了将生物原型转化成为技术系统的流程.最后,以一种婴儿体温测温降温仪为例进一步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比设计 生物系统 通用属性 通用操作 物理降温仪
下载PDF
58例体外心肺复苏患者目标体温管理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永霞 陈旭锋 +5 位作者 梅勇 黄红娟 何敏 黄夕华 郭媛 蔡金霞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8期620-624,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心肺复苏患者(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目标体温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不同实施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收治转机... 目的观察体外心肺复苏患者(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目标体温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不同实施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收治转机时间超过24 h的ECPR患者,根据ECPR患者TTM实施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医用物理升降温仪实施TTM,对照组采用医用水循环升降温毯实施TTM,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体温、目标体温,体温诱导时间、临床操作用时、日体温最大波动、患者预后及降温并发症。结果共纳入58例ECPR患者,总体出院存活21例(36.2%),其中对照组8例(28.6%),观察组13例(43.3%)。两组患者基础体温、目标体温、神经功能指标、降温并发症(下肢缺血、血流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诱导时间(h:6.04±0.69 vs.2.22±0.44)、临床操作用时(min:9.52±0.40 vs.3.54±0.34)、日体温最大波动(℃:0.68±0.11 vs.0.34±0.09)、降温并发症[寒颤(25.0%vs.3.3%)、高血糖(32.1%vs.6.7%)、腹泻(39.3%vs.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物理升降温仪实施TTM临床操作简便迅速,降温速度快,临床并发症少,更有益于ECPR患者TTM的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 呼吸心脏骤停 目标体温管理 医用物理降温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亚低温冷敷技术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卫平 梁涛 +3 位作者 王善超 李中军 刘晓杰 王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947-1949,共3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冷敷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治疗出血、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效果。[方法]本院2012年5月~2013年2月实施膝关节置换术后受试者60例患者,男15例,女45例;年龄50~75岁。采用随机、开放及平行对照的实验方法,分为两组。实验... [目的]研究亚低温冷敷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治疗出血、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效果。[方法]本院2012年5月~2013年2月实施膝关节置换术后受试者60例患者,男15例,女45例;年龄50~75岁。采用随机、开放及平行对照的实验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亚低温冷敷技术对术后创伤局部冷敷,对照组采用普通冰袋冷敷。两组均于24 h后观察出血量、肿胀及疼痛的程度,并对结果做量化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24 h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亚低温冷敷技术,可有效减少创口的出血量,减轻肢体肿胀及疼痛,减少患者对镇静止痛剂的依赖性。且操作简单、降温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冷敷技术 膝关节肿胀 GK-8000B物理降温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