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yer结介导的小肠黏膜免疫及其物种间差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沈阳 孙静 +2 位作者 葛良鹏 张进威(指导) 李周权(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919-2926,共8页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的消化器官,也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Peyer结位于肠相关淋巴组织的诱导部位,是小肠黏膜免疫的重要组织,是产生IgA的主要来源。本文阐述了Peyer结的组织...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进行新陈代谢的消化器官,也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器官,在机体免疫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Peyer结位于肠相关淋巴组织的诱导部位,是小肠黏膜免疫的重要组织,是产生IgA的主要来源。本文阐述了Peyer结的组织学特征,重点归纳了Peyer结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及其参与的黏膜免疫过程,并对人及主要模式动物Peyer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Peyer结介导的黏膜免疫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黏膜免疫 Peyer结 IGA 物种间差异
下载PDF
武夷山落叶林木本植物细根性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钊颖 程林 +4 位作者 王满堂 孙俊 钟全林 李曼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88-8097,共10页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细根为对象,对根氮含量(RNC)、根磷含量(RPC)、根氮磷比(RN∶P)、根组织密度(RTD)、比根...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细根为对象,对根氮含量(RNC)、根磷含量(RPC)、根氮磷比(RN∶P)、根组织密度(RTD)、比根长(SRL)和比根面积(SRA)等6个细根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内不同物种以及不同结构单元(灌木和乔木)间细根性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平均RNC为(10.27±3.11) mg/g、平均RPC为(0.63±0.17) mg/g、平均RN∶P为16. 36±2. 61、平均RTD为(0. 10±0. 02) g/cm^3、平均SRL为(1582.65±186.67) cm/g、平均SRA为(464.81±64.10) cm^2/g;灌木的SRL显著高于乔木(P=0.033),其余细根性状在灌木和乔木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在细根性状中,RNC与RPC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RTD呈显著负相关,RPC、SRA分别与RTD呈极显著负相关,RPC、SRL分别与SRA呈极显著正相关。这可能反映了灌木倾向于通过增加SRL来提高水分和养分的获取能力以增强与乔木的竞争优势;群落中的植物通过改变SRA及RTD进行生长与防御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物种间差异 性状相关性 落叶林 武夷山
下载PDF
目标物直径对笼养川金丝猴和北豚尾猴抓握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胡淑静 张生 +2 位作者 王媛 刘昕晨 赵大鹏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3,共6页
为了深入探究灵长类手部的进化历程,以笼养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和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为研究对象,选用3种直径不同的人工实验测试物,分析测试物直径大小对两物种抓握行为种类表达的影响,探寻两物种间抓握行为的异同... 为了深入探究灵长类手部的进化历程,以笼养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和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为研究对象,选用3种直径不同的人工实验测试物,分析测试物直径大小对两物种抓握行为种类表达的影响,探寻两物种间抓握行为的异同点.结果表明:面对各种实验测试物,川金丝猴和北豚尾猴共表现出15种抓握方式,其中前者共表现出13种抓握方式,后者共表现出12种抓握方式,两物种共表现出10种相同的抓握方式.两物种所表现出的抓握类型种类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川金丝猴和北豚尾猴在大号和中号测试物任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均为力量型抓握方式,在小号测试物任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均为精确型抓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握行为 手的进化 旧大陆猴 人工测试物 物种间差异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残体淹水后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正 胡磊 朱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65-1974,共10页
三峡水库消落带淹水后植物腐烂分解,向水体释放碳、氮养分,可能导致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GHGs)排放,消落带可能成为大气GHGs的排放源,但目前植物淹水腐解导致的GHGs排放还缺乏定量研究。选择三峡水库消... 三峡水库消落带淹水后植物腐烂分解,向水体释放碳、氮养分,可能导致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GHGs)排放,消落带可能成为大气GHGs的排放源,但目前植物淹水腐解导致的GHGs排放还缺乏定量研究。选择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inn.)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的茎叶,开展为期120 d的室内浸泡模拟淹水实验,测定植物残体干重、上覆水的水化学指标和养分浓度并监测其动态变化,同时测定水-气界面GHGs排放速率,旨在查明消落带植物残体淹水后的GHGs排放过程和通量及其植物种间差异。结果表明:植物残体淹水初期(前15 d)干重下降较快,随后下降变缓,其中苍耳干重损失最大,狗牙根干重损失最小;植物残体淹水初期(前15 d)水-气界面的GHGs快速排放,淹水第4~7 d达到峰值,中后期(第30 d起)平稳排放,鬼针草和苍耳淹水后水-气界面GHGs排放速率显著高于狗牙根和水蓼(P<0.05),鬼针草和苍耳淹水后CO2和CH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狗牙根和水蓼,苍耳、鬼针草和水蓼淹水后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狗牙根,总体而言,狗牙根淹水后GHGs排放量最低;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残体淹水后的CO2和CH4排放速率随上覆水的DOC浓度升高而增加,N2O排放速率与上覆水的NO-3-N浓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受NO-3-N浓度驱动。同时,植物形态和其碳氮含量影响植物淹水分解速率、进而影响养分释放和GHGs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优势草本植物残体 模拟淹水 温室气体排放 影响因素 物种间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