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盼盼 张荣 +2 位作者 王璠 袁自强 杜京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9,共11页
实验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邻体去除实验处理.采用相对邻体效应指数值作为相互作用强度和方向的测量指标,通过将去除邻体植物的目标种的表现同对照的邻体植物保持完整的目标种的表现做比较,验证高寒草甸群落中物种... 实验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邻体去除实验处理.采用相对邻体效应指数值作为相互作用强度和方向的测量指标,通过将去除邻体植物的目标种的表现同对照的邻体植物保持完整的目标种的表现做比较,验证高寒草甸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促进还是竞争,并进一步探讨了群落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发生的内在机制.两年的实验结果显示:物种间相互作用在生物量、叶片数和繁殖率上表现为竞争,在株高和存活率上基本表现为促进.实验期间观测到正相互作用存在的证据,但负相互作用仍在高寒草甸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中占主导.研究结论表明:正相互作用的发生与干扰胁追梯度以及时空尺度的变化相关,并且是物种特异性、性状特异性和区域特异性的.不管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还是条件良好的环境中,竞争和促进有可能同时存在,促进之所以没有被普遍观测到,可能是因为被群落中更强的竞争作用掩盖了.因此,正负相互作用之间是一种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群落 物种间相互作用 干扰 胁迫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群落组成及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姚向阳 李委涛 郑玉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53-1959,共7页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了解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是有效控制其入侵的前提。生物阻抗假说认为,入侵地本地植物群落中的许多生物因子及生物过程能够抵御外来植物入侵。但关于群落抵抗外来种入侵的主要机制,目前还没有确...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了解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是有效控制其入侵的前提。生物阻抗假说认为,入侵地本地植物群落中的许多生物因子及生物过程能够抵御外来植物入侵。但关于群落抵抗外来种入侵的主要机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本文综述了群落中物种功能特征的多样性以及与外来种功能特征的相似度、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以及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以及以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研究应该注重不同条件下植物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竞争强度下,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作用;植物、动物及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入侵生态学理论,而且对于预测外来植物未来的扩散范围,合理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防止外来植物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入侵 群落可入侵性 生物阻抗假说 物种间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冀北山地针阔混交林优势种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树梓 尹建庭 +4 位作者 任启文 张树彬 王鑫 李联地 毕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9,共8页
【目的】评估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不同径级华北落叶松在不同尺度上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阐明不同生态过程对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的作用,为理解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 【目的】评估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不同径级华北落叶松在不同尺度上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阐明不同生态过程对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的作用,为理解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的针阔混交林,建立1块2.4 hm2(80 m×300 m)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特征,将群落优势种华北落叶松的胸径(DBH)以3 cm为间距划分为9个径级,利用个体种-面积关系函数(ISARs)结合异质泊松零模型,探讨不同径级华北落叶松在不同尺度上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结果】样地共记录到DBH≥1 cm的木本植物4275株,隶属17科26属35种。9个径级华北落叶松的个体(共550株)整体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Ⅴ径级(19~22 cm)个体数最多(92株)。在30 m尺度范围内,9个径级华北落叶松的ISARs值均表现为随尺度增加逐渐增大的趋势,Ⅳ(16~19 cm)和Ⅸ径级(≥31 cm)华北落叶松分别表现为在所有尺度上最高的ISARs值和最低的ISARs值。Ⅲ(13~16 cm)、Ⅶ(25~28 cm)和Ⅷ(28~31 cm)径级华北落叶松在所有尺度上与邻体物种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均表现为中性;其余6个径级华北落叶松对邻体物种多样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均发生在较小尺度(≤11 m),有5个径级(Ⅰ级:<10 cm;Ⅱ级:10~13 cm;Ⅳ;Ⅴ;Ⅵ级22~25 cm)的华北落叶松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邻体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仅有Ⅸ(≥31 cm)径级华北落叶松在2~4 m尺度上表现出对邻体物种多样性的抑制作用,随尺度增加均转变为中性作用。【结论】尺度依赖效应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虽然中性过程在多个尺度上主导不同径级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但是较小尺度上的促进作用对华北落叶松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华北落叶松的Ⅳ和Ⅸ径级阶段对邻体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较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华北落叶松 径级 物种多样性格局 个体种-面积关系 中性过程 物种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生长和磷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雷垚 郝志鹏 陈保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079,共9页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根系可塑性及养分吸收,而与植物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改变植物个体和种间养分资源的分配,具有协调种间竞争的潜力。以我国北方草甸草原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混生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根系可塑性及养分吸收,而与植物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改变植物个体和种间养分资源的分配,具有协调种间竞争的潜力。以我国北方草甸草原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混生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及独行菜(Lepidium spetalum)为供试植物,通过模拟盆栽试验,研究了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生长、根系形态及磷营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著菌根真菌能够与羊草及紫花苜蓿形成良好共生,而独行菜根内基本未形成菌根共生结构。土著菌根真菌显著降低了羊草及独行菜的生物量,但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混种紫花苜蓿显著促进了羊草的生长,而混种独行菜则显著抑制了羊草的生长。土著菌根真菌对羊草根系形态的影响表现出与植株生物量类似的趋势,但不同混生植物对羊草根系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植株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混生植物相比,羊草具有较高的比根长和磷吸收能力,这也解释了其负向菌根依赖性。研究证实了菌根真菌和植物种间相互作用均是影响草原优势植物生长和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其交互作用对于科学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羊草 物种间相互作用 根系形态 植物磷营养
下载PDF
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思考 被引量:30
5
作者 陈欣 唐建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0,共7页
"现代农业"生产力高,但生物多样性简单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效应常常被忽略,其生产力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化学肥料、农药、灌溉和高产品种等的投入。传统农业则是利用当地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和生... "现代农业"生产力高,但生物多样性简单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效应常常被忽略,其生产力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化学肥料、农药、灌溉和高产品种等的投入。传统农业则是利用当地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产出食物和维持系统的稳定。因而现代农业能否借鉴传统农业对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经验,将工业化模式的现代农业转换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农业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农业方式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综述了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与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在现代农业系统中,利用生物多样性需要开展的研究,即区域上如何布局农业景观多样性,农田内如何根据生物之间的互惠关系配置物种多样性的种养体系,如何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利用相应的田间设施和发展新型的农业机械、并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生物多样性利用 物种间相互作用 遗传多样性 农业景观多样性
下载PDF
土壤盐梯度下根际因子对植物邻体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倩倩 陈雯雯 +5 位作者 唐建军 于振兴 丁丽莲 刘世俊 任明磊 陈欣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1-609,共9页
通过受控试验研究土壤盐分和植物根际因子(根、菌丝、根际土壤溶液)对植物种间幼苗相互作用的影响。试验以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为邻体植物,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目标植物开展研究。试验设置5个相互作用处理,分别... 通过受控试验研究土壤盐分和植物根际因子(根、菌丝、根际土壤溶液)对植物种间幼苗相互作用的影响。试验以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为邻体植物,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目标植物开展研究。试验设置5个相互作用处理,分别为无邻体相互作用、植物间完全相互作用、根际有菌丝和土壤溶液相互作用、根际仅有土壤溶液相互作用、无根际相互作用;设置3个土壤盐水平处理,含盐量分别为0.05%、0.2%和0.5%,采用相对邻体效应指数(relative interaction index, RII)来反映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和性质。试验结果表明:1)在高盐水平下,柽柳幼苗能提高紫花苜蓿幼苗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侵染率。随土壤盐水平升高,柽柳幼苗的生物量没有降低,但紫花苜蓿幼苗的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2)在低盐、中盐及高盐水平下,柽柳和紫花苜蓿幼苗间的总根际效应指数(RII)依次为0.240 0(正效应)、0.040 0(中性效应)、-0.110 0(中性效应)。3)根对植物间相互作用的效应指数(RII)在低盐、中盐、高盐水平下分别为0.330 3、0.294 4、0.057 2,表现为由正效应转为中性效应。4)菌丝对植物间相互作用的效应指数(RII)在低盐、中盐、高盐下水平分别为-0.040 0、-0.150 0、-0.020 0,分别表现为中性、负和中性效应。5)土壤溶液对植物间相互作用的效应指数(RII)在低盐、中盐、高盐水平下分别为0.006 0、0.006 0、-0.034 0,均为中性效应。综上所述,根、菌丝、土壤溶液等不同根际因子对植物邻体效应的调节不同,且调节作用受盐水平影响。随盐水平升高,根正效应减弱,菌丝负效应先加强后减弱,而土壤溶液效应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间相互作用 根际因子 盐胁迫 紫花苜蓿 柽柳 幼苗
下载PDF
邻近入侵植物的功能和系统发育相似性影响了入侵植物小蓬草的生长
7
作者 Jie Ren Pengdong Chen +2 位作者 Changchao Shen Zhibin Tao Wei Hu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34-43,共10页
全球贸易扩张和气候变化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致使很多生境存在多种入侵植物。然而,入侵物种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调节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探究18种入侵植物的邻近效应对中国中部主要入侵植物小蓬草(Er... 全球贸易扩张和气候变化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致使很多生境存在多种入侵植物。然而,入侵物种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调节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探究18种入侵植物的邻近效应对中国中部主要入侵植物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生长的影响。所选取的邻近入侵植物分为3个功能群:禾草类、非禾草类草本和豆科植物。同时,这些邻近入侵植物与小蓬草的系统发育距离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蓬草的生长取决于邻近入侵植物的种类。12种入侵植物抑制了小蓬草的生长,4种入侵植物促进其生长,而其它入侵植物对小蓬草的生长没有影响。此外,小蓬草和邻近入侵植物的功能和系统发育相似性决定小蓬草的生长。豆科入侵植物促进小蓬草的生长,而禾草类植物和非禾草类草本植物抑制小蓬草的生长。虽然促进作用不受系统发育距离的影响,但是抑制作用随着小蓬草与邻近入侵植物系统发育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强。这些结果表明,小蓬草的成功入侵可能依赖于邻近入侵植物的种类。小蓬草与邻近入侵植物互作关系和驱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制定多种入侵植物防控治理的优先次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入侵 竞争 外来植物入侵 促进 相互作用 入侵物种间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The need for alternative plant species interaction models 被引量:2
8
作者 Christian Damgaard Jacob Weiner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1年第5期771-780,共10页
Aims The limitations of classical Lotka–Volterra models for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among plant spec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in recent years.Three of the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 Aims The limitations of classical Lotka–Volterra models for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among plant spec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in recent years.Three of the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are(i)the absence of frequency-dependence,which is important for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species,(ii)the need to take unmeasured(often unmeasurable)variables influencing individual performance into account(e.g.spatial variation in soil nutrients or pathogens)and(iii)the need to separate measurement error from biological variation.Methods We modified the classical Lotka–Volterra competition models to address these limitations.We fitted eight alternative models to pin-point cover data on Festuca ovina and Agrostis capillaris over 3 years in an herbaceous plant community in Denmark.A Bayesian modeling framework was used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model amendments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s and increase their ability to predict community dynamics and to test hypotheses.Important Findings Inclusion of frequency-dependence and measurement error,but not unmeasured variables,improved model performance greatly.Our result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mparing alternative models in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plant community dynamics.Only by considering possible alternative models can we identify the forces driving community assembly and change,and improve our ability to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plant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competition plant-plant interaction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model FREQUENCY-DEPENDENCE unmeasured variables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hierarchical modeling
原文传递
Role of Salix reinii patches in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cohabitants on a Japanese volcano 被引量:1
9
作者 Miyuki Matsuda Shiro Tsuyuzaki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71-84,共14页
Shrub patches often support the colonizers particularly under stressful and/or disturbed environments.The intensities of stresses and disturbances on mountains are often related to an elevation gradient and are decrea... Shrub patches often support the colonizers particularly under stressful and/or disturbed environments.The intensities of stresses and disturbances on mountains are often related to an elevation gradient and are decreased by shrub patches(canopy and litter).We aim to clarify these relationships by using shrub patche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on a volcano.We monitored all shoots in plots established inside and outside of patches of Salix reinii(Salicaceae)and their related environments,such as temperature,light,moisture and chemistry,at three elevations on Mount Koma(1131 m a.s.l.),northern Japan,from early spring in 2005 to summer in 2006.The patch structures were evaluated by area,branch density and litter thickness.The structures of shrub patches did not differ among the elevations.The patches increased the diversity of rare species,by an overall increase in plant species richness.The moisture,nitrogen and phosphate contents in the patches were higher than outside of patches.The effects of shrub patches on the cohabitants were overall positive,although the effects were negative on seedling abundance,shoot survival and flowering.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growth patterns of shrub patches determine th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s and facilitate plant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vational difference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litter accumulation MICROENVIRONMENT shrub patc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