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井履轩的格物致知论
1
作者 张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6,共8页
中井履轩大体沿袭朱子向外探寻事物道理的致思路向,但他格物致知要得到的并非朱子所讲的天理,而是人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智慧。他的知智关系是在认识论视域下讨论的,智是经验世界的存有,而非超越的实体。知识的旨归在求真,在追求事... 中井履轩大体沿袭朱子向外探寻事物道理的致思路向,但他格物致知要得到的并非朱子所讲的天理,而是人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智慧。他的知智关系是在认识论视域下讨论的,智是经验世界的存有,而非超越的实体。知识的旨归在求真,在追求事功中知识范围得以扩展,价值得以提升,知识甚至涵盖了道德。德性需要且只能凭借知识而获得。知识与道德的贯通是通过知—智—德的理论构建与知—行—德的实践工夫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井履轩 物致知
原文传递
论朱熹的格物致知之旨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峰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4-82,共9页
长期来,人们对朱熹的格物之说的研究多局限在认识论形式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本体论内容少有涉及,故常常将其与以增加知识为目的的“穷物理”的方法相混同,从而导致从冯友兰到牟宗三对朱熹的修养学说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严重误解。... 长期来,人们对朱熹的格物之说的研究多局限在认识论形式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本体论内容少有涉及,故常常将其与以增加知识为目的的“穷物理”的方法相混同,从而导致从冯友兰到牟宗三对朱熹的修养学说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严重误解。本文试图由“张荫麟问题”入手,对朱熹的格物之说重新清理,论证格物之“物”主要指人伦日用之“事”,致知之“知”主要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对儒家价值的认同;而格物致知的本体论意义在于:根据社会生活之常道去发现并消除自然生存现象对人的社会本性的遮蔽,以实现某种不同于佛老的儒家式的本真生存。由此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朱熹的整个修养学体系,并有益于澄清各种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致知 朱熹 社会本性 自然生存 认识论 生存本体 张荫麟 牟宗三 穷理 自然本性
原文传递
格物致知 规矩升华——《现代设计透视》读后随感
3
作者 李福来 《美苑》 CSSCI 1996年第6期67-67,共1页
艺术之于人,似乎是本能的需求,婴儿辞别襁褓、摇篮之后,在从母爱温存中承袭对所降临世界的心灵感知能力的同时,初次表达自身存在的自为意识活动,便是涂鸦绘画,当是人类祖先告别蒙昧的群体智力进化、成熟规律的生理原性反照,不管是意识... 艺术之于人,似乎是本能的需求,婴儿辞别襁褓、摇篮之后,在从母爱温存中承袭对所降临世界的心灵感知能力的同时,初次表达自身存在的自为意识活动,便是涂鸦绘画,当是人类祖先告别蒙昧的群体智力进化、成熟规律的生理原性反照,不管是意识的有意或无意,本能的自发或自觉,抑或是动机的功利或自娱,艺术的诞生实早于文字与语言的成熟,它是先民们从生存走向精神需求智慧觉醒的标志,审美情感、审美理智的成熟,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变得和谐而美好,从对自然威力的惊恐和对立性的索取到当代文明之光普照全球的文化演进的漫漫长河中,记录着人类永不满足、永无休止的创造欲望的足迹。在今人的思维观念中日益显现出推动自身精神完善的动力价值。中外古今,千万年来深厚博大的文化遗存,构筑了严密精深的艺术文化学体系,滋育我们的科学艺术观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设计 物致知 透视学 科学艺术观 艺术文化学 设计艺术 审美情感 艺术美学 动力价值 文化遗存
原文传递
论新理学中的“觉解”思想 被引量:6
4
作者 邓联合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5期83-87,共5页
“觉解”是冯友兰新理学思想体系中极为关键的范畴,它沟通了新理学的本体论和人生哲学。全面细致地分析这一范畴,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冯氏新理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也更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新理学体系中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论的内... “觉解”是冯友兰新理学思想体系中极为关键的范畴,它沟通了新理学的本体论和人生哲学。全面细致地分析这一范畴,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冯氏新理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也更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新理学体系中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论的内在断裂。本文拟从若干方面对“觉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解 《新理学》 天地境界 冯氏 宇宙人生 物致知 本体论 人的本质 功利境界 形上学
下载PDF
《大学》与道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以楷 《华夏文化》 1998年第2期15-17,共3页
(一)《大学》的作者与成书《大学》是《礼记》之第四十二篇。宋以前似未独立成书,也未明作者是谁。北宋司马光、吕大临等以《大学》独立成书并为之解说。二程十分推崇《大学》,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一)《大学》的作者与成书《大学》是《礼记》之第四十二篇。宋以前似未独立成书,也未明作者是谁。北宋司马光、吕大临等以《大学》独立成书并为之解说。二程十分推崇《大学》,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大学章句》)继承与发展二程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孟子》 《黄帝四经》 理性自觉 明明德 修身为本 三纲八目 物致知 《中庸》 修身之道
下载PDF
螳螂拳的象形与技术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开文 《中华武术》 1995年第10期41-41,共1页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既满足于人们仿生欲望和探究心理,又有效地解决了思想的局限与行为之不足。中华武术象形拳术之一——螳螂拳的形成与发展,反复经过了细致观察、认真摸仿、严格操作和实战应用等多方实践,并经历了由表及里,...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既满足于人们仿生欲望和探究心理,又有效地解决了思想的局限与行为之不足。中华武术象形拳术之一——螳螂拳的形成与发展,反复经过了细致观察、认真摸仿、严格操作和实战应用等多方实践,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粗致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象形格物的认识过程。 七星螳螂拳传人马成鑫,在其所著《螳螂派拳术流源》一文中,这样记述了螳螂拳创始人王郎的创拳经历:“郎游林中,闻枝间振振有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螳螂拳 象形 实战应用 形成与发展 中华武术 思维方式 探究心理 体育教学 认识过程 物致知
下载PDF
朱熹思想之于湖湘学派 被引量:1
7
作者 金春峰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6-83,共8页
朱熹思想之于湖湘学派●金春峰朱熹曾受教于李侗,属于程颐、龟山、罗豫章一系,故常被认为其思想直接承继于程颐。实际上朱熹丙戌“中和旧悟”前,一直笼罩在章句之学与佛禅的影响之下,并未有以自得。朱熹之有“中和之悟”并由此而建... 朱熹思想之于湖湘学派●金春峰朱熹曾受教于李侗,属于程颐、龟山、罗豫章一系,故常被认为其思想直接承继于程颐。实际上朱熹丙戌“中和旧悟”前,一直笼罩在章句之学与佛禅的影响之下,并未有以自得。朱熹之有“中和之悟”并由此而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观及哲学体系,是与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思想 湖湘学派 张木式 天理人欲 文集 物致知 胡宏 心学 求仁
下载PDF
心性和谐之美与天道和谐之美──考察程朱学派美学思想的核心维度
8
作者 荆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22-27,共6页
心性和谐之美与天道和谐之美,是来理学程朱一派美学思想的核心维度。其审美理想是无欲无我而投归自然、体同天地的和谐之美、形上之美。
关键词 和谐之美 美学思想 程朱学派 天道 《朱子语类》 “理” 传统儒家 物致知 梁启超
下载PDF
《大学》:古人“初学入德”的必读书
9
作者 杨洪 《华夏文化》 1996年第2期22-24,共3页
《大学》:古人“初学入德”的必读书杨洪《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被公认为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可是,此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有争论。汉代的学者中,有人以为是子思所作,而宋代朱烹却认为... 《大学》:古人“初学入德”的必读书杨洪《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被公认为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可是,此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有争论。汉代的学者中,有人以为是子思所作,而宋代朱烹却认为是曾子所作,因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四书集注》 朱熹 《论语》 物致知 道德修养 《孟子》 止于至善 《四书》 传统思想文化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原始同一倾向
10
作者 彭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4期107-111,共5页
一、引言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指出:“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着重号为引者加),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斯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 一、引言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指出:“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着重号为引者加),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斯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客观性和主观自由的那种统一已经全然消弭了两者间的对峙.因此,物质便无从取得自己的反省,无从取得主观性.所以,“实体的东西”以道德的身分出现,因此,它的统治并不是个人的识见,而是君主的专制政体”.中国历史无疑非常的悠久,尤其是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更是世上绝无仅有.然而,就它的精神未自觉地从客观中独化出来这点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本体 主体精神 中国文化 之本 “体” 物致知 同一关系 具体事
下载PDF
儒家的道德伦理与其实践程序和工夫
11
作者 高令印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4年第5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道德伦理 儒家 《白虎通义》 《中庸》 相互关系 论语 三纲八目 孔子 止于至善 物致知
下载PDF
船山论朱学与王学
12
作者 安载皓 《船山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6-11,20,共7页
关键词 仁义之心 船山 道德行为 本体 朱子 道德理性 心体 创发性 物致知 客观存在
下载PDF
陈绶祥画作题识选
13
《艺术探索》 1999年第3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新文人画 五色图 画人 山水画 悲不自胜 相图 美术史论 博士生导师 太极 物致知
下载PDF
谈朱熹的人格修养思想
14
作者 吴亚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41-44,共4页
朱熹的人格修养思想在传统儒家人格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格物致知以穷理”、“忠恕主敬以内省”、“重气崇节以爱国”的人格修养思想在当时及后来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较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格修养 《朱子语类》 朱熹 儒家人格思想 人格理论 “理” 帝王之学 修养方法 忠恕 物致知
下载PDF
竞争着是美丽的
15
作者 王琳 《职业教育研究》 1998年第9期48-48,共1页
记得上学的时候读一首十分著名的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曾陶醉其雄浑、奔放、豪迈、激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明大暗、大红大绿的美。及至中年。
关键词 参与竞争 “唯才是举” 丰富的心灵 英雄气 服务小姐 人类社会 服务行业 服务性行业 物致知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试论丹溪之学的哲学基础
16
作者 方霞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0-12,共3页
在金元几大名医家之中,朱丹溪是最特殊的,其特殊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他本是理学中人,年轻时曾师从金华朱学的著名学者许谦。后听命于师嘱,并有感于师之病痛,乃慨然从医。从而期望“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一於医致力焉”。
关键词 哲学基础 朱丹溪 《丹溪翁传》 《局方发挥》 格致余论 《朱子语类》 阳有余阴不足论 本体论 中国医学史 物致知
下载PDF
打号·号头
17
作者 山曼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87-87,共1页
打号·号头(宋)高承编《事物纪原》(又称《事物纪原集类》),记载世间事物原始发展,卷之九“唱号子”条云:“杵歌: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从前山东沿海渔民行船、上网有号子,沿黄河、沿运河行... 打号·号头(宋)高承编《事物纪原》(又称《事物纪原集类》),记载世间事物原始发展,卷之九“唱号子”条云:“杵歌: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从前山东沿海渔民行船、上网有号子,沿黄河、沿运河行船有号子,筑堤建房打夯有号子,唱号,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纪原》 打号 物致知 沿海渔民 拖拉机 木帆船 机动船 黄河 电夯 皮脸
下载PDF
武术仿生与象形
18
作者 王开文 《中华武术》 1997年第12期26-26,共1页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学长利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观察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灵妙之物,并能进一步模仿、颖悟,从而产生技巧和智慧。中华武术中的象形拳术正是沿着...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学长利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观察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灵妙之物,并能进一步模仿、颖悟,从而产生技巧和智慧。中华武术中的象形拳术正是沿着这样一条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运动 螳螂拳 中国传统文化 仿生 象形拳 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武术 思维方式 发现自然 物致知
下载PDF
赵堡太极拳古典拳论选登
19
《中华武术》 1999年第6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极拳 中节 发为血之余 阴阳相济 懂劲 无呼吸 舍己从人 气沉丹田 四两拨千斤 物致知
下载PDF
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道德哲学 被引量:9
20
作者 田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共5页
文章从道德的根据、道德认知的方法和道德实现的途径几个方面 ,论述了王阳明的道德哲学思想。指出王阳明以先验的“良知”作为道德的本源和根据 ,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和尺度 ;以先天的道德情感的直觉判断为道德认知的基本方法 ,排除理智... 文章从道德的根据、道德认知的方法和道德实现的途径几个方面 ,论述了王阳明的道德哲学思想。指出王阳明以先验的“良知”作为道德的本源和根据 ,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和尺度 ;以先天的道德情感的直觉判断为道德认知的基本方法 ,排除理智推理和感性见闻 ;以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为道德实现的根本途径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王阳明的道德哲学思想可以为现时代如何摆脱道德价值困境提供某种教益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直觉 物致知 致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