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与肿瘤物质交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管俊锋 佘思齐 +3 位作者 解千歆 胡佳音 朱炳祺 胡梦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0-918,共9页
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可通过活化、聚集、粘附和释放等反应参与生理性止血以及维持血管完整性,且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反应等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血小板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 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可通过活化、聚集、粘附和释放等反应参与生理性止血以及维持血管完整性,且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反应等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血小板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小分子核酸[非编码RNA如微小RNA(microRNA, miRNA)等],活化的血小板通过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各种生理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肿瘤 细胞外囊泡 物质交换
下载PDF
仿刺参水管系统与体腔间物质交换问题探究
2
作者 范栩源 王振辉 +4 位作者 任媛 国丽媛 孙启睿 王轶南 李强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5-711,共7页
仿刺参具有复杂的水管系统,其内充满体腔液和体腔细胞,但与体腔中的体腔液及体腔细胞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探究仿刺参水管系统与体腔的关联性及连通性,利用多种物质进行体腔注射,通过检测注射物在体腔和水管系统(以波里氏囊为代表)内... 仿刺参具有复杂的水管系统,其内充满体腔液和体腔细胞,但与体腔中的体腔液及体腔细胞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探究仿刺参水管系统与体腔的关联性及连通性,利用多种物质进行体腔注射,通过检测注射物在体腔和水管系统(以波里氏囊为代表)内的分布,分析仿刺参水管系统与体腔间物质交换问题。试验结果显示:注射甜菜红后6 h,体腔液和波里氏囊腔液(简称囊腔液)均被着色;注射谷胱甘肽硫基转移酶标签蛋白后6 h和12 h,体腔液中可检测到大量外源蛋白,囊腔液中也有外源蛋白存在;注射荧光微球后6 h和12 h,体腔液中可观察到大量荧光微球分布,而囊腔液中未发现;注射大肠杆菌和灿烂弧菌后6、12、24、72 h,体腔液中均有大量细菌分布,而囊腔液中未分离到细菌。试验结果表明,仿刺参水管系统和体腔间并非无限畅通,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可溶性物质可以流通于体腔和水管系统之间,但外源颗粒物和细菌则不能通过体腔进入水管系统。试验结果可为后续研究仿刺参水管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在机体中的生物学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水管系统 波里氏囊 体腔 物质交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与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闯 田文寿 +5 位作者 田红瑛 霍彦峰 舒建川 谢飞 宣越健 万小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5-303,共9页
利用臭氧和温度探空廓线,结合NCEP/NCAR资料、TOMS臭氧总量卫星观测资料和NOAA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附近臭氧垂直分布的因子和过程。结果表明,动力过程是影响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分布的主要因... 利用臭氧和温度探空廓线,结合NCEP/NCAR资料、TOMS臭氧总量卫星观测资料和NOAA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附近臭氧垂直分布的因子和过程。结果表明,动力过程是影响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特别是中高纬度高臭氧浓度的空气向南入侵会导致高原上空臭氧浓度的升高,影响高原上空臭氧低谷的范围大小和形态;尽管大气化学过程对高原上空的平流层下层臭氧垂直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高原上空的平流层臭氧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还发现,对流层上层的强反气旋系统,特别是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边缘有明显的平流层空气向对流层入侵,从而导致对流层内臭氧浓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臭氧分布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反气旋
下载PDF
梅梁湖和五里湖水-沉积物界面的物质交换 被引量:78
4
作者 范成新 秦伯强 孙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3-78,共6页
研究了25℃条件下太湖北部湖区水-沉积物界面的物质交换结果表明:五里湖沉积物中的氮、磷和CODMn的释放程度明显高于梅梁湖,其NH4+-N、DTP和DCOD的平均溶出速率分别为158.2、2.05和27.8mg/(m2·d);梅梁湖北部湖区形态... 研究了25℃条件下太湖北部湖区水-沉积物界面的物质交换结果表明:五里湖沉积物中的氮、磷和CODMn的释放程度明显高于梅梁湖,其NH4+-N、DTP和DCOD的平均溶出速率分别为158.2、2.05和27.8mg/(m2·d);梅梁湖北部湖区形态氮处于“负释放”状态,DTP和DCOD溶出速率分别为0.584mg/(m2·d)和8.9mg/(m2·d).此外,形态氮、磷和DCOD的水-沉积物界面物质交换量与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有显著对应关系根据内源负荷分析.认为减少局部湖区沉积物氛、磷和COD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系污染 沉积物界面 物质交换 梅梁湖
下载PDF
湖水-沉积物界面内源物质交换动态复水模拟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薛联青 吕锡武 吴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分布式采集了玄武湖底长期暴露的底泥,分析了底泥营养物的分层分布及其理化特性对湖泊水质的影响强度。通过动态换水试验,研究了复水过程中暴露底泥营养盐的释放过程和上覆水总磷、总氮浓度变化对水 土界面物质交换的作用关系以及对水... 分布式采集了玄武湖底长期暴露的底泥,分析了底泥营养物的分层分布及其理化特性对湖泊水质的影响强度。通过动态换水试验,研究了复水过程中暴露底泥营养盐的释放过程和上覆水总磷、总氮浓度变化对水 土界面物质交换的作用关系以及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机制。实验及模拟表明:由于湖泥表层长期暴露,有机及结合态营养盐降解为无机态营养盐,即使复水过程中使用清水,但由于干涸湖床沉积物总磷T P、总氮T N的垂直分布,也将严重导致内源营养盐释放总量持续增加,在相对长时间内,上覆水总磷浓度仍维持在较高(0 1mg/L)水平。研究成果为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复水后湖体富营养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土界面 营养盐释放 内源物质交换 动态模拟
下载PDF
渤海湾潮间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的历史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孟伟 万峻 雷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2,共6页
在对渤海湾潮间带典型湿地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貌和植物学原理,筛选出水文条件、表面糙率和植被结构三个指标,建立了潮间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评价模型,并选择了3个典型时期,对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湿地的物质交换功能作了比较... 在对渤海湾潮间带典型湿地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貌和植物学原理,筛选出水文条件、表面糙率和植被结构三个指标,建立了潮间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评价模型,并选择了3个典型时期,对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湿地的物质交换功能作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以1954年为基准年,经过近50年来的发展变化,渤海湾潮间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几乎消失。在滩涂上修建的海防公路使得滩涂上原有的植物消失,导致植被结构指标变成0,是其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运用本模型可以综合反映一定区域的海岸带湿地生境的退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物质交换功能 比较 渤海湾
下载PDF
浅海底边界动力过程与物质交换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魏皓 赵亮 +1 位作者 刘广山 江文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80-1184,共5页
浅海底边界动力过程是能量分配、颗粒物输运和水—底边界物质交换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浅海底边界动力过程是提高环境容纳量预测能力的重要前提。分析了国内外该研究方向的进展和现状,提出在黄海中部和长江口外两个典型海区,以集成先进... 浅海底边界动力过程是能量分配、颗粒物输运和水—底边界物质交换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浅海底边界动力过程是提高环境容纳量预测能力的重要前提。分析了国内外该研究方向的进展和现状,提出在黄海中部和长江口外两个典型海区,以集成先进设备的海床基观测平台和水体要素连续观测的研究策略,获得底边界流场结构、水体和底边界湍流混合特征、底耗散动力学参数、底颗粒物浓度和梯度变化等规律,建立潮汐、层化、海浪等不同动力条件下底边界动力过程参数化方案,研究沉积物启动、沉降等动力学规律,以数值模式探讨海底拖曳力变化对潮流和环流结构的影响;了解颗粒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对起动、再悬浮、絮凝等动力过程的影响,以颗粒物输运模型研究中国近海沉积物源汇分布;以同位素示踪研究底界面交换对动力过程的响应。为解决面临的2个科学问题:①中国近海底边界能量耗散在能量分配中的作用;②中国近海底边界动力过程、颗粒物输运与物质交换的多时空尺度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边界动力过程 颗粒物动力学 浅海湍流特征 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 浅海
下载PDF
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及其物质交换 被引量:4
8
作者 邓辉 刘池阳 王建强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前陆盆地为汇聚板块边界的典型盆地代表,其沉降的动力机制主要有构造挠曲、俯冲动力以及各种重力负载。其盆山耦合可观测的表现是各种镜像或对应关系,包括造山带隆起与盆地沉降,造山带推进与前陆盆地迁移,造山作用终止与盆地消亡,幕式... 前陆盆地为汇聚板块边界的典型盆地代表,其沉降的动力机制主要有构造挠曲、俯冲动力以及各种重力负载。其盆山耦合可观测的表现是各种镜像或对应关系,包括造山带隆起与盆地沉降,造山带推进与前陆盆地迁移,造山作用终止与盆地消亡,幕式、韵律性的表浅层物质转移等,其根源是汇聚板块统一的区域地球动力学及运动学过程。盆山耦合过程中物质交换在表浅层完成从山到盆以碎屑物质为主的转移,在中深层表现为各种脆性断层及方式不一、方向各异的复杂的韧性流变。盆地与造山带是统一区域动力作用的不同产物,二者在形成、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相互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沉降动力 盆山耦合 物质交换
下载PDF
床面粗糙度和底床渗透率对泥-水界面物质交换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樊靖郁 陈春燕 +2 位作者 赵亮 王岱峰 王道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39,共8页
泥-水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对自然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起重要作用,粗糙底床界面物质交换过程涉及到床面粗糙度和底床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室环形水槽实验测量得到水力粗糙砂质底床条件下界面物质交换通量的定量数据和变化特征,采用参... 泥-水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对自然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起重要作用,粗糙底床界面物质交换过程涉及到床面粗糙度和底床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室环形水槽实验测量得到水力粗糙砂质底床条件下界面物质交换通量的定量数据和变化特征,采用参数化方法分析有效扩散系数与其主要影响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参数变化范围内,受上覆水平均流速、床面粗糙度和底床渗透率的共同作用,有效扩散系数从水力光滑区、过渡粗糙区至完全粗糙区呈现较为明显的分段变化特征,采用渗透率雷诺数可将有效扩散系数与其主要影响参数的依赖关系进行较为一致的描述。基于双参数(粗糙雷诺数和渗透率雷诺数)分析,确定了不同流动区域的相应阈值以合理表征床面粗糙度和底床渗透率对界面物质交换特性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界面 物质交换 粗糙底床 渗透率 有效扩散系数
下载PDF
泥沙异重流与环境物质交换经验式对比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鹏 胡元园 +1 位作者 贺治国 林颖典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7-264,共8页
采用异重流层平均水沙耦合数学模型,模拟开闸式和恒定入流式泥沙异重流水槽实验,对比分析异重流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经验式的适应性和不确定性。考虑4个水卷吸经验式:ew59、ew86、ew87和ew01,5个泥沙侵蚀经验式:E_s77、E_s86、E_s87、E_... 采用异重流层平均水沙耦合数学模型,模拟开闸式和恒定入流式泥沙异重流水槽实验,对比分析异重流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经验式的适应性和不确定性。考虑4个水卷吸经验式:ew59、ew86、ew87和ew01,5个泥沙侵蚀经验式:E_s77、E_s86、E_s87、E_s93和E_s04。数值研究表明:水卷吸对于水槽异重流影响较小,应用综合考虑底床摩擦和剪切不稳定的ew经验式时模拟结果较好;开闸式异重流对床面侵蚀能力有限。对于恒定入流式异重流,应用E_s87和E_s93侵蚀经验式计算所得淤积厚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可能是率定时综合考虑了异重流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重流 物质交换 水卷吸 泥沙侵蚀 适应性
下载PDF
壳-幔物质交换的岩浆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吴福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94-103,共10页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岩石学地球化学意义上的壳幔边界与地球物理学确定的莫霍面并不等同,物质成分上的壳幔边界具有动态演化的特点,并具有两侧物质成分的双向交换。火成岩中的深源包体和出露的壳幔边界剖面研究揭示,岩浆底侵...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岩石学地球化学意义上的壳幔边界与地球物理学确定的莫霍面并不等同,物质成分上的壳幔边界具有动态演化的特点,并具有两侧物质成分的双向交换。火成岩中的深源包体和出露的壳幔边界剖面研究揭示,岩浆底侵作用是地幔物质进入地壳的主要方式,并造成地壳垂向增生,而拆沉作用是地壳物质进入地幔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物质交换 岩浆底侵作用 岩浆岩 岩石学
下载PDF
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盛立芳 吴增茂 张龙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25-231,共7页
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参数化研究情况:如果不考虑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经典的通量-梯度关系(K理论)可用于估计从大气进入海表面的物质通量。在有化学反应的情形下,应根据化学反应速度与湍流交换速度... 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参数化研究情况:如果不考虑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经典的通量-梯度关系(K理论)可用于估计从大气进入海表面的物质通量。在有化学反应的情形下,应根据化学反应速度与湍流交换速度的相对大小对K理论做修正;已知海表面的物质浓度和物质的沉降速度,可由二者的乘积来估计通量的大小。降水对大气中物质的清除作用是很大的,如何对降水的物理过程进行参数化,直接影响到对湿沉降通量的估计;计算海—气间气体交换通量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界面两侧的分压差和气体转移系数。这两个参数都可能造成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化学物质交换 化学反应 海-气通量
下载PDF
粗糙床面物质交换特性及其主导机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樊靖郁 陈春燕 +1 位作者 赵亮 王道增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3-679,共7页
粗糙底床泥-水界面区域的物质交换过程不仅与水动力作用有关,还涉及到底床物理特性和床面形态的影响.为研究粗糙底床渗透率和床面微地形对泥-水界面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影响,通过实验室环形水槽实验,测量得到不同砂质平整底床和存在离散... 粗糙底床泥-水界面区域的物质交换过程不仅与水动力作用有关,还涉及到底床物理特性和床面形态的影响.为研究粗糙底床渗透率和床面微地形对泥-水界面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影响,通过实验室环形水槽实验,测量得到不同砂质平整底床和存在离散粗糙元床面条件下,泥-水界面物质交换通量和有效扩散系数的定量数据和变化特征,并采用参数化方法分析无量纲控制参数变化范围内界面物质交换特性的主导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粗糙底床渗透率和床面微地形共同对泥-水界面物质交换过程起重要作用.与平整底床相比,离散粗糙元局部绕流结构驱动的附加泵吸交换不同程度增大了界面物质交换通量,其增强效应与底床渗透率和床面粗糙度的变化密切相关.随底床渗透率和床面粗糙度的增大,有效扩散系数总体呈增大趋势,湍流渗透对界面物质交换的影响趋于增强,而泵吸交换的相对贡献趋于减弱.因此,分析存在床面微地形粗糙底床的主导界面物质交换机制,需要考虑底床渗透率和床面粗糙度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界面 粗糙底床 微地形 物质交换 有效扩散系数
下载PDF
物质交换原理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运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栋 李波阳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2-75,共4页
物质交换原理作为刑事侦查学的一项基本原理,在我国的刑事侦查学教材中不难见到它的影子。遗憾的是,物质交换原理在我国公安院校的刑事侦查学讲授当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相关的侦查学教材中也鲜有详细的论述。深入认识和促进物质... 物质交换原理作为刑事侦查学的一项基本原理,在我国的刑事侦查学教材中不难见到它的影子。遗憾的是,物质交换原理在我国公安院校的刑事侦查学讲授当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相关的侦查学教材中也鲜有详细的论述。深入认识和促进物质交换原理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运用,有助于侦查人员收集物证,完善现场勘查程序,提高侦查人员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勘查 物质交换原理 侦查学 法庭科学
下载PDF
对毛细血管壁物质交换等式的探讨
15
作者 李田勋 文宗曜 +1 位作者 王鸿儒 苑连美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72-173,178,共3页
作者根据近年来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研究成果,对著名的Starling等式进行了校正,并建立了一个新等式.
关键词 微循环 毛细血管壁 物质交换
下载PDF
腹膜透析中的物质交换
16
作者 朱起之 王丽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0年第1期19-22,共4页
近年来,腹膜透析正在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了提高其疗效并减少其合并症,我们于近两年对部分腹透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物质交换情况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透患者 透析过程 慢性肾功能衰竭 物质交换 长期透析患者 透析方式 中分子物质 透析方法 清除效率
下载PDF
潮汐效应、系统自转效应对双星物质交换过程的影响
17
作者 黄润乾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现今双星演化理论中,以子星的半径等于临界洛希瓣半径,作为双星中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判据,仅仅是一个为了将三维计算简化为一维计算而引入的近似判据.它在理论上是不严格的.本文给出了一个理论严格而又能一维计算的判据.并用新的... 现今双星演化理论中,以子星的半径等于临界洛希瓣半径,作为双星中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判据,仅仅是一个为了将三维计算简化为一维计算而引入的近似判据.它在理论上是不严格的.本文给出了一个理论严格而又能一维计算的判据.并用新的判据和用子星半径等于临界洛希瓣半径的判据,对一个由9M和6M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进行了情况A的演化计算(即物质交换过程发生在主星中心氢燃烧阶段).结果证明,用新的判据时,双星中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快速物质交换过程变短,平均物质交换率增大,但慢速物质交换过程变长.在物质交换过程结束时,主星和次星的质量、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以及主星在赫罗图中的位置,都与采用子星半径等于相应洛希瓣半径作为判据的计算结果明显不同.这说明,发生物质交换过程的判据是否严格,对于双星演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演化 物质交换 潮汐效应
下载PDF
海气物质交换及浮游植物的地位
18
作者 陈超群 陈世杰 《福建水产》 1995年第2期76-78,共3页
自从1980年全球海洋大气成份正规观测开展以来,两个重要事实被发现:一、陆上物质大量通过大气输往海洋,成为海洋生物的营养盐。
关键词 物质交换 全球 正规 发现 成份 海洋生物 地位 观测 海洋大气 营养盐
全文增补中
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志恒 张一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07-1215,共9页
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是生态系统水、碳、养分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极具发展前景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本文对近年来发展的众多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进行了归类:1)根据建模思路不同分为经验模型、过程模型和混合模型;2)根据物质传... 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是生态系统水、碳、养分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极具发展前景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本文对近年来发展的众多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进行了归类:1)根据建模思路不同分为经验模型、过程模型和混合模型;2)根据物质传输机制的不同分为生物物理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3)根据对植被结构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层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4)根据模型应用性不同分为诊断性模型和预测性模型;5)根据构建模型的逻辑结构不同分为自下而上模型和由上而下模型;6)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分为生态系统尺度模型、景观尺度模型和区域尺度模型;7)根据植物生理过程的不同分为光合作用模型和蒸腾作用模型。最后对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物质交换 模型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过程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颜琦阳 雒佳丽 +3 位作者 商林 李元朴 索春男 崔强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12-22,共11页
利用MERRA再分析资料,选取2007年江淮梅雨作为研究个例,通过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3种化学示踪物(臭氧、一氧化碳和水汽)及位涡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变化的分析,探讨梅雨发生前后梅雨区上空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特征。研... 利用MERRA再分析资料,选取2007年江淮梅雨作为研究个例,通过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3种化学示踪物(臭氧、一氧化碳和水汽)及位涡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变化的分析,探讨梅雨发生前后梅雨区上空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特征。研究表明,梅雨期存在由对流层顶折卷造成的跨越对流层顶向下的物质传输和对流活动引起的物质向上传输。入梅前,主要是由对流层顶折卷造成的物质向下传输(至少能达到300 h Pa),这一过程导致对流层中上层存在高浓度臭氧及一个干层;随后,伴随梅雨的发生,对流活动频繁出现,对流层顶开始抬升,在入梅第二天已经恢复到对流层顶折卷过程发生之前的高度,对流层内的高浓度臭氧和干层也随对流层顶折卷的东移而移出梅雨区。还通过分析梅雨区臭氧和整个亚洲夏季风区臭氧的相对变化量发现,整个梅雨期的STE为物质的向下传输,在UTLS区,梅雨区对亚洲夏季风区的STE贡献为跨越对流层顶向下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梅雨 一氧化碳 水汽 臭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