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孟凡行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62,共13页
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或强调物质文化的本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或强调物质文化背后的"语法规则",或强调物质文化的传承……各有自己的学科追求和研究旨趣,各自展开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学发展出了以马塞... 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或强调物质文化的本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或强调物质文化背后的"语法规则",或强调物质文化的传承……各有自己的学科追求和研究旨趣,各自展开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学发展出了以马塞尔·莫斯为代表的"总体呈现"理论,民俗学发展出了以迈克尔·欧文·琼斯为代表的"物质行为"理论。前者强调物的社会性,后者强调物的文化性、传承性和对人的关注。"物质关系"借鉴两理论的优长,视物为人类实践的中心环节,并将其置于由自然生态、物、人、社会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中讨论,以此展开人和文化的整体研究。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则是在"物质关系"理念下,提出的作为物或物学研究之基础——物质文化民族(俗)志考察和撰写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 物质行为 物质关系 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物学
原文传递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著作权法——文化结构制约下的著作权法缺位
2
作者 李宗辉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15年第2期120-134,共15页
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著作权法的根源在于文化结构。物质文化结构上,封建地主制经济没有为文化生产和知识消费提供便利条件,也就无法形成著作权立法的经济基础;精神文化结构上,儒家文化重伦理轻财产,塑造统一人格,维护等级秩序,压抑个性创新... 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著作权法的根源在于文化结构。物质文化结构上,封建地主制经济没有为文化生产和知识消费提供便利条件,也就无法形成著作权立法的经济基础;精神文化结构上,儒家文化重伦理轻财产,塑造统一人格,维护等级秩序,压抑个性创新,没有为著作权法建构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同样没有为著作权法奠定系统的哲学基础;制度文化结构上,封建君主专制、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连结成一张严密的思想控制之网,排斥着著作权法所力求保护的自由文学艺术表达。只有尽量消除传统文化结构的不利影响,当代中国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著作权法文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法 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结构 精神文化结构 制度文化结构
原文传递
A Visual Cultural Study of Pictorial Weekly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3
作者 CHEN Hu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5年第12期945-948,共4页
Peter Burke once said, using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could not only stand as proof of political events, economic trend, and social structure, but also a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daily life, material cu... Peter Burke once said, using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could not only stand as proof of political events, economic trend, and social structure, but also a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daily life, material culture, mental state, and physical body. Photography is the extension of human vision, the appearance of which has changed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see the world, molded the subject identity of modernity,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visual modernity. To witness the history is not the only purpose of studying on photograph-based pictorial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for which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provide visu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to witness the multiplicity, mobility, and inner-diversity of moder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torial Weekly visual modernity scopic regime subject identity of modern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