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演杂糅:剧场“符号-物”的三种意义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濮波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5-92,共8页
本文通过研究剧场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性质判定以及它们时间性、空间性杂糅的不同表现,对剧场"符号-物"的三种意义形态进行探寻:一、对剧场动作符号的三种符号转换之间的性质杂糅进行解读;二、作为剧场符号的文... 本文通过研究剧场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性质判定以及它们时间性、空间性杂糅的不同表现,对剧场"符号-物"的三种意义形态进行探寻:一、对剧场动作符号的三种符号转换之间的性质杂糅进行解读;二、作为剧场符号的文本、表演怎么样和人工制造物进行逾越产生意义的解读;三、在"符号-物"的变奏中,向物靠近,成为泛表演美学的实践。特别是第三种"符号-物"的变奏,代表着当代新剧场的美学变革,这种变革的重要性不亚于当时阿尔托用残酷戏剧概念颠覆幻觉剧场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 符号- 串岗 逾越
下载PDF
符号与物:“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 被引量:25
2
作者 赵毅衡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2,共8页
人居住的世界,即所谓"人化的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是物与符号混合的世界。正因为物与符号的共存,它们在与人的关系就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首先,符号的确需要物源,但是符号的载体不一定是物,也可以是物的背景上物的缺失... 人居住的世界,即所谓"人化的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是物与符号混合的世界。正因为物与符号的共存,它们在与人的关系就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首先,符号的确需要物源,但是符号的载体不一定是物,也可以是物的背景上物的缺失。因此符号可定义为"可以被理解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正因为符号有物源,符号载体可以变成无意义的纯然物,也可以变成没有物使用性的纯符号。在这两者之间,符号也可以带上不同程度的实用意义与非实用意义。因此,人化的世界上所有的物,都是在一系列的功能中变动的"物—符号"双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物-符号 符号
下载PDF
物神的视觉修辞:毛泽东时代美术图像中的物—符号
3
作者 张霖源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31,共8页
在艺术史和文化史的批评视野中,挪用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图像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图像脉络和意识形态主题。当怀旧、嘲讽、自省等词汇杂糅起来试图解读挪用中的象征时,图像符号在不同话语中却呈现出表意的暧昧,这是由符号意义的不定性所... 在艺术史和文化史的批评视野中,挪用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图像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图像脉络和意识形态主题。当怀旧、嘲讽、自省等词汇杂糅起来试图解读挪用中的象征时,图像符号在不同话语中却呈现出表意的暧昧,这是由符号意义的不定性所造成的。对它的捕捉需要潜回毛泽东时代美术作品的表意系统,把握视觉修辞对意义的生产及权力关系。本文从这一时期图像内部重复出现的物——"红宝书"、收音机和像章——切入,分析它们所具有的拜物教式的物神特征及其符号效果。在主体与物的关系中,它们分别主要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不同感官性中组织画面叙事和表意逻辑,通过反复和差异的图像修辞建构意义的链条,这一时期的图像生产也就呈现出指涉系统的整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修辞 物-符号 毛泽东时代美术 “红宝书”
下载PDF
艺术符号学:必要性与可能性 被引量:17
4
作者 陆正兰 赵毅衡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8,共10页
艺术符号学,集中讨论艺术文本特殊表意方式,在当代学术界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文首先回顾艺术符号学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这段历史成果固然丰富,但当今的“泛艺术化”社会文化,以及艺术本身的剧烈演变,迫使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的... 艺术符号学,集中讨论艺术文本特殊表意方式,在当代学术界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文首先回顾艺术符号学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这段历史成果固然丰富,但当今的“泛艺术化”社会文化,以及艺术本身的剧烈演变,迫使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的特殊表意方式。艺术的意义方式,在三个对立冲突之中展开:艺术是在与“非艺术”对比中实现的,二者没有截然分明的区别;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不是纯粹感性的形式“自律”;艺术是个别的,却又是文化决定的,是社会性的“展示”的结果。而要解决这几种对立,剖析日新月异,风格各异的艺术意义及其表达与解释过程,就必须靠符号学,因为符号学就是意义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符号 物-符号”三联体 泛艺术化
下载PDF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拜物教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量:1
5
作者 荣鑫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号拜物教。由此,一种以新型物恋形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观念操控的新形式。依循马克思批判分析的方法,实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需借由符号拜物教的深度剖析,由此实现社会现实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符号-" 符号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艺术识别:从历史叙述法到新功能主义符号美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尚琴 《符号与传媒》 2022年第1期87-100,共14页
从各种传统的功能主义到20世纪下半期的程序主义,艺术从可定义到不可定义,尤其在当下泛艺术时代,“艺术识别”成了一个凸显的美学难题。本文在分析传统功能主义、程序主义的艺术定义的基础上,仔细辨析了诺埃尔·卡罗尔提出的用历史... 从各种传统的功能主义到20世纪下半期的程序主义,艺术从可定义到不可定义,尤其在当下泛艺术时代,“艺术识别”成了一个凸显的美学难题。本文在分析传统功能主义、程序主义的艺术定义的基础上,仔细辨析了诺埃尔·卡罗尔提出的用历史叙述法识别艺术的重要价值,以及赵毅衡提出的新功能主义符号美学中艺术定义的意义。本文提出,将历史叙述法与符号美学的“物-符号-艺术”三联体理论结合,或许才是泛艺术化时代识别艺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识别 历史叙述法 符号美学 物-符号-艺术三联体
下载PDF
旅游景观的双轴操作与符号呈现
7
作者 朱昊赟 《符号与传媒》 2021年第1期67-77,共11页
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的当下,旅游景观的符号建构与呈现形态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对旅游景观进行符号学研究,实际上是对旅游景观进行横向符号建构和纵向意义推演的过程。本文首先承认旅游景观以“物-符号”二联体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组合... 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的当下,旅游景观的符号建构与呈现形态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对旅游景观进行符号学研究,实际上是对旅游景观进行横向符号建构和纵向意义推演的过程。本文首先承认旅游景观以“物-符号”二联体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组合轴与聚合轴的操作,得出旅游景观在“符号端”意义逐渐丰富、“物端”物质构成逐渐趋同的分析结论。基于此,旅游景观的形态表现需要在像似、指示、规约等层面各有侧重,以此凸显其景观的独特性。本研究将“旅游景观”的开发问题纳入到符号意义范畴,不仅为旅游景观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旅游景观的开发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景观 物-符号”二联体 符号
下载PDF
戏剧演出的“非特有”媒介属性
8
作者 胡一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226-232,共7页
戏剧演出媒介不是特意为演出而存在的,即戏剧演出的媒介具有"非特有性",它指演出的文本符号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所用之物没有什么不同,其非特有性的形成与展示框架有关,即展示框架是身体以及日常物品转换成了演示媒介的... 戏剧演出媒介不是特意为演出而存在的,即戏剧演出的媒介具有"非特有性",它指演出的文本符号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所用之物没有什么不同,其非特有性的形成与展示框架有关,即展示框架是身体以及日常物品转换成了演示媒介的前提条件。这使得戏剧演出所用的媒介体现了它从物(事)到符号(物-符号)、从"寻常"到"特用"的转换过程,而这一转变使得演出媒介带上了"表情",形成了"统一场",进而影响符号文本的意义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演出 媒介 非特有性 物-符号 叙述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