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低渗透裂缝型储层注水开发中后期地应力场变化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淑利 孙庆和 宋正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7-654,共8页
从特低渗透裂缝型储层油田开发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入手,从理论上研究了注水开发中后期地下储层水平应力场"均一化"的发展趋势,认为注水开发中后期井区局部视水平最小主应力,随着注水开发周期的延长将会无限接近水平最大主... 从特低渗透裂缝型储层油田开发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入手,从理论上研究了注水开发中后期地下储层水平应力场"均一化"的发展趋势,认为注水开发中后期井区局部视水平最小主应力,随着注水开发周期的延长将会无限接近水平最大主应力。在此基础上描述了特低渗透储层发育天然裂缝和不发育天然裂缝时注入水的流动规律。最后根据水平应力场注水开发中后期"均一化"理论,提出针对特低渗透裂缝储层注水开发中后期的调整对策。此项技术在大庆头台油田茂11区块进行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调整效果,并对同类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裂缝型储层 地应力场变化 中后期开发对策 大庆头台油田
下载PDF
特低渗透裂缝型油藏矩形井网开发的实践 被引量:8
2
作者 庞宏伟 邓江洪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5期36-39,共4页
首次采用井排平行于人工裂缝延伸方向、排距 1 5 0 m、井距 45 0 m的矩形井网对安塞油田坪桥北区特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进行了注水开发部署 .注水开发试验表明 ,井网部署合理 。
关键词 特低渗透裂缝型油藏 矩形井网开发 注水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67
3
作者 郝明强 刘先贵 +2 位作者 胡永乐 杨正明 侯建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98,共6页
将不同渗透率的含微裂缝与相同渗透率、不含微裂缝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空间形态、喉道半径、微观均质系数和相对分选系数等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性质、可动流体体积和压力敏感性等... 将不同渗透率的含微裂缝与相同渗透率、不含微裂缝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空间形态、喉道半径、微观均质系数和相对分选系数等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性质、可动流体体积和压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孔道与孔道之间主要靠微裂缝连接,连通性较低,主要由微裂缝提供渗流能力。气测渗透率和微裂缝宽度、微观均质系数、相对分选系数和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等都有明显的幂律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气测渗透率与水测渗透率比值较大,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严重,压力敏感性较强。渗透率低不是低渗透油藏的本质特征,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应该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和压力敏感特征等多个因素综合评价其储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渗透油藏 渗透 喉道半径 微观均质系数 相对分选系数 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 压敏效应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4
作者 赵亚文 赵奉江 韩章英 《辽宁化工》 CAS 2010年第8期851-853,共3页
分析了特低渗透油藏裂缝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并总结了渗透油藏裂缝研究的基本思路。认为特低渗透油藏裂缝研究理论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渗透油藏裂缝 分布规律 预测方法
下载PDF
靖边乔家洼油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窜控制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红 江绍静 +3 位作者 王宏 李鹏宇 南宇峰 杜晓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5-109,115,共6页
针对延长油田靖边乔家洼油区由于储层微裂缝发育而出现的受益井区生产井发生CO_2气窜的问题,采用非均质人造岩心开展水气交替驱、小分子胺封堵后的CO_2驱和改性淀粉封堵后的CO_2驱实验,同时采用径向流模型开展了验证实验,以评价3类方法... 针对延长油田靖边乔家洼油区由于储层微裂缝发育而出现的受益井区生产井发生CO_2气窜的问题,采用非均质人造岩心开展水气交替驱、小分子胺封堵后的CO_2驱和改性淀粉封堵后的CO_2驱实验,同时采用径向流模型开展了验证实验,以评价3类方法抑制CO_2气窜的适应范围及在目标储层中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水气交替驱、小分子胺封堵后的CO_2驱及改性淀粉封堵后的CO_2驱3类方法抑制CO_2气窜和提高CO_2驱油效率在储层中的渗透率级差适用范围分别为小于30、30~150、150~500;3类方法在目标地层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气窜控制方法 裂缝渗透油藏 储层渗透率级差
下载PDF
茂10区块调整对策
6
作者 曾海东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年第5期142-142,共1页
针对茂10区块加密注采系统调整后,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治理潜力大的特点,依据精细地质研究,完善井组注采关系;强化精细注水管理,提高分层注水质量;实施油井分类管理,治理长关井及低效井,达到减缓产量递减的目的。
关键词 特低渗透裂缝 控水 线状注水调整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