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尖瓣隔叶下消融治疗特发性右侧His束旁室性心律失常
1
作者 王新华 孔令璁 +2 位作者 李峥 聂鹏 卜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3期254-259,共6页
目的评价三尖瓣隔叶下(U-SLTV)消融较常规(三尖瓣隔叶上消融,A-SLTV)消融治疗特发性右侧His束(HB)旁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势。方法特发性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1.4±7.9)岁,分为A-SLTV组(n... 目的评价三尖瓣隔叶下(U-SLTV)消融较常规(三尖瓣隔叶上消融,A-SLTV)消融治疗特发性右侧His束(HB)旁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的优势。方法特发性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1.4±7.9)岁,分为A-SLTV组(n=14)和U-SLTV组(n=16)。分析体表心电图特征,并运用三维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来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A-SLTV组消融导管直接贴靠于三尖瓣隔叶上方,U-SLTV组消融导管回钩到三尖瓣隔叶下方。比较两组即刻消融成功率和随访1年的临床成功率。结果HB旁室性心律失常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伴V1导联“QS”型(n=28)或“rS”型(n=2);胸导联移行位于V2导联(n=10)或V3导联(n=20);下壁导联RⅡ/RⅢ>1(n=3)或下壁导联极性不一致(n=27)。A-SLTV组即刻消融成功8例,U-SLTV组即刻消融成功14例(P=0.10)。随访1年,A-SLTV组5例(35.7%)、U-SLTV组13例(81.3%)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心律失常复发(P=0.02)。A-SLTV组1例因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结论特发性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形态具有特征性;与常规A-SLTV方法相比,新型U-SLTV方法消融成功率更高,并有助于改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特发性右侧his束旁室性心律失常 三尖瓣隔叶 射频消融 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调节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沈瑞环 邹彤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02-105,共4页
调节束是一个位于右室心腔内的条索状肌性结构,两端分别延伸至右室前间隔流入道下缘和右室游离壁前乳头肌根部,其内有右束支通过。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调节束可能是无结构性心脏病变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之一。起源于此的室性心律失常... 调节束是一个位于右室心腔内的条索状肌性结构,两端分别延伸至右室前间隔流入道下缘和右室游离壁前乳头肌根部,其内有右束支通过。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调节束可能是无结构性心脏病变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之一。起源于此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此外,某些触发多形性室速和特发性室颤(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VF)的短联律间期室早也被发现起源于调节束,而消融这些室性心律失常能有效预防室颤复发,因此,有效识别相应的心电图异常并及时予以消融可能是治疗IVF的新靶点。目前,调节束导致心律失常的确切机制仍存争议,本文就调节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解剖生理、发病机制、心电图特征与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预防和治疗调节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 心律失常 特发性
下载PDF
调节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时向民 李健 +1 位作者 李世兴 张闯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9期769-773,共5页
调节束是右心室的腔内结构,连接右心室间隔和游离壁的前乳头肌,其内走行有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起源部位,也称浦肯野介导心律失常。从单纯室性期前收缩到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触发的特发性心室颤动,室性心律失常表现... 调节束是右心室的腔内结构,连接右心室间隔和游离壁的前乳头肌,其内走行有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起源部位,也称浦肯野介导心律失常。从单纯室性期前收缩到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触发的特发性心室颤动,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型,额面电轴朝向左上,胸前导联R/S移行多大于V导联。射频导管消融可有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及特发性心室颤动,理想的消融靶点前可标测到浦肯野电位,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可显示调节束走行,有利于导管贴靠的稳定性及有效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 浦肯野介导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特发性颤动
下载PDF
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覃绍明 《广西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320-322,共3页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律失常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 Mahaim纤维 介入心脏病学 临床应用范围 道射频消融 RFCA治疗 AVRT 1993年 AVNRT 持续房速 发性房速 特发性 顽固 消融治疗 传导 预激 PJRT 多径路
下载PDF
R_(Ⅲ)/S_(Ⅲ)比值预测邻近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成功的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琪琪 林佳选 +5 位作者 薛杨静 郑程 李岳春 李嘉 曾刚焕 林加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73-479,共7页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Ⅲ导联R/S比值(R_(Ⅲ)/S_(Ⅲ))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PH-V...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Ⅲ导联R/S比值(R_(Ⅲ)/S_(Ⅲ))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PH-VA的患者根据胸部X线片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右侧PH-VA组和左侧PH-VA组:比较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R_(Ⅲ)/S_(Ⅲ)比值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结果22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61.0±16.4)岁,男133例。消融成功199例(88.8%,199/224)。①右侧PH-VA组179例,年龄(61.5±15.8)岁,其中男106例;②左侧PH-VA组45例,年龄(59.4±15.2)岁,其中男27例。①若以V1导联呈R、QR、qR、qr、Qr、Qrs、qrS型及胸前导联移行<V1导联作为诊断左侧PH-VA的指标;以V1导联呈QS型作为鉴别右侧希氏束下与上方和左侧PH-VA的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②Ⅲ导联以正、负向波为主的成功率分别为66.7%(44/66)及95.6%(151/158)(χ^(2)=34.51,P<0.001);③若以R_(Ⅲ)/S_(Ⅲ)比值≤1.1作为PH-VA消融成功的预测指标,以R_(Ⅲ)/S_(Ⅲ)比值>1.1作为PH-VA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5 mm的预测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论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不同,心电图指标对鉴别诊断有价值;R_(Ⅲ)/S_(Ⅲ)比值是PH-VA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5 mm的有效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搏复合征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希氏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分支型室速的心电图表现及治疗原则
6
作者 王国强 《医师在线》 2021年第14期20-21,共2页
希氏束浦肯野系统在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与多种单形性室速直接相关,包括束支折返性室速、分支间折返性室速、分支型室速和局灶浦肯野室速,前两种室速多与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后两种室速多见于无明显结构性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 希氏束浦肯野系统在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与多种单形性室速直接相关,包括束支折返性室速、分支间折返性室速、分支型室速和局灶浦肯野室速,前两种室速多与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后两种室速多见于无明显结构性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所有特发性室速患者中,分支型室速发病率仅次于流出道室速。维拉帕米常可终止分支型室速发作,因此分支型室速也常称为“维拉帕米敏感型室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型 希氏 器质心脏病 维拉帕米 特发性 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 浦肯野
下载PDF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年第18卷主题索引
7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94-502,共9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电生理 心房纤颤 心脏起搏 心动过速 心搏过速 心律失常 功能支阻滞 心律失常 起搏标测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左侧 快速心律失常 标测电极导管 心房起搏 同步起搏 特发性颤动 早搏 房逆传 主题索引 杂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