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性与非线性:伯特威斯尔《哈里森之钟》时间性探赜
1
作者 张晔林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哈里森·伯特威斯尔是当今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之一,也是20世纪英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于20世纪末创作的钢琴套曲《哈里森之钟》具有精微的结构逻辑和深刻的时间涵义。为了更深入地厘清音乐的结构脉络、揭示作品的内涵与价值,文章... 哈里森·伯特威斯尔是当今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之一,也是20世纪英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于20世纪末创作的钢琴套曲《哈里森之钟》具有精微的结构逻辑和深刻的时间涵义。为了更深入地厘清音乐的结构脉络、揭示作品的内涵与价值,文章尝试借助乔纳森·克拉默的“线性与非线性”理论来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和美学观察,探求并总结作曲家善于运用重复手法以及在线性与非线性之间做出平衡的多重时间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里森·伯特威斯 《哈里森之钟》 乔纳森·克拉默 线性与非线性 时间性
下载PDF
哈里森·伯特威斯尔“迷宫”手法中的节奏表现与隐喻表达——以几部作品为例
2
作者 张晔林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41,167,共13页
厘清音乐的写作脉络本身就如同在迷宫中探寻一般,然而有趣的是,英国作曲家哈里森·伯特威斯尔却真正地将“迷宫”植入音乐创作的主要思路与核心内容。作为那个时代最具独创性、挑战性和争议性的英国作曲家,其作品在20世纪的西方音... 厘清音乐的写作脉络本身就如同在迷宫中探寻一般,然而有趣的是,英国作曲家哈里森·伯特威斯尔却真正地将“迷宫”植入音乐创作的主要思路与核心内容。作为那个时代最具独创性、挑战性和争议性的英国作曲家,其作品在20世纪的西方音乐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他那看似冗长、复杂且棱角分明的音乐不仅具有一种大胆的现代派风格,更深受传统中世纪音乐的影响。针对目前对其作品研究的困惑和不确定性,作者从“迷宫”这一视角入手,通过对其节奏和隐喻手法的分析,阐述他作品中的技术表现与艺术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里森·伯特威斯 迷宫 脉动 隐喻
下载PDF
英国现代音乐的推动者:哈里森·伯特威斯尔
3
作者 张晔林 《音乐爱好者》 2022年第7期25-27,共3页
2022年4月18日,英国作曲家哈里森·伯特威斯尔爵士(Sir Harrison Birtwistle,1934-2022)离开了人世。这位英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凭借极具个性和挑战性的音乐风格,被世界公认为当今最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之一。伯特威斯尔生于英国的一... 2022年4月18日,英国作曲家哈里森·伯特威斯尔爵士(Sir Harrison Birtwistle,1934-2022)离开了人世。这位英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凭借极具个性和挑战性的音乐风格,被世界公认为当今最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之一。伯特威斯尔生于英国的一个小型前工业城市阿克宁顿(Accring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作曲家 现代音乐 音乐风格 特威斯 爵士
下载PDF
欧洲市场零部件企业配套情况表(二)
4
作者 漓沙 《汽车与配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博世 西门子 VDO 江森自控 特威斯 皮尔金顿 固特异 德尔福 文美 电装 李尔 邓禄普 Delphi
下载PDF
欧洲市场零部件企业配套情况表(三)
5
作者 漓沙 《汽车与配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采埃孚 德尔福 克虏伯 特威斯
下载PDF
环境视点
6
《环境》 2017年第2期8-11,共4页
英国上千只椋鸟齐飞密密麻麻场面壮观 飞密密麻麻场面壮观图文/东方IC当地时间2017年2月5日,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黄昏时分,数千只椋鸟返回海边栈桥的铁架子上休息,场面壮观。 首届广东省环境应急演练大比武举行东莞夺冠 图文/陈惠陆1... 英国上千只椋鸟齐飞密密麻麻场面壮观 飞密密麻麻场面壮观图文/东方IC当地时间2017年2月5日,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黄昏时分,数千只椋鸟返回海边栈桥的铁架子上休息,场面壮观。 首届广东省环境应急演练大比武举行东莞夺冠 图文/陈惠陆1月17日,由省环境保护厅主办,省环境监测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工程 阿伯里斯特威斯 黄昏时分 环境监测中心 应急演练 城市管理局 顺德 人居环境
下载PDF
握力可作为预警信号
7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年第7期40-40,共1页
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握手不够有力的人更有可能心脏病发作或者中风。且力度损失越大,风险越高。研究人员花了4年时间跟踪调查了17个国家年龄在35-70岁的14万人,并采用手持设备对受试者的握力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握... 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握手不够有力的人更有可能心脏病发作或者中风。且力度损失越大,风险越高。研究人员花了4年时间跟踪调查了17个国家年龄在35-70岁的14万人,并采用手持设备对受试者的握力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握力每下降5公斤,心血管疾病风险或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循环系统疾病就相应增加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叶刀 循环系统疾病 心脏病发作 预警信号 疾病症状 阿伯里斯特威斯 肌肉力量 橡胶手套 它比 汉密尔顿
下载PDF
The inextricable perplexity: Simple analysis on the theme of Ulysses
8
作者 王金凤 吴格非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0年第11期66-69,共4页
Joyce began his literary career with strong discontent with his social condition. Ulysses is Joyce's optimum work, which takes 3 Dublin characters' experience in one day as the main line to show the paralysation and... Joyce began his literary career with strong discontent with his social condition. Ulysses is Joyce's optimum work, which takes 3 Dublin characters' experience in one day as the main line to show the paralysation and crisis of the whole Western society, people's emptiness on their minds, loneliness on their feelings and labefaction on their spirits, also, it showed the inextricable perplexity. To treat the theme of inextricable perplexity,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set about the inextricable Catholic Church and identity problems, with the ideas of Alick West-the outstanding English Marxist literary critic of the 20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YCE ULYSSES Alick West inextricable perplexity
下载PDF
From the project for a Passion selon Saint Marc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anticum Sacrum: The Events Surrounding Stravinsky's Venetian Commission
9
作者 Egidio Pozz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12期1053-1079,共27页
The article concerns the commission that was made by the Biennale di Venezia to Stravinsky in the 50s' which led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anticum Sacrum. The discovery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mposer, th... The article concerns the commission that was made by the Biennale di Venezia to Stravinsky in the 50s' which led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anticum Sacrum. The discovery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mposer, the artistic director Alessandro Piovesan and the organizers of the Venetian Festival allows to reconstruct the events that led Stravinsky to change his initial plans for a Passion selon Saint Marc in favour of a short Canticum. The objections, which concerned above all the limited size of the piece, were repeated several times by Piovesan, but were all disregarded by Stravinsky. In the light of the eight letters deposited in the Archivio Storico delle Arti Contemporanee (ASAC) of Venice (in Appendix), the circumstances bringing about Stravinsky's refusal can be fully understood. The references to recent studies by David H. Smyth, Akane Mori, and Jonathan Kramer regard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lindromic and proportional structures in the Canticum, offers further proof sustaining Stravinsky's declaration that to enlarge the piece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These events confirm the composer's unbending determination to undertake a new experimental stylistic direction already tried out in pieces like the Three Songs from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Ag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VINSKY Canticum Sacrum Biennale di Venezia PASSION analysis
下载PDF
The Architecture of Bridges
10
作者 Maria J. Zychowska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5年第5期554-562,共9页
The paper looks at some bridge structures from ancient aqueducts to the most recent viaducts since people have always built structures that help them to cross terrain obstacles such as rivers, ravines and hills. Their... The paper looks at some bridge structures from ancient aqueducts to the most recent viaducts since people have always built structures that help them to cross terrain obstacles such as rivers, ravines and hills. Their primary goal has functionality and efficiency rather than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and, yet from a time perspective, they still impress with their beauty and perfection. Gradually, architects began to take care of the form of bridges, as in the case of the Rialto Bridge in Venice. Nowadays, the most renowned architects, with Norman Foster in the lead, take up the design of bridge "architecture". Although technical solutions remain top priority, aesthetic qualities are widely recognized and appreci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DG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innovativeness.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赴美开展合作交流
11
作者 龙花楼 李裕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4-704,F0003,共2页
2016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年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值此年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ARD)主任刘彦随研究员组织考察调研团13人赴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喜人成绩。此次赴美合作... 2016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年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值此年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ARD)主任刘彦随研究员组织考察调研团13人赴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喜人成绩。此次赴美合作与交流事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开展学术研讨与合作。2016年3月27-28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农业 组织考察 分会场报告 综合介绍 阿伯里斯特威斯 信息网络中心 土地整治 伯克利 资源研究所 土地制度
原文传递
最近比较烦
12
作者 刘新平 《中国青年》 2012年第23期44-44,共1页
军方的负面新闻一个接一个,奥巴马想不烦都难……曾经有一首歌流行一时,歌名很有意思,叫《最近比较烦》。这歌名,倒是非常贴近近来某些大人物的心境。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总裁恩特威斯尔。连日来,B B C前名牌主持人萨维尔虐童案在其... 军方的负面新闻一个接一个,奥巴马想不烦都难……曾经有一首歌流行一时,歌名很有意思,叫《最近比较烦》。这歌名,倒是非常贴近近来某些大人物的心境。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总裁恩特威斯尔。连日来,B B C前名牌主持人萨维尔虐童案在其死后被曝光,且丑闻持续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梅伦 布鲁克斯 BBC 李明博 奥朗德 特威斯
原文传递
《金钱的灵魂》
13
作者 琳内·特威斯特 《中国青年》 2015年第19期36-37,共2页
你是不是感觉金钱永远"不够"?你是不是不停地积累金钱,想要获取"更多"?你是不是被世俗的要求和社会的竞争追赶着,感到身心疲惫?那么听听美国人琳内·特威斯特的金钱观。琳内·特威斯特是一位全球性的募捐... 你是不是感觉金钱永远"不够"?你是不是不停地积累金钱,想要获取"更多"?你是不是被世俗的要求和社会的竞争追赶着,感到身心疲惫?那么听听美国人琳内·特威斯特的金钱观。琳内·特威斯特是一位全球性的募捐人和活动家,她曾为战胜全球饥饿募捐到1.5亿美元资金,与被称为甘地第五个儿子的巴贾吉合作改善印度人生活。她在新书《金钱的灵魂》中试图告诉人们匮乏不过是个弥天大谎,而充裕也有令人惊讶的真相。而金钱应该成为这样一种工具,让它用于有意义的人生,用它实现生命的最高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威斯 自我发现 就这样 令人 世界融合 提示音 互动关系 言行举止 购买目标 朋友圈
原文传递
可看透云层的“鬼”成像
14
作者 高峻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6年第11期5-5,共1页
能给10多千米外的目标拍照,夜视能力出众,还能看穿云层。在众多以"量子"为前缀的高科技事物里,如今又多了一件:量子照相机。这种相机是个不折不扣的"千里眼",而它的衍生品量子雷达,则是新一代的隐形飞机杀手,目前正在被各国加紧研... 能给10多千米外的目标拍照,夜视能力出众,还能看穿云层。在众多以"量子"为前缀的高科技事物里,如今又多了一件:量子照相机。这种相机是个不折不扣的"千里眼",而它的衍生品量子雷达,则是新一代的隐形飞机杀手,目前正在被各国加紧研制。但要从量子照相机变为量子雷达,就如同从收音机到移动电话,还需一段漫长的技术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演进 感光元件 单像素 光子聚束效应 关联算法 激光技术 特威斯 研究实验室 自然光源 马里兰大学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的饥荒时代
15
作者 徐立特 Anne Bramley 《国资报告》 2016年第5期98-99,共2页
莎士比亚本人曾因为把粮食囤积居奇而遭罚款。同时,富有的地主在伦敦逍遥快活,他们因为没有回到他们的乡村庄园去救助"穷人",而受到民众指责。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英格兰是一个饥饿和动荡的国家。暴雨连续不断,摧毁庄稼,推高了... 莎士比亚本人曾因为把粮食囤积居奇而遭罚款。同时,富有的地主在伦敦逍遥快活,他们因为没有回到他们的乡村庄园去救助"穷人",而受到民众指责。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英格兰是一个饥饿和动荡的国家。暴雨连续不断,摧毁庄稼,推高了食物价格,这样的灾祸无休无止、循环不断。面包和啤酒的需求使小麦和大麦的价格越来越贵。有些人想发灾难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奥兰 《李尔王》 布坎南 纳斯 阿伯里斯特威斯 特里 颁布法令 产粮区 伊丽莎白一世 粮食危机
原文传递
放高利贷的莎士比亚
16
作者 贾晓静 《学习博览》 2014年第11期20-20,共1页
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16世纪末、17世纪初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研究显示,这一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期":天气寒冷、雨水过量,致使粮食时常歉收,整个欧洲都不时面临粮食短缺的威胁。 然而,这个苦难的时代却成就了莎士比亚的发... 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16世纪末、17世纪初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研究显示,这一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期":天气寒冷、雨水过量,致使粮食时常歉收,整个欧洲都不时面临粮食短缺的威胁。 然而,这个苦难的时代却成就了莎士比亚的发财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高利贷 冰河期 科利奥兰纳斯 阿伯里斯特威斯 发财梦 粮食短缺 全额支付 斯特拉特福 美联社报道 穷人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