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滕吉文 张洪双 +6 位作者 孙若昧 闫雅芬 张雪梅 杨辉 田有 张永谦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10-2527,共18页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它们的界带位于900±20E的范围内,即表明青藏高原基本上为由三块(西、中、东)组成.在此界带与其东、西两侧的重力场、地磁场、地热场、地震波场、深部介质与结构和其物质组成的属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征出分区(界)的特异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 深层过程 动力学响应 西分区(界)特征
下载PDF
攀枝花古地幔柱壳、幔结构与地球物理边界场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滕吉文 宋鹏汉 +3 位作者 刘有山 董兴朋 马学英 闫雅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96-3320,共25页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1)攀枝花古地幔柱具有特异的壳、幔速度结构;(2)在其中心部位由结晶基底到壳、幔边界均为高速体,且结晶基底和Moho界面局部隆起、地壳内部存在厚达10余千米的低速层,且被数条深、大断裂切割;(3)重力场、磁力场的边界异常场响应组构了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地表形态和中心部位的圈闭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古地幔柱 壳幔结构 地球物理 低速层 壳幔边界
下载PDF
瓦斯突出地球物理场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吕绍林 何继善 李舟波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71-75,共5页
研究了瓦斯突出地球物理场的电磁波和弹性波响应特征,其响应是构成瓦斯突出地球物理场的介质条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层应力墙瓦斯突出机理认为,瓦斯突出煤层由关键层和伴随层构成。关键层和伴随层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和相互作用体现在物... 研究了瓦斯突出地球物理场的电磁波和弹性波响应特征,其响应是构成瓦斯突出地球物理场的介质条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层应力墙瓦斯突出机理认为,瓦斯突出煤层由关键层和伴随层构成。关键层和伴随层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和相互作用体现在物理场的差异上,把关键层(或瓦斯突出煤体)作为地球物理场中的异常体进行研究是可以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识别的。突出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的研究为从地球物理研究瓦斯突出预测理论和方法提供了科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突出地球物理 电磁波响应 弹性波响应
下载PDF
浅析福建省与台湾海峡深部高温岩体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地质响应
4
作者 庄庆祥 姜兆钧 +1 位作者 郑霜高 庄公勋 《能源与环境》 2022年第2期56-57,共2页
通过研究区深部高温岩体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异常地质响应行为与轨迹的阐述,对研究区壳、幔密度结构、磁性结构、电性结构、地震波速结构进行高精度的刻画,昭示:研究区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异常地质响应强度自西往东、由北向南梯... 通过研究区深部高温岩体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异常地质响应行为与轨迹的阐述,对研究区壳、幔密度结构、磁性结构、电性结构、地震波速结构进行高精度的刻画,昭示:研究区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异常地质响应强度自西往东、由北向南梯度增强趋势十分明显。表明台湾海峡沉降带干热岩地热潜能最大,次之是闽台梯级过渡带,再次是闽西南拗陷区,垫底的是闽西北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高温岩体 地质响应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_S8.1大地震孕育的深层过程与发生的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9
5
作者 滕吉文 马学英 +2 位作者 张雪梅 刘有山 皮娇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41,共19页
2015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博克拉M_S8.1大地震的深层动力过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南亚地震带"的中段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密切相关.这次大地震是该地震强烈活动带上长期以来深部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运动,并导致构造活动和... 2015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博克拉M_S8.1大地震的深层动力过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南亚地震带"的中段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密切相关.这次大地震是该地震强烈活动带上长期以来深部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运动,并导致构造活动和应力积累的产物.综合分析与研究提出:(1)博克拉M_S8.1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具有长期活动和近年来相邻地带地震活动频繁的背景;这一地带自1505年—2015年,即500多年来相继发生多次M_S≥8.0的大地震.(2)这一地带具有特异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深层动力过程,显示深部物质的重新分异、调整与能量交换.(3)大地震发生与周边地带应力场分布特异,壳、幔结构与介质属性变异及破裂响应与断层面解的属性相关.(4)喜马拉雅地带的三条北倾断裂带以不同角度向深部延伸、震源位置及浅表层的变形特征尚应深化理解.(5)M_S8.1大地震的发生对相邻地带的波场影响强烈,故应强化高精度地球物理场的观测和探测,以"捕捉"未来可能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克拉大地震 喜马拉雅地震带 两陆-陆板块碰撞 物质与能量交换 特异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主要特征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32
6
作者 朱德丰 刘和甫 吴根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27,共19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了断裂发育史,指出它经历过三期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新近纪。新近纪的冲断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幕:中新世的冲断受制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向南扩展,更新世的冲断主要受制于西昆仑前陆冲断带的向北扩展。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东西走向段和北西走向段的构造特征尚有若干差异,前者在加里东期活动较强,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北西走向段则是加里东期出现的新生构造,在海西期进一步发展,更新世时因被卷入西昆仑的前陆冲断作用,表现出强烈而复杂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木休克断裂带 构造边界 地球物理 三期冲断 东西两段差异 北西向新生构造 塔里木盆地西部
下载PDF
基于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地磁基准图制备边界补偿方法
7
作者 赵玉新 常帅 李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17-1624,共8页
针对采用矩谐分析方法构建地磁基准图的边界震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区域地磁异常数据边界补偿方法.采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区域地磁异常数据进行多尺度分解,对分解所得小尺度本征模态函数分量,利用总体Hilbert变... 针对采用矩谐分析方法构建地磁基准图的边界震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区域地磁异常数据边界补偿方法.采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区域地磁异常数据进行多尺度分解,对分解所得小尺度本征模态函数分量,利用总体Hilbert变换法进行瞬时频率和瞬时幅值特征提取,通过自采样和特征匹配进行边界补偿;将大尺度分量之和作为趋势项,利用三角函数方法建立模型并计算边界之外的大尺度磁异常值.实验证明,相比当前已有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对区域地磁异常数据进行矩谐分析的边界震荡问题,稳定提高构建地磁基准图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异常 矩谐模型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 总体Hilbert变换 边界补偿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岩石受力红外与微波辐射变化机理及地应力遥感关键问题 被引量:9
8
作者 吴立新 毛文飞 +4 位作者 刘善军 徐忠印 李志伟 齐源 苗则朗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46-161,共16页
地应力遥感是遥感科学的新范式,是打开地震遥感预测大门的金钥匙;岩石受力附加电磁辐射的产生机理、感知模型及定量分离是地应力遥感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红外及微波遥感异常研究的历程,系统梳理了固体力学中电磁辐射实验观... 地应力遥感是遥感科学的新范式,是打开地震遥感预测大门的金钥匙;岩石受力附加电磁辐射的产生机理、感知模型及定量分离是地应力遥感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红外及微波遥感异常研究的历程,系统梳理了固体力学中电磁辐射实验观测的研究成果,包括材料应力与损伤的热像分析、岩石受力破裂过程的红外成像观测、红外波谱辐射观测及微波辐射观测。系统总结了岩石受力电磁辐射变化机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包括矿物晶体压电效应、裂纹尖端放电效应、自由电子逃逸效应、孤立系统能量平衡等岩石物理机制;分析了岩石受力附加电磁辐射变化的量子力学机理,包括晶体原子振动能级跃迁及矿物分子转动能级跃迁;讨论了岩石介电常数变化效应、地表发射率变化效应等遥感物理机制。结合地应力变化驱动下的地球系统耦合现象,分析了地壳岩体电流激发效应、地下氡气逸出效应的原理与不足,总结提出了地球系统地震响应的多尺度性。最后,面向中国地球物理卫星重大计划,提出了地应力遥感亟待突破的三大关键问题,即地应力遥感卫星的波段优选与组合配置、构造活动及地震前兆的遥感识别与复合诊断、地应力响应现象的协同观测与智能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卫星 地应力遥感 地应力变化 地应力响应 红外亮温 微波亮温 遥感—岩石力学
原文传递
大地测量的发展历程
9
作者 M.A.R.Cooper 顾海燕 《测绘文摘》 2007年第1期5-6,共2页
关键词 大地测量 边界 测绘 土地测量 重力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