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粘病毒F1蛋白胞外非保守区对其特异性膜融合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任桂杰 王志玉 +3 位作者 王桂亭 宋艳艳 许洪芝 温红玲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4-278,共5页
为了解融合蛋白F1分子的胞外非保守区在融合蛋白(F)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的特异性膜融合中的作用,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在新城疫病毒(NDV)F1与人副流感病毒(hPIV)F1基因的胞外非保守区进行定点突变,创造酶切位点,得到分别含3个相同... 为了解融合蛋白F1分子的胞外非保守区在融合蛋白(F)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的特异性膜融合中的作用,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方法,在新城疫病毒(NDV)F1与人副流感病毒(hPIV)F1基因的胞外非保守区进行定点突变,创造酶切位点,得到分别含3个相同酶切位点的突变株NDV-M和hPIV-M。经检测,突变体的细胞融合功能与野毒株相同。然后用3个限制性内切酶分别从NDV-M与hPIV-M中切出两个片段NDVF-1、F-2及hPIVF-1、F-2。NDV-M和hPIV-M相互交换对应的F-1片段后进行基因重组,得到2个嵌合体(Chimera),即NDV-C1和hPIV-C1;同样方法交换F-2片段后又得到2个嵌合体NDV-C2和hPIV-C2。将各种嵌合体DNA与同源及异源HN基因共转染BHK21细胞后,在真核细胞中表达。Giemsa染色和指示基因法检测细胞融合功能,荧光强度分析(FACS)检测F蛋白的表达效率。结果表明,突变体NDV-M和hPIV-M的细胞融合功能与野毒株相同,可用于构建嵌合体。NDV-C1和NDV-C2分别与NDVHN共表达后,融合功能达到野毒株的76.34%和96.2%,与hPIVHN共表达后均无细胞融合发生;hPIV-C1和hPIV-C2分别与hPIVHN共表达后,融合功能达到野毒株的65.82%和93.78%,与NDVHN共表达后无细胞融合发生。FACS分析表明,突变体及所有嵌合体蛋白F的表达效率与野毒株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在F1蛋白的胞外非保守区中,NDVF-1和hPIVF-1这两个片段对于NDV和hPIV的特异性膜融合具有重要作用;而NDVF-2和hPIVF-2这两个片段对于NDV和hPIV的膜融合来讲,则特异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粘病毒 融合蛋白 非保守区 异性膜融合
下载PDF
肿瘤细胞膜蛋白体细胞突变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姗姗 周展 陈枢青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4,10,共5页
目的筛选肿瘤细胞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特异性膜表面蛋白突变),以期寻找癌症精准医疗的作用靶点。方法收集7042个肿瘤样本的体细胞突变信息,通过对体细胞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定位分析,筛选出全部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并统计分析这些突变... 目的筛选肿瘤细胞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特异性膜表面蛋白突变),以期寻找癌症精准医疗的作用靶点。方法收集7042个肿瘤样本的体细胞突变信息,通过对体细胞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定位分析,筛选出全部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并统计分析这些突变的整体分布情况,鉴定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突变位点以及肿瘤类型。结果对7042个肿瘤样本的4938362个体细胞突变,共筛选出97193个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突变涉及4347个基因,包括65532个基因位点。进一步分析鉴定出发生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频率较高的5个基因(MUC16、LRP1B、CSMD3、RYR2、USH2A),1个突变位点(17∶37868208)以及6个肿瘤类型(结直肠癌、黑素瘤、子宫癌、脑胶质瘤、肺癌和胃癌)。结论建立了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信息库,并得到了该类突变的整体分布情况,为寻找癌症精准医疗的作用靶点提供了信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精准医疗 作用靶点 体细突变 特异性膜蛋白胞外突变
下载PDF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炭疽芽胞杆菌致死因子基因点突变的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魏建春 张建中 +2 位作者 张恩民 马凤琴 张建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4-397,共4页
目的建立并评价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在筛选炭疽芽胞杆菌致死基因点突变中的作用。方法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结果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扩增的筛选方法假阳性率较高,其特异性与引物3′端的碱基类型关系不大,与退火温度、模板... 目的建立并评价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在筛选炭疽芽胞杆菌致死基因点突变中的作用。方法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结果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扩增的筛选方法假阳性率较高,其特异性与引物3′端的碱基类型关系不大,与退火温度、模板浓度等均有关系。高保真Taq DNA聚合酶不能改善这种假阳性。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筛选方法影响因素较多,假阳性率高,不适于直接作为点突变的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位基因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突变 炭疽芽杆菌
下载PDF
根虫瘟霉原始菌株及转寄主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胞外蛋白酶的诱导表达特性
4
作者 邓米霞 徐均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4-929,共6页
通过比较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3个菌株(原始菌株R0、转寄主菌株R1和R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诱导胞外蛋白酶的差异,发现在含昆虫表皮和明胶的培养基中,均能诱导表达高水平的胞外蛋白酶,而在营养缺乏的MS培养基和营养丰富的萨氏培养... 通过比较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3个菌株(原始菌株R0、转寄主菌株R1和R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诱导胞外蛋白酶的差异,发现在含昆虫表皮和明胶的培养基中,均能诱导表达高水平的胞外蛋白酶,而在营养缺乏的MS培养基和营养丰富的萨氏培养基中则胞外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均很低。37kD的丝氨酸蛋白酶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被诱导表达,是各菌株中的保守序列所编码的胞外蛋白酶。46kD的金属蛋白酶仅能在含明胶的培养基中被诱导表达,而葡萄糖可抑制其表达。在萨氏培养基中,67kD的蛋白酶条带在转寄主过程中消失了,而46kD的金属蛋白酶条带和117kD的条带随着转寄主传代数增加而明显,表明菌株在转染过程中选择表达了对新寄主具有较高基质特异性的胞外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虫瘟霉 转寄主传代 蛋白 基质异性 诱导表达
下载PDF
共聚焦反射显微镜体外诊断基底细胞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观察:一项多中心研究
5
作者 Nori S. Rius- Daz F. +1 位作者 Cuevas J. 党倩丽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8期5-6,共2页
The current standard diagnostic procedure for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is histologic examination after invasive biopsy. Reflectance- mode confocal microscopy (RCM) offers noninvasive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of huma... The current standard diagnostic procedure for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is histologic examination after invasive biopsy. Reflectance- mode confocal microscopy (RCM) offers noninvasive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of human skin in vivo.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RCM for diagnosis of BCC.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RCM images from 4 institutions of 152 skin lesions representing a variety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diagnoses. These 152 lesions were examined clinically, with biopsies recorded for all the 83 BCCs detected. Based on a previous study, a set of 5 histologically correlated confocal imaging criteria for diagnosing BCC was established, eg, the presence of elongated monomorphic nuclei. Blinde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images from the 152 lesions was carried out by a single novice reviewer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se 5 RCM criteria for diagnosing BCC. The accuracy of combining the probability of BCC based on examination of clinical photographs with the predicted probability of BCC based on confocal criteria was also evaluated.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criteria is 100% sensitive for the diagnosis of BCC, and with 4 or more RCM criteria present the specificity was 95.7% and sensitivity was 82.9% . These results were found to have little variability across study sites and across BCC subtypes. The combination of RCM with photography- based predictions of clinical probability of BCC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ccuracy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BCC. RCM offers a sensitive and specific tool for the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BCC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 反射显微镜 诊断 异性 非侵袭性 组织学检查 恶性诊断 活检组织 共焦 人员分析
下载PDF
位点特异性突变的差异对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1型的心律失常风险和交感刺激敏感性的影响:日本多中心研究
6
作者 Shimizu W. Horie M. +1 位作者 Ohno S. 刘豫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44-44,共1页
Objectives We sought to compare the arrhythmic risk and sensitivity to sympath etic stimulation of mutations located in transmembrane regions and C-terminal r egions of the KCNQ1 channel in the LQT1 form of congenital... Objectives We sought to compare the arrhythmic risk and sensitivity to sympath etic stimulation of mutations located in transmembrane regions and C-terminal r egions of the KCNQ1 channel in the LQT1 form of 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LQTS ). Background The LQT1 syndrome is frequently manifested with variable expressiv ity and incomplete penetrance and is much more sensitive to sympathetic stimulat ion than the other forms. Methods Sixty-six LQT1 patients (27 families)-with a total of 19 transmembrane mutations and 29 patients(10 families) with 8 C-term inal mutations were enrolled from five Japanese institutes. Results Patients wit h transmembrane mutations were more frequently affected based on electrocardiogr aphic (ECG) diagnostic criteria (82%vs. 24%, p< 0.0001) and had more frequent LQTS-related cardiac events (all cardiac events: 55%vs. 21%, p=0.002; syncope : 55%vs. 21%, p=0.002; aborted cardiac arrest or unexpected sudden cardiac dea th: 15%vs. 0%, p=0.03) than those with C-terminal mutations. Patients with tr ansmembrane mutations had a greater risk of first cardiac events occurring at an earlier age, with a hazard ratio of 3.4(p=0.006) and with an 8%increase in ris k per 10-ms increase in corrected Q-Tend. The baseline ECG parameters, includi ng Q-Tend, Q-Tpeak, and Tpeak-end interval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a tients with transmembrane mutations than in those with C-terminal mutations (p< 0.005) . Moreover, the corrected Q-Tend and Tpeak-end were more prominently i ncreased with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transmembrane mutations (p< 0.005). Conc lusions In this multicenter Japanese population, LQT1 patients with transmembran e mutations are at higher risk of congenital LQTS-related cardiac events and ha ve greater sensitivity to sympathetic stimulation, a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 h C-terminal mu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QT1 位点异性 心脏事件 猝死发生率 心脏停搏 危险比 心电图异常 显率 神经刺激 位点突变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初步实验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韦育林 伍卫 +2 位作者 王景峰 傅玉如 魏菁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8-600,共3页
目的体外培养并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在第3代细胞以5-氮杂胞苷进行诱导,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鉴定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特异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后... 目的体外培养并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在第3代细胞以5-氮杂胞苷进行诱导,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鉴定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特异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体积较诱导前增大,而且更加细长,呈长梭形。14d细胞之间出现连接,排列方向渐趋一致。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Desmin,α-SarcomericActin和心肌特异性cTnI呈阳性反应。结论MSCs可能具有表达心肌细胞的特异性启动或分化调控基因,5-氮杂胞苷能在体外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 心肌细 诱导分化 实验观察 免疫细化学染色 5-氮杂 密度梯度离心法 初步 MSCs DESMIN Actin 诱导大鼠 培养 蛋白 体积 阳性反应 cTnI 调控基因 分化 异性 培养法 第3代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建华 薛文萍 +3 位作者 喻诗哲 邓真 张素琴 夏总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21-2224,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新鲜癌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新鲜癌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C-STAM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芯片中DC-STAMP蛋白、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蛋白和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DC-STAMP表达量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DC-STAMP mRNA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分析DC-STAMP与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结果 DC-STAMP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升高(3.354±2.938)倍,t=5.886,P<0.05],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多灶性明显相关(χ^(2)=4.396,P<0.05)。DC-STAMP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BRAF V600E突变明显相关(χ^(2)=3.962,P<0.05)。结论 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明显过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多灶性明显相关。DC-STAMP与BRAF V600E突变明显相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异性膜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V600E突变
原文传递
短发卡样RNA抑制c-myc癌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过度表达
9
作者 翟荣林 王国斌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构建人cmyc癌基因特异性短发卡样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抑制靶基因cmyc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过度表达。方法设计有小发夹结构的三条寡核苷酸序列,克隆至空载体pEGFPC1/U6中构建重组体并体外转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48h后分别用RTPCR和We... 目的构建人cmyc癌基因特异性短发卡样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抑制靶基因cmyc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过度表达。方法设计有小发夹结构的三条寡核苷酸序列,克隆至空载体pEGFPC1/U6中构建重组体并体外转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48h后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胞内cmyc癌基因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①成功构建shRNA真核表达载体;②shRNA表达载体转染MCF7细胞48h后,pEGFPC1/U62能明显下调胞内cmyc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P<0.01)。结论构建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能显著抑制cmyc癌基因在MCF7细胞中的过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YC癌基因 过度表达 抑制 乳腺癌细株MCF-7 PEGFP-C1 MCF-7细 真核表达载体 mRNA水平 Western RNA真核表达 shRNA RT-PCR 蛋白水平 基因异性 核苷酸序列 方法设计 转染 blot 靶基因 重组体 过表达
下载PDF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γ-聚谷氨酸分子微观构型变化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玲玲 刘亚敏 +1 位作者 谢小保 施庆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941-3949,共9页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对金属离子的络合影响其形态、流动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修复的效率,在生物处理和生物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研究了一种常见土壤微生物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生产的胞外聚合物γ-聚谷氨酸(γ-PGA)与钙...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对金属离子的络合影响其形态、流动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修复的效率,在生物处理和生物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研究了一种常见土壤微生物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生产的胞外聚合物γ-聚谷氨酸(γ-PGA)与钙、镁、铅离子结合前后的分子构型变化.结果表明,pH对γ-PGA的二级结构具有显著影响,而离子强度(0~50 mmol·L^-1)对γ-PGA的二级结构影响不大.Ca^2+和Mg^2+的加入对γ-PGA二级结构并无影响,而Pb^2+的加入则对γ-PGA二级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酸性条件下,γ-PGA结构通过两种分子内氢键稳定,形成稳定的α-螺旋结构,随着pH上升,侧链和骨架之间的氢键被破坏,加上不断增加的静电排斥力,使其α-螺旋结构向更加无规的β-折叠和无规线团结构转变.Pb^2+的加入不仅会破坏侧链和骨架之间的氢键,还可能破坏骨架中CO和NH之间的氢键.而Na^+、Ca^2+和Mg^2+虽然能够与γ-PGA络合,却无法改变γ-PGA的二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聚合物 Γ-聚谷氨酸 分子微观构型 离子异性
原文传递
一株产褐藻酸多糖的海洋假单胞细菌 Pseudomonass P.QDA的筛选和鉴定
11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7-97,共1页
根据已获褐藻酸多糖生物合成基因簇中褐藻胶裂解酸基因(algL)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到1株能够分泌胞外多糖的细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结果为假单胞属细菌,命名为Pseudomonassp.... 根据已获褐藻酸多糖生物合成基因簇中褐藻胶裂解酸基因(algL)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到1株能够分泌胞外多糖的细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和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结果为假单胞属细菌,命名为Pseudomonassp.QDA;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P.purida亲缘关系最近。菌株产生的胞外多糖可被褐藻胶裂解酶(AlgL)降解,并在紫外234nm处检测到特征性吸收,初步证明含有褐藻酸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酸 假单 细菌 PSEUDOMONAS 筛选 多糖 异性引物 海洋微生物 PCR技术 DNA序列 形态学观察 序列设计 生物合成 分析鉴定 亲缘关系 系统发育 褐藻胶 基因簇 菌株 sp. 裂解酶 征性
下载PDF
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Gas6、IL-1β、NETs水平与介入治疗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邮电 李宁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4期515-519,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清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水平与介入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20例老年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清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水平与介入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20例老年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7 d后临床疗效分为无效组(22例)和有效组(9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7 d后血清Gas6、IL-1β、NETs水平,分析治疗3、7 d后血清Gas6、IL-1β、NETs水平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无效组与有效组Gas6、IL-1β、NETs水平存在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15.214,P<0.001);两组Gas6、IL-1β、NETs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变长而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75、12.271、13.277,P<0.001);无效组Gas6、IL-1β、NETs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537、22.851、23.213,P<0.001)。治疗3、7 d后血清Gas6、IL-1β、NETs联合检测预测DVT患者介入治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Gas6、IL-1β、NETs水平对预后有明显影响,3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DVT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辅助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中性粒细陷阱 白细介素-1Β 生长停滞异性基因产物6
下载PDF
Ⅲ-Ⅳa期鼻咽癌LMP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与临床分析
13
作者 崔浩波 陈婷 +1 位作者 范佩文 王若峥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9-105,共7页
目的探讨Ⅲ-Ⅳa期鼻咽癌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LMP2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及临床意义,为鼻咽癌免疫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初治的59例鼻咽癌患者,应用LMP抗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 目的探讨Ⅲ-Ⅳa期鼻咽癌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LMP2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及临床意义,为鼻咽癌免疫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初治的59例鼻咽癌患者,应用LMP抗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研究CD4^(+)T细胞、CD8^(+)T细胞白细胞介素(IL)-2、IL-13、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对LMP1、LMP2反应阳性率存在差异。T_(3)-T_(4)期鼻咽癌患者LMP1特异性CD4^(+)T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T_(1)-T_(2)期患者(51.0%∶10.0%,P=0.042),LMP1和LMP2、CD4^(+)T细胞和CD8^(+)T细胞间部分细胞因子表达也存在差异。生存分析显示,2、3年OS率为91.5%、88.2%,2、3年PFS率为83.3%、75.3%;单因素分析提示吸烟史、男性、LMP1刺激CD4^(+)T细胞IL-13阳性表达是疾病的进展的危险因素(P=0.026、0.045、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LMP1刺激CD4^(+)T细胞IL-13阳性表达与吸烟史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7、0.019)。结论LMP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产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不同T细胞亚群表达存在差异。LMP1、LMP2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与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淋巴结体积有关。LMP1刺激CD4^(+)T细胞IL-13阳性表达和吸烟史影响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B病毒 潜伏膜蛋白 异性T细免疫反应 内细因子染色
原文传递
谷氨酸转运抑制剂对器官型培养脊髓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向建 王晓娟 +4 位作者 王丽琴 宋学琴 刘卫刚 马征 李春岩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6,共6页
观察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苏-羟天冬氨酸(Threo-hydroxyaspartate,THA)对器官型培养的脊髓片的影响,探讨谷氨酸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取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THA(50μmol/L、100... 观察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苏-羟天冬氨酸(Threo-hydroxyaspartate,THA)对器官型培养的脊髓片的影响,探讨谷氨酸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取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THA(50μmol/L、100μmol/L、500μmol/L),用神经元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剂SMI-32,非磷酸化神经丝标记物,对脊髓腹角α运动神经元进行鉴定,用单克隆抗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抗体对背角中间神经元进行记数,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氨酶(LDH)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α运动神经元数目恒定,THA可以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培养液中LDH含量增高和α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而脊髓背角的中间神经元损伤相对较轻,其中THA100μmol/L组在体外培养4周后出现类似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病理改变:α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脊髓背角的中间神经元数目无显著变化。细胞外谷氨酸增高主要对运动神经元造成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较感觉神经元对谷氨酸的兴奋毒作用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剂 器官 脊髓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损伤 谷氨酸转运体 脊髓背角 乳酸脱氢酶 感觉神经元 MOL 培养液 天冬氨酸 组织切片 免疫组化 病理改变 培养 元数 染色剂 异性 标记物 神经丝 磷酸化 中间 膜蛋白 单克隆 对照
下载PDF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低特异性L-苏氨酸醛缩酶的表达、酶学性质及温度稳定性提高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利宏 张荣珍 +4 位作者 周丽仙 柳志永 旋凯昂 饶俊超 徐岩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13-2023,共11页
【目的】从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基因组中,钓取低特异性L-苏氨酸醛缩酶基因(lta E),构建重组大肠杆菌。研究目标酶的酶学性质,和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对酶活和温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P. putida KT2440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 【目的】从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基因组中,钓取低特异性L-苏氨酸醛缩酶基因(lta E),构建重组大肠杆菌。研究目标酶的酶学性质,和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对酶活和温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P. putida KT2440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lta E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KT2440并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获得重组菌E. coli BL21 (DE3)/p ET-KT2440,利用Ni2+柱亲和层析纯化低特异性L-苏氨酸醛缩酶(LTA),对关键氨基酸位点Thr206和Lys207实施定点突变。【结果】SDS-PAGE结果表明LTA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分子量为40k Da左右,与理论值大小相符。Ni2+柱亲和层析纯化LTA,获得单一条带。利用双酶耦联法测得LTA酶活为5577.3U/mg,最适反应温度为50°C,最适p H为8.0。在温度低于45°C,p H 5.0-9.0时,重组酶较稳定。LTA酶的Km和kcat值为23.95 mmol/L和19216.6 s–1。Mg2+、Ca2+金属离子对LTA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Ni2+、Cu2+、Zn2+、Fe2+等对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在叔丁基甲基醚溶剂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叔丁基甲基醚中保存1h后仍保留90%以上的酶活。Thr206Ser突变明显提高了酶对温度的稳定性。Lys207对酶催化功能是必需的,该位点突变对酶活都是致死的。【结论】克隆并表达P. putida KT2440的LTA酶,研究了酶学性质,通过定点改造提高了酶的温度稳定性,筛选获得一种酶耐受性好的有机溶剂,为LTA酶在有机溶剂中高效稳定催化β-羟基-α-氨基酸奠定了较坚实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 异性L-苏氨酸醛缩酶 酶学性质 致死突变 温度稳定性
原文传递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6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2年第2期12-14,共3页
0203859 大鼠删除ATP的胆管细胞可导致膜蛋白的明显内部化/Doctor R B∥Hepatology.-2000,31(5).-1045~1054医科图0203860 生理性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水平对肝细胞影响的体外试验/Vlahos A L∥J Trauma.-2000,48(6).
关键词 医科 大鼠肝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前列腺 蛋白 上皮生长因子 膜蛋白 试验 内部化 异性表达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19
17
作者 谢轶 杨维青 +5 位作者 贾文祥 程曦 曾蔚 杜艳 李学如 张再容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遗传性耐药(gyrA基因突变和MexAB OprM主动外排)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对药物抗性的作用。方法 通过PCR技术鉴定gyrA基因突变株和MexAB OprM主动外排株,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到铜绿假单...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遗传性耐药(gyrA基因突变和MexAB OprM主动外排)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对药物抗性的作用。方法 通过PCR技术鉴定gyrA基因突变株和MexAB OprM主动外排株,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到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株中,测定gyrA基因突变株、MexAB OprM主动外排株以及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铜绿假单胞菌在特氟隆上产生生物被膜耐药的规律。结果 筛选出gyrA基因突变株和MexAB OprM主动外排株。通过三亲杂交成功构建了带有pGFPuv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将突变株和敏感株培养在最低杀菌浓度(MBC)的环丙沙星溶液中形成生物被膜使菌株的存活率均在50%以上。结论 比较遗传性耐药和生物被膜耐药的作用表明gyrA基因突变和主动外排在生物被膜耐药形成前期发挥主要作用,当生物被膜完全形成之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有可能是由生物被膜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生物被膜 形成过程 耐药性 GYRA基因突变 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突变 主动 遗传性耐药 最低杀菌浓度 三亲杂交 膜耐药 药物抗性 技术鉴定 环丙沙星 敏感株 PCR 氟隆 存活率
原文传递
S型细菌的DNA经过高温为什么不会失去活性?
18
《生物学通报》 2005年第2期17-17,共1页
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min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此时,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 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min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此时,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肺炎双球菌 感受态 双链DNA 受体菌 细菌 异性 蛋白 DNA片段 源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