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介苗接种效果与树突状细胞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重复序列区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晓光 劳卫民 +5 位作者 周平 郭芳 郭炽星 何超文 李丽妍 肖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705-1707,共3页
目的分析汉族婴儿接种卡介苗(BCG)后的免疫效果,探讨树突状细胞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DC-SIGN)编码第4外显子多拷贝重复序列区(简称DC-SIGN重复序列区基因)多态性与BCG接种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符合以下入选条件的汉族婴儿作为研... 目的分析汉族婴儿接种卡介苗(BCG)后的免疫效果,探讨树突状细胞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DC-SIGN)编码第4外显子多拷贝重复序列区(简称DC-SIGN重复序列区基因)多态性与BCG接种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符合以下入选条件的汉族婴儿作为研究对象:1.出生24 h内在出生医院接种BCG;2.BCG接种后12周在指定医疗机构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3.排除早产儿接种、伴随感染和漏接种后补接种等情况;4.获得婴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采集150例BCG接种后PPD试验阳性婴儿(PPD阳性组)和50例BCG接种后PPD阴性婴儿(PPD阴性组)的外周静脉血,通过全血基因组DNA抽提、基因片断的PCR扩增和琼脂糖电泳分析DC-SIGN重复序列区基因多态性,探讨BCG接种效果与DC-SIGN编码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在200例BCG接种后PPD阳性和PPD阴性汉族婴儿中,存在6型和7型2种DC-SIGN序列区基因型,分别组成7/7野生型纯合子(197例,占98.5%)或6/7变异型(3例,占1.5%)。150例PPD阳性婴儿的DC-SIGN重复序列区基因均为7/7(100.0%),50例PPD阴性组的DC-SIGN重复序列区基因中,47例为7/7纯合子(94.0%),3例为6/7杂合子(6.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9.137 1,P<0.05)。结论汉族婴儿DC-SIGN重复序列区基因以7/7野生型纯合子为主,BCG接种失败(PPD阴性)汉族婴儿存在6/7变异型杂合子。DC-SIGN重复序列区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BCG接种失败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细胞免疫 树突状细胞表达的特异性表面分子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苯并噁唑衍生物PO-296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朱薪颖 杨苗 +4 位作者 徐灿 彭旭 段佳毅 刘丹 王衍堂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474-2480,共7页
目的:探讨苯并噁唑衍生物2-(氯苯并噁唑基-2基)-4,5,6,7-四氢-二氢-吲唑-3-醇(PO-296)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及其特异性表面分子、炎症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骨髓核细胞,以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 目的:探讨苯并噁唑衍生物2-(氯苯并噁唑基-2基)-4,5,6,7-四氢-二氢-吲唑-3-醇(PO-296)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及其特异性表面分子、炎症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骨髓核细胞,以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刺激获取未成熟DC(imDC);经低、中、高剂量(1、5、25μmol/L)PO-296预处理后,以脂多糖诱导获取DC。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特异性表面分子[即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CD80、CD86和趋化因子受体7(CCR7)阳性细胞比例]的表达以及imDC吞噬能力(即葡聚糖阳性细胞比例)和DC存活情况(即存活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DC培养液中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imDC组比较,空载组MHCⅡ、CD80、CD86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与空载组比较,PO-296各剂量组细胞培养液中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阳性组以及PO-296中、高剂量组细胞MHCⅡ、CD80、CD86阳性细胞比例以及各给药组细胞培养液中IL-12、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各给药组CCR7阳性细胞、葡聚糖阳性细胞和存活细胞比例与空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296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亦不影响imDC的吞噬功能;同时,该化合物可抑制DC特异性表面分子的表达,调控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296 树突状细胞 特异性表面分子 炎症细胞因子 吞噬功能 细胞毒性
下载PDF
DC-SIGN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莉 史伟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99-602,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s)表面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SIGN)主要分布在DCs表面,通过依赖Ca2+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区域(CRD)识别与结合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DCs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捕获,在HIV、HCV、登革... 树突状细胞(DCs)表面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SIGN)主要分布在DCs表面,通过依赖Ca2+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区域(CRD)识别与结合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DCs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捕获,在HIV、HCV、登革热病毒(DENV)以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等的感染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DC-SIGN与病毒感染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表面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 病毒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