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觉丘脑中MGB神经元的刺激–特异性适应
1
作者 黄梦之 贾凡 孙霞 《生理学研究》 2016年第2期11-18,共8页
在听觉大脑中,一些神经元表现出对一个重复刺激的特异性适应(stimulus-specific adaptation, SSA)。SSA从中脑到初级听皮层(primary auditory cortex, AI)都存在。研究发现SSA强烈表达在听觉丘脑的主要核团,即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 在听觉大脑中,一些神经元表现出对一个重复刺激的特异性适应(stimulus-specific adaptation, SSA)。SSA从中脑到初级听皮层(primary auditory cortex, AI)都存在。研究发现SSA强烈表达在听觉丘脑的主要核团,即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 MGB)的非丘系区域内。本文我们将重点介绍听觉丘脑MGB神经元的SSA研究和听觉中枢(即丘脑)在检测声音方面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丘脑 刺激–特异性适应 失匹配负电位
下载PDF
刺激声音的听觉响应模式对清醒小鼠下丘神经元刺激特异性适应的影响
2
作者 宋长宝 魏金星 +1 位作者 李绿 肖中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探究神经元对刺激声音听觉响应的发放模式本身是否影响刺激特异性适应(SSA)特性。方法以清醒小鼠的下丘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微电极贴附式记录下丘神经元在由两个不同频率(f1和f2)的纯音按不同重复概率随机组成的声音刺激序列... 目的探究神经元对刺激声音听觉响应的发放模式本身是否影响刺激特异性适应(SSA)特性。方法以清醒小鼠的下丘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微电极贴附式记录下丘神经元在由两个不同频率(f1和f2)的纯音按不同重复概率随机组成的声音刺激序列下的听觉响应。并计算两个纯音总体或局部在标准刺激条件下的响应s(f1)与s(f2)即f1、f2作为标准声音时引起的神经元响应和在偏差刺激条件下的响应d(f1)与d(f2)即f1、f2作为偏差声音时引起的神经元响应。随后计算3个重要指标:(1)两个纯音的听觉响应强度差异指数(FDI);(2)频率特异的SSA指数(SI);(3)SSA指数(CSI),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DI较大神经元的CSI显著高于FDI较小的神经元(P<0.05),并且响应类型为初级响应型的神经元在不同时间段的SSA表现不同,相对于起始部分,持续部分的SSA显著地增高(P<0.05)。结论刺激声音的听觉响应模式也是SSA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特异性适应 响应模式 清醒小鼠 下丘神经元
下载PDF
论运动适应特异性原则 被引量:25
3
作者 马继政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74-75,91,共3页
运动训练可诱导肌体生理性适应性变化。在运动训练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运动适应特异性原则。力量训练、耐力训练以及力量和耐力相结合训练可诱导肌体产生不同生理性的适应过程;不同运动计划方案可诱导肌体产生生理特异性适... 运动训练可诱导肌体生理性适应性变化。在运动训练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运动适应特异性原则。力量训练、耐力训练以及力量和耐力相结合训练可诱导肌体产生不同生理性的适应过程;不同运动计划方案可诱导肌体产生生理特异性适应;不同训练方式可引起不同疲劳,取决于训练本身特性。选择特定训练方式与特定运动项目所需要生理性的要求相适应,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耐力训练 特异性适应
下载PDF
组合训练骨骼肌分子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马继政 郑益丽 徐琳 《体育科技》 2020年第2期23-26,共4页
在运动中,骨骼肌表现出非凡的适应能力,包括收缩蛋白的结构功能、卫星细胞与线粒体的结构功能、代谢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转录应答。骨骼肌可精确应答不同运动,因此,特异性适应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特定训练(包括训练量... 在运动中,骨骼肌表现出非凡的适应能力,包括收缩蛋白的结构功能、卫星细胞与线粒体的结构功能、代谢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转录应答。骨骼肌可精确应答不同运动,因此,特异性适应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特定训练(包括训练量、强度、次数,肌肉工作模式)产生特定适应,进而获得最佳化的运动能力。组合训练(一次训练同时涉及耐力和力量练习)广泛用于发展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但AMPK代谢途径的激活,可能会抑制AKT-mTOR合成通路,最终弱化力量练习获得的适应,AMPK下游分子PGC-1α在其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当前,组合训练诱导生物分子适应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当有限,miRNA的发现为组合训练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充分认识其中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制定精准运动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训练 特异性适应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雷帕霉素复合物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下载PDF
组合训练“干扰效应”的分子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靖 张海鹏 马继政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第4期38-43,共6页
特异性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特定训练(训练量、强度、次数,工作模式),产生特定适应,进而获得最佳化的运动能力。本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法对PubMed,IngentaConnect, Science Direct和Web of Science进行了筛选,查找以下关... 特异性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特定训练(训练量、强度、次数,工作模式),产生特定适应,进而获得最佳化的运动能力。本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法对PubMed,IngentaConnect, Science Direct和Web of Science进行了筛选,查找以下关键字和搜索词的组合:组合训练、干扰效应、军事人员、特异性适应。对组合训练产生适应性的生物分子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研究发现,组合训练在分子机制上可能存在抑制,与力量和耐力训练的信号通路有关,受到急性运动、训练总负荷、训练历史的影响。尽管肌肉代谢的几个关键调节因子有可能解释耐力和力量运动之间适应性的不相容性,但现在看来多个组合而不是单一的分子或过程可能产生"干扰效应"。当前,虽然对组合训练的研究比单模式训练(耐力训练、力量或爆发力训练)的关注要少,但现有证据支持耐力训练对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和力量存在"干扰效应"。鉴于不同运动在未经训练的现役人员的骨骼肌中诱导相似的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如何通过之前的训练史来修改分子反应的特异性。另外,适应的时间过程和"表型特异性"对运动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组合训练是过于简单的,并不能代表士兵训练的真实情景。军事职业人员的需求和管理往往限制了周期性项目中不同运动模式的"最佳"时机。因此,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运动模式以避免适应性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训练 干扰效应 特异性适应
下载PDF
运动方式与运动性磷酸化蛋白 被引量:6
6
作者 马继政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33-136,共4页
耐力训练可诱导骨骼肌的线粒体的生物合成,而力量训练可显著诱导运动肌发生肥大。两者之间是否在运动中存在相同信号通路,或运动后存在不同信号通路,目前尚不能完全清楚。运动性蛋白的磷酸化修饰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寻找与运动方式相... 耐力训练可诱导骨骼肌的线粒体的生物合成,而力量训练可显著诱导运动肌发生肥大。两者之间是否在运动中存在相同信号通路,或运动后存在不同信号通路,目前尚不能完全清楚。运动性蛋白的磷酸化修饰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寻找与运动方式相关的磷酸化蛋白,探询其中的变化机制,可能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运动诱导骨骼肌反应可能存在复杂信号网络,存在信号间交互方式、以及前反馈和后反馈调节。运动性磷酸化蛋白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其中的变化机制,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训练方案的制定和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耐力训练 特异性适应 运动性磷酸化蛋白
下载PDF
Chromosome-scale genome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subspecies divergence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iant panda 被引量:1
7
作者 Xuanmin Guang Tianming Lan +28 位作者 Qiu-Hong Wan Yan Huang Hong Li Mingchun Zhang Rengui Li Zhizhong Zhang Yinghu Lei Ling Zhang Heming Zhang Desheng Li Xiaoping Li Haimeng Li Yan Xu Maiju Qiao Daifu Wu Keyi Tang Pengpeng Zhao Jian-Qing Lin Sunil KumarSahu Qiqi Liang Wenkai Jiang Danhui Zhang Xun Xu Xin Liu Michael Lisby Huanming Yang Karsten Kristiansen Huan Liu Sheng-Guo F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9期2002-2013,M0004,共13页
Extant giant pandas are divided into Sichuan and Qinling subspecies.The giant panda has many speciesspecific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comparatively small organs for body size,small genitalia of male individuals,and l... Extant giant pandas are divided into Sichuan and Qinling subspecies.The giant panda has many speciesspecific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comparatively small organs for body size,small genitalia of male individuals,and low reproduction.Here,we report the most contiguous,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genomes of two extant giant panda subspecies to date,with the first genome assembly of the Qinling subspecies.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ly assembled giant panda genomes based on short reads,our two assembled genomes increased contiguity over 200-fold at the contig level.Additional sequencing of 25 individuals dated the divergence of the Sichuan and Qinling subspecies into two distinct clusters from 10,000 to 12,000 years ago.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 identified the loss of regulatory elements in the dachshund family transcription factor 2(DACH2)gene and specific changes in the synaptotagmin 6(SYT6)gene,which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duced fertility of the giant panda.Positive selec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subspecies indicated that the reproduction-associated IQ motif containing D(IQCD)gene may at least partly explain the different reproduction rates of the two subspecies.Furthermore,several genes in the Hippo pathway exhibited signs of rapid evolution with giant panda-specific variants and divergent regulatory elements,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reduced inner organ sizes of the giant pan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pand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Divergence time Reduced fertility Inner organ siz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