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双特异探针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微型原甲藻 被引量:5
1
作者 蔡青松 李荣秀 +2 位作者 甄毓 米铁柱 于志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7-133,共7页
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大亚基和小亚基RNA分别设计了大亚基探针(LSU probe)和小亚基探针(SSU probe),发展了对微型原甲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双特异探针技术.分析数据表明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大亚基RNA的LSU probe能够特异地将微型原... 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大亚基和小亚基RNA分别设计了大亚基探针(LSU probe)和小亚基探针(SSU probe),发展了对微型原甲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双特异探针技术.分析数据表明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大亚基RNA的LSU probe能够特异地将微型原甲藻和其他7种微藻分开,而且检测信号的强弱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细胞数呈线性关系;由于针对微型原甲藻核糖体小亚基的SSU probe探针由于与具齿原甲藻存在核酸序列一致性,该探针与具齿原甲藻有严重的交叉反应,但未发现与海洋原甲藻和其他藻的交叉反应.另外,研究还优化了破碎微型原甲藻细胞所需的超声时间以及获得探针的特异性所需的S1酶反应温度.本研究为实现对微型原甲藻海水样品的快速准确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RNA 特异探针技术 微型原甲藻
下载PDF
用地高辛标记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人的性别
2
作者 肖翠英 张思仲 谢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9-22,共4页
采用了一种新的DNA探针非同位素标记方法,即地高辛配基标记人Y染色体特异DNA探针,成功地用于人基因组中男性特异DNA的检测。同时,将此种方法与生物素标记探针方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地高辛配基标记探针方法优于生物素标记。
关键词 地高辛配基 Y特异探针 分子杂交
下载PDF
特异引物PCR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法在HBV基因分型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张勇扬 王爱平 +2 位作者 八桥弘 唐勤 石桥大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49-50,共2页
分别采用特异引物PCR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试剂盒)对99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慢乙肝)患者血清HB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特异引物PCR法鉴定为B型34株,C型59株,D型1株,AB混合型1株,BC混合型3株,未被分型1株;特异探针杂交法鉴定为B型33株,C型61... 分别采用特异引物PCR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试剂盒)对99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慢乙肝)患者血清HB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特异引物PCR法鉴定为B型34株,C型59株,D型1株,AB混合型1株,BC混合型3株,未被分型1株;特异探针杂交法鉴定为B型33株,C型61株,D型1株,BC混合型3株,未被分型1株。两种分型方法一致率为95.96%(95/99)。认为两种分型方法各有优缺点,特异引物PCR法较为适用且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特异引物PCR 基因型特异探针分析
下载PDF
双特异探针技术早期检测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突变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曹雨娟 邵珺 +4 位作者 虞瑛青 姚勇 朱靖 田玉景 曹葭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 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 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 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DNA探针,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三明治结构(捕获探针-DNA探针-显色探针)检测入选者的血样。1家系6例患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αB-晶状体蛋白。结果:最佳条件下,双特异探针技术可检测到最低浓度的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的突变基因,各突变位点检测率为99.5%~99.7%;ELISA法检测样本αB-晶状体蛋白上调,阳性率为85.9%。双特异探针技术敏感性更高,检测位点更多,ELISA法仅局限于蛋白检测水平,精确性不高。结论:双特异探针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经济实惠,在临床上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探针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基因
下载PDF
植物内生细菌XG32菌株16S rRNA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条件优化和特异性验证
5
作者 刘佳 王梅霞 +1 位作者 闫淑珍 陈双林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5,共7页
为了能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来研究植物内生细菌XG32菌株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和分布,利用XG32菌株的16S rRNA中段特异性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用BLAST、DNAclub和Oligo软件设计了一个在理论上具有特异性的探针,在优化该探针的杂交条件基础上... 为了能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来研究植物内生细菌XG32菌株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和分布,利用XG32菌株的16S rRNA中段特异性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用BLAST、DNAclub和Oligo软件设计了一个在理论上具有特异性的探针,在优化该探针的杂交条件基础上,通过与12个亲缘关系相邻和相近的菌株反复杂交来验证探针的特异性.结果显示,XG32探针适宜的杂交条件为:杂交缓冲液中甲酰胺浓度为35%,NaCl浓度为1.2 mol/L,杂交温度为42℃,清洗缓冲液中NaCl浓度为0.02 mol/L;探针与XG32菌株杂交信号明显,与其他菌株均不能杂交.综上所述,设计的探针是XG32菌株的特异性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杂交条件优化 特异探针验证
下载PDF
小单孢菌属特异寡核苷酸探针的设计及杂交条件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玉梅 李莉 +1 位作者 彭双 闫淑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149,共6页
小单孢菌在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寻找新的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为了探索小单孢菌的生态分布和在未培养情况下的生态位,在分离和鉴定一定数量的小单孢菌的情况下利用小单孢菌属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采用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分析,... 小单孢菌在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寻找新的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为了探索小单孢菌的生态分布和在未培养情况下的生态位,在分离和鉴定一定数量的小单孢菌的情况下利用小单孢菌属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采用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分析,设计了小单孢菌属的16S rRNA特异寡核苷酸探针Mn1和Mn3两个序列,将这两个序列与GenBank中小单孢和非小单孢菌属的16S rRNA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分析,先在理论上确认Mn1和Mn3对小单孢菌属是特异的。收集小单孢和非小单孢菌株19株,通过原位杂交试验的方法对设计的探针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证明,Mn1能和试验用到的所有小单孢菌属的标准菌株杂交和非小单孢菌均不能杂交;Mn3能和所有小单孢菌属的标准菌株杂交,但也能与链霉菌CGMCC4.891(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杂交。初步证明Mn1可作为小单孢菌属的特异性探针。并通过杂交条件试验优化了Mn1荧光原位杂交的条件:甲酰胺浓度为30%,溶菌酶处理时间为37℃40min,HCl处理时间为60min,杂交时间为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单孢菌 荧光原位杂交 特异探针设计 杂交条件
下载PDF
半夏、水半夏RAPD分析及构建特异DNA探针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果 白权 +5 位作者 王朝莉 任碧轩 唐恩洁 冯莉 敬保迁 胡为民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74-1375,共2页
目的:建立鉴定半夏、水半夏的分子标记方法。方法:利用22条随机引物,对四川两种半夏、广西两种水半夏基因DNA进行RAPD扩增,并对其差异条带进行测序、标记构建探针和Southern杂交。结果:半夏、水半夏基因DNA之间扩增的差异条带较多。通... 目的:建立鉴定半夏、水半夏的分子标记方法。方法:利用22条随机引物,对四川两种半夏、广西两种水半夏基因DNA进行RAPD扩增,并对其差异条带进行测序、标记构建探针和Southern杂交。结果:半夏、水半夏基因DNA之间扩增的差异条带较多。通过测序、标记构建探针和杂交确认一半夏特异的标记分子。结论:通过RAPD和构建特异DNA探针能准确鉴别半夏和水半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水半夏 RAPD技术 特异DNA探针 SOUTHERN杂交
下载PDF
用AFLP片段构建甘蔗祖亲种特异DNA探针 被引量:6
8
作者 庄南生 郑成木 +2 位作者 王英 黄东益 高和琼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8-23,共6页
应用AFLP标记技术获得了甘蔗祖亲种的AFLP特异片段487条,对部分AFLP特异片段进行斑点杂交与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有5个可作为甘蔗属特异探针(a44,a59,b60,e42,d19),2个可作为斑茅特异探针(f08,f16)。利用这些特异探针对参试的30份甘蔗... 应用AFLP标记技术获得了甘蔗祖亲种的AFLP特异片段487条,对部分AFLP特异片段进行斑点杂交与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有5个可作为甘蔗属特异探针(a44,a59,b60,e42,d19),2个可作为斑茅特异探针(f08,f16)。利用这些特异探针对参试的30份甘蔗种质进行了血缘测验,能较好地检测出这些种质的基因组构成。其中:崖城73/512、崖城57/25和崖城62/703份种质的血缘与系谱记录不符,均只含甘蔗属血缘而不含斑茅血缘;崖城96/46既含甘蔗属血缘,又含斑茅血缘,因而是甘蔗属与斑茅种杂交的真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片段 构建技术 甘蔗 亲种 特异DNA探针
下载PDF
运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胶州湾三种硅藻的检测 被引量:3
9
作者 甄毓 于志刚 +2 位作者 蔡青松 米铁柱 李荣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32,共9页
利用本实验室首创的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胶州湾常见的3种硅藻-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Grunowex Cleve)Hal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进行定... 利用本实验室首创的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胶州湾常见的3种硅藻-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Grunowex Cleve)Hal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对实验室样品还是自然样品进行检测,本技术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对3种目标藻的最低检测细胞数分别为4.2×104、9.4×103和6.0×104个细胞。统计分析表明,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3种目标藻的分析结果与经典的显微镜镜检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本技术利用了多孔酶标板进行检测,整个实验过程约7h,可在较短时间内分析大量样品中的多种微藻,为同时监测多种赤潮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旋链角毛藻 尖刺拟菱形藻 中肋骨条藻 特异分子探针技术
下载PDF
小麦、黑麦FISH技术特异序列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慧 郭长虹 郭东林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81,共7页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染色体定位、基因克隆、遗传标记以及染色体畸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用于FISH技术的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的开发和利用有了巨大进展。就...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染色体定位、基因克隆、遗传标记以及染色体畸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用于FISH技术的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的开发和利用有了巨大进展。就近年来小麦、黑麦等FISH技术中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 特异序列探针 小麦 黑麦
下载PDF
应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定性定量检测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
11
作者 李秀芹 于志刚 +3 位作者 甄毓 蔡青松 米铁柱 李荣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8,共7页
设计了一套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特异性探针,运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本实验中设计的一套探针与其它十几种藻无交叉反应,具有种特异性;细胞裂解液直接杂交检... 设计了一套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特异性探针,运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本实验中设计的一套探针与其它十几种藻无交叉反应,具有种特异性;细胞裂解液直接杂交检测优于提纯RNA样品检测;对自然样品做了初步检测,发现天然海水中的其它浮游生物对该检测方法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海链藻 特异分子探针技术 赤潮藻检测
下载PDF
用生物素标记Y特异DNA探针对一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的研究
12
作者 肖福英 刘希贤 杨真荣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用生物素标记Y特异3.4kbDNA为探针,应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对一例表型异常、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为小Y染色体的患者进行了研充:该患者不能与3.4kbDNA杂交,与~3H标记探针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一致。进一步以生物素标记此探针对患者的基因... 用生物素标记Y特异3.4kbDNA为探针,应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对一例表型异常、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为小Y染色体的患者进行了研充:该患者不能与3.4kbDNA杂交,与~3H标记探针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一致。进一步以生物素标记此探针对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患者缺少一部分可检测的男性特异性片段,结合其临床特征,提示该患者为Yq的中间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素 Y特异DNA探针 Y染色体 染色体原位杂交 Southern印迹杂交
下载PDF
间日疟特异DNA探针CS_(9211)的研制与应用
13
作者 韩广东 刘克义 +8 位作者 杨宝金 张贴鲁 赵长磊 宋宏宇 温培娥 张洪花 李继民 付斌 程义亮 《医学研究通讯》 2001年第5期28-28,共1页
本课题为探索间日疟灵敏特异的诊断和检测方法,解决灭疟后期疟疾监测的难题而设计.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根据DNA分子碱基的互补原理和基因遗传的稳定性,从克隆的间日疟DNA重复序列中设计合成了CS9211寡核苷酸片段,由35 mer组成,经同位素... 本课题为探索间日疟灵敏特异的诊断和检测方法,解决灭疟后期疟疾监测的难题而设计.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根据DNA分子碱基的互补原理和基因遗传的稳定性,从克隆的间日疟DNA重复序列中设计合成了CS9211寡核苷酸片段,由35 mer组成,经同位素标记作为探针,以斑点杂交法对不同虫种的疟原虫进行杂交,检验其特异性;对已知不同原虫密度的原虫血进行杂交,了解其敏感性和对现场采集的现症病人血样进行检测及现场传染源检索,以对其现场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在现场监测中对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出国回归人员,疫点周围人群进行了检测,并使用镜检,IFA和PCR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以评价其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 特异DNA探针 CS9211 研制 应用 疟疾
下载PDF
利用特异分子探针DNA分析证实变形链球菌细菌素的多态性
14
作者 杨德琴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4年第1期5-5,共1页
变形链球菌产生的细菌素(变链素)在龋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按抑菌谱及交叉免疫反应不同,不同菌株变链素又可分为24个相似的亚群。通过蛋白纯化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可鉴定一些细菌素,而DNA杂交可获得不同亚群初级结构的相似性。
关键词 特异分子探针 变形链球菌 细菌素 基因多态性 基因转录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号染色体三体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冰 李建勇 +3 位作者 潘金兰 李丽 薛永权 吴亚芳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1-243,i00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的发生率。方法对87例ALL和8例正常对照骨髓细胞进行经典的细胞遗传学(CC)及红色荧光素Spectrum Red标记的8号染色体着丝粒α卫星特异DNA探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结...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的发生率。方法对87例ALL和8例正常对照骨髓细胞进行经典的细胞遗传学(CC)及红色荧光素Spectrum Red标记的8号染色体着丝粒α卫星特异DNA探针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结果87 例ALL中14例FISH检测为8三体,占16 09%,5例CC检测结果为8 三体(5 75%,5/87);FISH还发现8三体/四体嵌合体1例,而CC仅检测到8四体。结论FISH检测8 三体的敏感性高于常规核型分析,在小克隆检测方面有其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号染色体三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Spectrum 特异DNA探针 ISH检测 染色体着丝粒 8三体 细胞遗传学 骨髓细胞 正常对照 检测结果 核型分析 克隆检测 发生率 荧光素 Red 嵌合体 敏感性 优越性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染色体显带技术及其描绘研究(英文)
16
作者 周爱国 陈金涛 +3 位作者 谢少林 陈言峰 王超 邹记兴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属于鲈形目,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是中国东南沿海暖水性礁栖的名贵海产经济鱼类。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取点带石斑鱼全肾,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利用Alu I限制...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属于鲈形目,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是中国东南沿海暖水性礁栖的名贵海产经济鱼类。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取点带石斑鱼全肾,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利用Alu I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原位切口平移显带技术,在点带石斑鱼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带纹清晰、分散良好的多重带。结果显示,多数染色体显现出8—10条带纹,最少的一对染色体也有4条带纹,同源染色体带纹基本一致,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其分布具明显特征性且相对稳定,同时发现不同分裂相的同一号染色体上,特征带纹鲜明一致,带纹数目基本吻合,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然后用人X和Y染色体文库特异DNA为探针,对点带石斑鱼的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进行了描绘研究。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染色体组中测出了人X染色体特异DNA同源片段的3个保守同线群,分别在点带石斑鱼的第7、第13和第22号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杂交信号最近边距着丝粒的百分比距离分别大约为62.3%、43.4%及44.4%;人X染色质同源片段的大小约占点带石斑鱼基因组的4.63%。但用人Y染色体DNA描绘点带石斑鱼染色体时,没有检测出可见的同源片段。研究结果可以为从低等脊椎动物到人类性染色体的进化过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限制性内切酶带 染色体描绘 人类性染色体特异DNA探针
下载PDF
α和β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基因诊断
17
作者 罗桂香 沈湘 陈碧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5-146,共2页
目的 :探讨α和β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基因诊断。方法 :采用跨越缺失区断裂点的PCR方法检测α 地中海贫血 1基因。采用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 /反向点杂交 (ASO/RDB)技术检测 β 地中海贫血基因。 结果 :对地中海贫血筛查中发现... 目的 :探讨α和β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基因诊断。方法 :采用跨越缺失区断裂点的PCR方法检测α 地中海贫血 1基因。采用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 /反向点杂交 (ASO/RDB)技术检测 β 地中海贫血基因。 结果 :对地中海贫血筛查中发现的 3例疑为α和β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进行基因诊断 ,均属于东南亚缺失型α 地中海贫血 1和β 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 ,其中 1例为α 地中海贫血 1和β 2 8(A→G) ,1例为α 地中海贫血 1和βIVS Ⅱ 6 5 4 (C→T) ,1例为α 地中海贫血 1和HbE。结论 :α和 β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的检出对临床准确进行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基因诊断 杂合子 聚合酶链反应 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反向点杂交技术
下载PDF
狩猎、野生动物驯养
18
《中国农业文摘(畜牧)》 2000年第4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野生动物园 人染色体特异探针 蛋白质水平 大熊猫 人工授精技术 中国科学院 畜牧兽医 输卵管液 生产性能 梅花鹿
下载PDF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5S rDNA in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a chromosome-specific marker for chromosome identification 被引量:2
19
作者 郇聘 张晓军 +3 位作者 李富花 赵翠 张成松 相建海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33-238,共6页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However, cytogenetic and genomic data is limited in the organism partly because the chromosomes are difficult to i...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However, cytogenetic and genomic data is limited in the organism partly because the chromosomes are difficult to isolate and analyze. In this study,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chromosomes of F. chinensis. The 5S ribosomal RNA gene (rDNA) of F. chinensis was isolated, cloned and then used as a hybridization prob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5S rDNA was located on one pair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s in F chinensis. In addition, triploid shrimp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chromosome identification using FISH and to validate the method. It was confirmed that 5S rDNA can be used as a chromosome-specific probe for chromosome identification in E chinensi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FISH in E chinensis shows that chromosome-specific probes can be developed and this finding will facilitat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hromosomes ofpenaeid shrim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5S rDNA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Real-Time PCR Method (Taqman)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被引量:1
20
作者 YUAN Jian MI Tiezhu +1 位作者 ZHEN Yu YU Zhig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2年第3期366-374,共9页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is a dinoflagellate tha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is dinoflagellat...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is a dinoflagellate tha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is dinoflagellate to monitor HABs. In this study, 13 pairs of primers specific to P. donghaiense (within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s) were designed for 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 As the 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 could not identify P. donghaiense in a specific manner, a Taqman real-time PCR method was developed by designing a set of specific primers and a Taqman probe. A 10-fold serial dilution of recombinant plasmid containing ITS regions of P. donghaiense was prepared as standard samples and the standard curve was established. Additionally, we quantified the genomic DNA in P. donghaiense cells and utilized this DNA to prepare another 10-fold serial dilution of standard sample and accordingly set up the standard curve. The mathematic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ell numb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plasmid copy number was also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test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al-time PCR method, laboratory samples and P. donghaiense HAB field samples were employed for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s to laboratory samples, as few as 102 cells of P. donghaiense could be quantified precisely utilizing both centrifugation and filtration techniques. The quantification results from field samples by real-time PCR were highly similar to those by light microscopy. In conclusion, the real-time PCR could be applied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P. donghaiense in HA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combinant plasmid real-time 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