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等效特征扩散长度计算微波击穿电场 被引量:5
1
作者 翁明 王瑞 崔万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16,共6页
为解决气压较低时,由扩散控制的击穿模型计算出的微波击穿电场误差较大,甚至与实验趋势不符的问题,提出了用等效特征扩散长度计算击穿电场的方法。该方法将实际特征扩散长度与电子平均自由程结合起来,使电子碰撞概率较高,以满足击穿模... 为解决气压较低时,由扩散控制的击穿模型计算出的微波击穿电场误差较大,甚至与实验趋势不符的问题,提出了用等效特征扩散长度计算击穿电场的方法。该方法将实际特征扩散长度与电子平均自由程结合起来,使电子碰撞概率较高,以满足击穿模型在低气压下的使用要求。分析等效特征扩散长度与击穿阈值的关系,得出了等效特征扩散长度的表达式,并依此计算了平板系统中空气的微波击穿电场。用该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当频率为0.994GHz、电极间隙为1.98cm、气压为6.65Pa时,计算误差仅是采用实际特征扩散长度时误差的11%。计算与实验结果都表明:随着气压的下降,击穿电场将升高并趋于一个固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扩散长度 击穿 微波 电场
下载PDF
考虑扩散特征的初期雨水调蓄池溢流污染控制效果研究
2
作者 张辰 赵海洲 周文明 《清洗世界》 CAS 2024年第6期50-52,共3页
本文针对初期雨水调蓄池溢流过程中的污染控制问题,建立了考虑污染物扩散特征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分析不同污染物的扩散规律基础上,结合调蓄池工作机理,建立溢流污染控制模型框架。模型详细描述了参数设定、污染扩散过程模拟和各种... 本文针对初期雨水调蓄池溢流过程中的污染控制问题,建立了考虑污染物扩散特征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分析不同污染物的扩散规律基础上,结合调蓄池工作机理,建立溢流污染控制模型框架。模型详细描述了参数设定、污染扩散过程模拟和各种控制策略的方法。并利用案例分析和室内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所建动力学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溢流过程及污染控制效果。该模型为初期雨水调蓄池溢流污染控制技术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雨水 溢流污染 动力学模型 扩散特征 控制策略
下载PDF
气体压力与粒径对煤CO_(2)动态扩散-吸附特征影响研究
3
作者 张遵国 李丹丹 +1 位作者 陈毅 唐朝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3-503,共11页
为探究粒径及气体压力对煤中CO_(2)动态扩散规律的影响机制,利用自主研制的煤层高压吸附解吸实验系统,以容量法吸附实验为基础,结合经典单孔扩散模型对不同时间下的CO_(2)扩散系数进行计算,分析煤中气体吸附平衡前的动态扩散特征。结果... 为探究粒径及气体压力对煤中CO_(2)动态扩散规律的影响机制,利用自主研制的煤层高压吸附解吸实验系统,以容量法吸附实验为基础,结合经典单孔扩散模型对不同时间下的CO_(2)扩散系数进行计算,分析煤中气体吸附平衡前的动态扩散特征。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时间与煤样粒径呈正相关,随吸附平衡压力增加呈减小趋势,且煤样粒径越大,吸附平衡时间减小趋势越明显;有效扩散系数比扩散系数能更好地解释粒径大小与平衡时间的关系,煤样粒径越小,有效扩散系数越大,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越短;有效扩散系数与时间成幂函数关系;初始有效扩散系数(De0)和有效扩散衰减系数(β)都随粒径增大而减小,De0随平衡压力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粒径煤样β随平衡压力增大呈现不同规律。粒径越小的煤孔隙间的连通性越好,气体分子扩散路径越短、扩散阻力越小,更容易进行吸附。气体压力对CO_(2)吸附扩散有驱动作用,但随着煤样不断吸附,煤基质膨胀堵塞孔隙,扩散通道变窄,驱动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 CO_(2)吸附 平衡压力 平衡时间 扩散特征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橡胶改性沥青在集料表面的扩散特征研究
4
作者 陈永昊 张兴宇 +1 位作者 王帅 汤涵宇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6期235-239,共5页
橡胶改性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界面作用与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高温稳定性有着重要联系而现有研究对该界面作用的微观认知尚不够全面。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以MaterialsStudio软件为研究工具,构建由基质沥青、天然橡胶沥青、顺丁橡胶沥青、丁... 橡胶改性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界面作用与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高温稳定性有着重要联系而现有研究对该界面作用的微观认知尚不够全面。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以MaterialsStudio软件为研究工具,构建由基质沥青、天然橡胶沥青、顺丁橡胶沥青、丁苯橡胶沥青(15%掺量)与集料的4种主要矿物组成(石英、方解石、钠长石、微斜长石)两两构成的界面模型,从分子尺度上探究不同沥青组分在4种矿物表面的扩散行为,分析得到不同橡胶类型对其扩散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轻质组分在各矿物表面的扩散作用强于重质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对沥青组分的扩散速率起到关键作用;在不同矿物表面,橡胶分子链的加入对于提升沥青各组分扩散系数多为积极作用,且不同类型橡胶作用规律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矿料类型制备适配的橡胶改性沥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组分 橡胶改性沥青 分子动力学模拟 均方位移 扩散特征
下载PDF
地层条件下基于纳米级孔隙的煤层气扩散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闫宝珍 王延斌 倪小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7-660,共4页
通过分析自由甲烷气体在地层条件下特性的变化,计算确定了甲烷不同扩散模式的孔径分布范围,并结合前期煤储层孔隙自然分类成果,就基于储层甲烷扩散的纳米级孔隙进行了初步划分,计算了不同扩散模式的扩散系数.研究表明,储层条件下... 通过分析自由甲烷气体在地层条件下特性的变化,计算确定了甲烷不同扩散模式的孔径分布范围,并结合前期煤储层孔隙自然分类成果,就基于储层甲烷扩散的纳米级孔隙进行了初步划分,计算了不同扩散模式的扩散系数.研究表明,储层条件下,煤纳米级孔隙中甲烷存在3种扩散模式,且3种模式的扩散系数差别不大,比地表条件下扩散系数低1~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条件 纳米级孔隙 煤层气 扩散特征
下载PDF
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的学科领域扩散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徐浩 钱爱兵 +1 位作者 朱学芳 江川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74,68,共7页
[目的/意义]以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为知识载体,深入知识单元维度研究其扩散过程,测度学科领域扩散情况、识别跨学科研究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内的扩散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过程]基于CNKI及VIP采集了855篇借助CiteSpace开展实证... [目的/意义]以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为知识载体,深入知识单元维度研究其扩散过程,测度学科领域扩散情况、识别跨学科研究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内的扩散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过程]基于CNKI及VIP采集了855篇借助CiteSpace开展实证分析的文献题录及其引文,借鉴学术文献的知识扩散测度指标,构建研究工具的使用滞后等指标并测度,从科学共同体内核心学者的跨学科领域发文、协作网络、机构变迁揭示CiteSpace在学科扩散过程中的表现特征。[结果/结论]国内研究中,2007年工程科技领域最早采用CiteSpace,2011年其为领域广泛接受,2014年相关研究发展迅速,2014-2015年呈减缓趋势;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最早于2005年提及CiteSpace,为国内此类研究的早期基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早期推广机构;核心学者及其团队的跨学科发文为CiteSpace扩散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在科研机构内的扩散速度快于机构间的扩散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知识扩散 学科扩散特征 知识扩散测度 科学共同体扩散
下载PDF
苍南海域疏浚物倾倒悬浮物扩散特征现场试验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何东海 何琴燕 +2 位作者 吴光荣 江再寿 洪元旦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6,共6页
通过海上倾倒试验,了解疏浚物倾倒在苍南海域的悬浮物扩散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疏浚物粒径特征值为倾倒点水体中悬浮物特征值的1.3~2.7倍,倾倒试验过程中水体中悬浮物粒径值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疏浚物在水体中的沉降过程;2)由倾倒引起... 通过海上倾倒试验,了解疏浚物倾倒在苍南海域的悬浮物扩散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疏浚物粒径特征值为倾倒点水体中悬浮物特征值的1.3~2.7倍,倾倒试验过程中水体中悬浮物粒径值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疏浚物在水体中的沉降过程;2)由倾倒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增加而形成的云团在15~30 min后漂离倾倒点,30~60 min后,云团基本消失,且由倾倒引起的悬浮物增量效应也基本结束;3)倾倒云团在顺流方向距倾倒点0.3~0.4 km处,表层水体悬浮物增量影响不明显,疏浚物倾倒造成水体悬浮物浓度增高的影响在顺流方向1.5 km左右基本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物倾倒 悬浮物 扩散特征 苍南海域
下载PDF
大宛齐油田溶解气扩散特征及其扩散量的计算 被引量:9
8
作者 陈义才 沈忠民 +4 位作者 李延均 黄建全 皮学军 谢会文 邸宏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8-60,共3页
通过对库车坳陷大宛齐油田第四系和上第三系康村组的油田溶解气组成在深度上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大约在埋深450m以内的上部油层溶解气扩散作用强烈,不仅致使甲烷含量降低,乙烷、丙烷等组分百分含量相对升高,而且也降低了气油比,扩大了... 通过对库车坳陷大宛齐油田第四系和上第三系康村组的油田溶解气组成在深度上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大约在埋深450m以内的上部油层溶解气扩散作用强烈,不仅致使甲烷含量降低,乙烷、丙烷等组分百分含量相对升高,而且也降低了气油比,扩大了油藏的地饱压差。根据Fick第二扩散定律模拟计算油层的溶解气中甲烷浓度,从上新世中期到第四纪末期,油田上部的散失比例为54%,埋藏深度较大的下部油层的扩散作用较弱,散失比例为13%。图1表3参3(陈义才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宛齐油田 溶解气 扩散特征 扩散 分子扩散 Fick定律 模拟计算
下载PDF
生命周期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扩散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超 马铭 +2 位作者 王海燕 夏冬 许海云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45-859,共15页
颠覆性技术扩散特点的发现对于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M.罗杰斯提出的技术扩散理论,构建生命周期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扩散研究框架,实现颠覆性技术扩散特点的研究。首先利用大规模调研的方式,获取当前政府、产业界... 颠覆性技术扩散特点的发现对于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M.罗杰斯提出的技术扩散理论,构建生命周期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扩散研究框架,实现颠覆性技术扩散特点的研究。首先利用大规模调研的方式,获取当前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一致公认的颠覆性技术,利用文献计量和替代计量的分析方法,探究技术生命周期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扩散特点,最后获得颠覆性技术扩散的周期、速率、滞后性、无序性、主导性5个方面的结论。本研究为探索颠覆性技术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潜在颠覆性技术的遴选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技术扩散 扩散特征 生命周期 文献计量
下载PDF
气辅成型中高压气体射流扩散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继才 吴博达 +3 位作者 李义 付沛福 陈立恒 张景民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5-198,共4页
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气辅成型工艺中气体穿透聚合物熔体的扩散特征。结果表明,在气体注射点近区,气体对聚合物熔体冲击程度较大,呈现出复杂流动形态及扩散特征;当气泡穿透到离注气点一定距离后才趋于均匀;在气泡末端,由于气... 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气辅成型工艺中气体穿透聚合物熔体的扩散特征。结果表明,在气体注射点近区,气体对聚合物熔体冲击程度较大,呈现出复杂流动形态及扩散特征;当气泡穿透到离注气点一定距离后才趋于均匀;在气泡末端,由于气体的二次穿透作用而使气泡变得细而长。研究结果对于气辅工艺开发和气辅模具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辅成型 高压气体 射流扩散特征 分析
下载PDF
复杂地形城市SO_2扩散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安兴琴 安俊岭 +1 位作者 吕世华 祁斌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26,共4页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和大气扩散模式HYPACT,结合甘肃省-中科院科技合作项目"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于2000年12月在兰州市城区进行的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通过资料分析与模拟计算,研究了兰州市冬季SO2的扩散特点。研究...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和大气扩散模式HYPACT,结合甘肃省-中科院科技合作项目"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于2000年12月在兰州市城区进行的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通过资料分析与模拟计算,研究了兰州市冬季SO2的扩散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扩散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SO2时空分布特征,与同期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比较一致,模式模拟的SO2浓度分布的日变化与环流场的日变化紧密相关;模拟的SO2浓度的空间分布与污染源的排放方式有关,污染源的排放高度不同,造成污染的高度也不同,高架源对地面的影响比较小,而中、低架源对地面的影响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大气边界层 SO2 扩散特征
下载PDF
芳深9井CO_2气藏CO_2气扩散特征及损失量 被引量:4
12
作者 傅广 杜春国 +1 位作者 孟庆芬 张广福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共4页
为了准确评价CO_2气藏资源,研究了CO_2气在地下的扩散机制;分析了CO_2气在地层剖面上的扩散特征;并根据芳深9井CO_2气各扩散参数,估算了该气藏的累积扩散损失量。结果表明,CO_2气分子在地层水中主要以水合形式存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主... 为了准确评价CO_2气藏资源,研究了CO_2气在地下的扩散机制;分析了CO_2气在地层剖面上的扩散特征;并根据芳深9井CO_2气各扩散参数,估算了该气藏的累积扩散损失量。结果表明,CO_2气分子在地层水中主要以水合形式存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主要受其所处温度、压力条件及水矿化度的影响。随着CO_2气在地层水中溶解能力的变化,CO_2气在地层剖面上的扩散分为3段,小于0.50km埋深范围内,CO_2气向上扩散,作用较强;0.50~1.25km埋深中,CO_2气向下扩散;大于1.25km埋深,CO_2气向上扩散,作用较弱。芳深9井CO_2气藏最大损失量约为23.5×10~8m^3,约占其地质储量的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藏 扩散特征 扩散 扩散机制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湾高浓度悬沙水体的分布与扩散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元领 陈坚 +2 位作者 曾志 赵广涛 廖康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3-394,共12页
通过对九龙江河口湾洪水期和枯水期含沙量等值线的分析,描述了河口湾内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涨潮和落潮期间的变化情况,并对洪水期大潮湾内水质点的滞流点位置作了计算.结果表明,水流运动和水体含沙量沿入海方向均呈现有规律的... 通过对九龙江河口湾洪水期和枯水期含沙量等值线的分析,描述了河口湾内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涨潮和落潮期间的变化情况,并对洪水期大潮湾内水质点的滞流点位置作了计算.结果表明,水流运动和水体含沙量沿入海方向均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河口湾内存在两个主要水流滞流区,一处位于海门岛北部,一处位于鸡屿东侧.悬浮泥沙的分布和水流运动间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学 分布 扩散特征 河口湾 含沙量 悬沙 九龙江
下载PDF
上硬下软型双层路基应力扩散特征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曹海莹 窦远明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4,45,共7页
以邢台—临西高速公路试验段工程为背景,基于实测的分层沉降数据,借助弹性理论公式推导得出应力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施工期路基的塑性区开展情况展开数值模拟,以确定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同时,提出了能够表征地... 以邢台—临西高速公路试验段工程为背景,基于实测的分层沉降数据,借助弹性理论公式推导得出应力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施工期路基的塑性区开展情况展开数值模拟,以确定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同时,提出了能够表征地质条件对应力扩散系数的影响因子,通过绘制该因子与应力扩散系数的关系曲线进一步揭示硬壳层的应力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应力扩散系数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数值分布范围。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将应力扩散系数引入到地基沉降计算中,提出适用于双层路基的、改进的分层总和法及其计算流程,经工程实践验证,该方法具有简单、实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应力扩散特征 理论公式推导 硬壳层 分层总和法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扩散特征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雁梅 吴殿廷 曾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28,37,共5页
高技术是全球范围内综合国力角逐的焦点。作为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阵地,长江三角洲正受其优越的区位、网络、综合发展要素驱动而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策源地和发展地之一。文章从对该区高新技术扩散特征及扩散模式的分析中。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 开发区 扩散特征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在广东省的扩散特征 被引量:49
16
作者 刘逸 李源 +1 位作者 黎卓灵 韩芳菲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7-374,共8页
基于广东省各地市卫健委官网披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详细信息,对新冠病例在广东省的时空扩散特征以及各地级市疫情传播和变动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确诊病例具有中年人最多、青年人其次、老年人第三的年... 基于广东省各地市卫健委官网披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详细信息,对新冠病例在广东省的时空扩散特征以及各地级市疫情传播和变动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确诊病例具有中年人最多、青年人其次、老年人第三的年龄结构特点,与全国统计特征较为相似。2)广东省的疫情扩散比率为0.198,表明其防疫措施卓有成效,有效地抑制了疫情的扩散。3)广东省的疫情扩散格局和综合风险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三四线中型城市的扩散风险较高但综合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发达城市的扩散风险较低但综合风险最高,粤东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较为安全。文章建议可积极宣传广东抗疫防疫成果,适度缓解民众焦虑,但仍需重点防范因返工返学带来的二次冲击。在防疫的中后期,应根据各地市的疫情风险等级,在省内科学划分风险防控区域,实施分级管控,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避免过度防疫对社会民生造成的负面冲击,并需特别关注原本经济韧性较为脆弱的欠发达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扩散特征 空间格局 风险等级 广东
下载PDF
区域性外来恶性杂草裸柱菊的入侵扩散特征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正浩 朱丽青 +3 位作者 袁侠凡 陈为民 林云彪 谢国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0-985,共6页
裸柱菊(Soliva anthemifolia(Juss.)R.Br.),菊科(Compositae)裸柱菊属(Soliva Ruiz et Pavon.)植物,原产南美洲、大洋洲,1912年在香港发现,现在已经在中国南部广泛分布,其中包括台湾、广东、海南、福建、湖南、浙江、安徽、江西、广西... 裸柱菊(Soliva anthemifolia(Juss.)R.Br.),菊科(Compositae)裸柱菊属(Soliva Ruiz et Pavon.)植物,原产南美洲、大洋洲,1912年在香港发现,现在已经在中国南部广泛分布,其中包括台湾、广东、海南、福建、湖南、浙江、安徽、江西、广西和贵州等地区,为区域性外来恶性杂草。2002年,裸柱菊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中国主要外来杂草及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裸柱菊的生物学特性表现为地上茎极短,头状花序无梗,直接生于茎基部,花果期全年。裸柱菊的入侵扩散特性为具"湿生性",藉水流入侵、扩散,又适宜沙质性土壤,生活史策略为r-选择,随植物引种扩散蔓延,具强"杂草性"。裸柱菊在菜地生境的生态重要值较大,与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鳢肠(Eclipta prostrata)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与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呈正联结,与野茼蒿(Gynura crepidioides)呈负联结,呈现"地域性"。本文对裸柱菊的杂草生态学展开了深入探讨,切断藉水流、植物引种的传播扩散途径,加强预警、监测,有效狙击裸柱菊的进一步蔓延扩散是控制其入侵的重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柱菊 入侵扩散特征 防治对策
下载PDF
温州菊科入侵植物的分布特点及其扩散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末 骆争荣 +2 位作者 戈丽清 赖秀雅 丁炳扬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7-24,共8页
通过对温州地区菊科入侵植物的分布特点、适宜生境、原产地、生活习性等几方面的分析,探讨温州地区外来植物入侵与扩散的一般特征与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入侵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菊科入侵植物绝大多数来自美洲,多为... 通过对温州地区菊科入侵植物的分布特点、适宜生境、原产地、生活习性等几方面的分析,探讨温州地区外来植物入侵与扩散的一般特征与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入侵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菊科入侵植物绝大多数来自美洲,多为一、二年生植物;15种菊科植物除苏门白酒草、豚草、睫毛牛膝菊、大花金鸡菊分布较窄外都已广泛分布且多数适应各种生境,这表明外来菊科植物在温州已是一类十分普遍的杂草;温州适宜的气候及环境,再加上菊科植物所具有的繁殖和传播特性,使得它们能顺利入侵成功;种间关联分析表明,外来菊科植物之间既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某些种间有着协同作用,又有各自特有的性质以保证对新生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 菊科 分布特点 扩散特征
下载PDF
离层充填开采注浆液运移通道与溶质扩散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樊振丽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2-179,共8页
基于淮北矿区粉煤灰离层充填开采工程实践,为了查明粉煤灰离层充填体的赋存空间、水平与垂向运移通道、溶质在采动条件下的扩散特征,运用示踪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对离层注浆液的储存位置、运移通道和溶质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离... 基于淮北矿区粉煤灰离层充填开采工程实践,为了查明粉煤灰离层充填体的赋存空间、水平与垂向运移通道、溶质在采动条件下的扩散特征,运用示踪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对离层注浆液的储存位置、运移通道和溶质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离层等采动裂隙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动态演化,粉煤灰浆液主要集中在离层带中,少量浆液通过采动裂隙和构造裂隙进入采掘空间,浆液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小,影响程度逐渐减弱。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矿井的导水裂隙带达到峰值并逐渐稳定后,顶板63~77 m上部区域出现了大面积的水平离层区,是粉煤灰充填体主要储存空间;粉煤灰浆液受地下水的稀释和净化作用,注浆20年后基本消除浆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充填开采 粉煤灰浆液 运移通道 溶质扩散特征
下载PDF
中国房价泡沫的城市差异与扩散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汪卢俊 骆永民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90,共5页
文章利用中国99个样本城市的数据,借助上确界单位根检验及其拓展——SADF检验和GSADF检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房价泡沫以及房价泡沫的扩散特征。结果发现:中国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房价泡沫,三、四线城市大多... 文章利用中国99个样本城市的数据,借助上确界单位根检验及其拓展——SADF检验和GSADF检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房价泡沫以及房价泡沫的扩散特征。结果发现:中国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房价泡沫,三、四线城市大多不存在房价泡沫;各个城市房价泡沫的持续期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规模的城市房价泡沫特征也不尽相同;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处于长期维持泡沫的状态,且其刚性和投机需求向周边三四线城市外溢,形成了区域性泡沫;不同区域都有特定的房价“泡沫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泡沫 上确界单位根检验 扩散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