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微生物BIOLOG分析中特征碳源的判别 被引量:28
1
作者 谭兆赞 刘可星 廖宗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3,共4页
利用B IOLOG ECO微孔板分析施入不同堆肥后,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防治土传病害功能变化的碳源,结合3种数学分析方法对移栽后13、33、55 d的土壤进行分析,共选出10种特征碳源,分别是吐温80、D-木糖、苯乙基胺、腐胺、α-D-乳糖、β-甲基-D... 利用B IOLOG ECO微孔板分析施入不同堆肥后,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防治土传病害功能变化的碳源,结合3种数学分析方法对移栽后13、33、55 d的土壤进行分析,共选出10种特征碳源,分别是吐温80、D-木糖、苯乙基胺、腐胺、α-D-乳糖、β-甲基-D-葡萄糖苷、γ-羟基丁酸、α-丁酮酸、L-苯基丙氨酸和L-苏氨酸.利用31种特征碳源作主成分分析图,结果表明:PCA图中各处理点的分布情况较相似,能较好地反映发病情况,且特征碳源能更敏感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31种碳源相比,利用特征碳源的聚类图能更合理地将各处理按发病情况归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主成分分析 特征碳源 土壤
下载PDF
特征碳源简化土壤微生物Biolog测定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胜华 刘可星 廖宗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3-528,共6页
【目的】从发生番茄青枯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Biolog测定结果中,在ECO微平板10种特征碳源基础上,减为9种特征碳源,利用MT板进行试验,以简化其测定手续。【方法】选用盆栽番茄土样进行了特征碳源的浓度试验,并应用所确定的浓度分别针对施... 【目的】从发生番茄青枯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Biolog测定结果中,在ECO微平板10种特征碳源基础上,减为9种特征碳源,利用MT板进行试验,以简化其测定手续。【方法】选用盆栽番茄土样进行了特征碳源的浓度试验,并应用所确定的浓度分别针对施肥处理不同但均未发病的大田辣椒土样、发病程度不同的大田番茄土样和盆栽辣椒土样进行了3次验证试验。【结果】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各碳源不同浓度的OD值普遍存在差异,将其与ECO板结果相关联后确定了各特征碳源的应用浓度。3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试验浓度能明显地区分作物发病差异。【结论】特征碳源能反映出茄科作物病土与健康土以及发病轻与重的区别,可以简化土壤微生物Biolog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特征碳源 简化 土传病害
下载PDF
中国东北黑土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梓 韩晓增 +1 位作者 张志明 郝翔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740-7748,共9页
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法,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田(CL)、恢复草地(GL)和人工林地(FL)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进行研究。理化性质结果显示,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深度增... 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法,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田(CL)、恢复草地(GL)和人工林地(FL)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进行研究。理化性质结果显示,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少,p H则是上层土壤低于底层。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从表层(0—20 cm)到底层(180—200 cm)逐渐减少,在表层(0—20 cm)3种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均为草地>农田>林地。可培养微生物主要生活在近地表0—60 cm土层中,在60—200cm土层中3种利用方式下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基本相同。Biolog结果显示,在0—40 cm土层中微生物群落活性最大,底层(180—20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最小。3种利用方式剖面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碳源利用数量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少,并且与SOC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农田相比恢复草地和人工林地剖面20—40 cm土层中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的利用强度都较高,说明没有农业机械作业的植被自然生长条件下根系会打破原来农田中的犁底层,促进表层(0—20 cm)以下微生物群落活性。碳源利用率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植被覆盖已经改变了剖面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而且根系已经影响到100 cm的微生物群落,但还没有影响到180—200cm中的微生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剖面 微生物群落 碳源代谢特征
下载PDF
竹豆间种对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昕伶 秦文婧 +9 位作者 刘凯 刘佳 樊剑波 李忠佩 陈晓芬 吴萌 江春玉 刘凯丽 武志峰 刘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0-206,共7页
选择红壤丘陵区典型柑橘园,设置清耕、自然生草和竹豆间种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变化,并探明主导碳源代谢特征变化的土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清耕和自然生草种植模... 选择红壤丘陵区典型柑橘园,设置清耕、自然生草和竹豆间种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变化,并探明主导碳源代谢特征变化的土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清耕和自然生草种植模式,竹豆间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pH提高了24.03%和21.65%,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9.40%和25.14%、14.02%和18.61%、2.69和3.12倍、63.40%和1.14倍。柑橘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种植模式影响不显著,但是竹豆间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和均匀度指数。竹豆间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对于酰胺、氨基酸、酚类和多聚物等多个大类碳源的代谢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清耕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对于糖类尤其是赤藓糖醇、葡萄糖-1-磷酸、D-纤维二糖的代谢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和土壤有机碳密切相关,而pH是影响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多个特异性碳源代谢强度的首要因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柑橘园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受土壤环境因素影响的大小顺序为:pH>有效磷>碱解氮>有机碳>速效钾。因此,竹豆间种能够缓解柑橘园土壤酸化,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有利于柑橘园土壤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豆间种 柑橘园 红壤丘陵区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谢云 郭芳芸 +1 位作者 陈丽华 曹兵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3-172,共10页
【目的】分析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为宁夏枸杞适应气候变化进行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枸杞扦插苗为材料,采用开顶气室设置自然环境大气CO_(2)浓度[CK,(400±... 【目的】分析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为宁夏枸杞适应气候变化进行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枸杞扦插苗为材料,采用开顶气室设置自然环境大气CO_(2)浓度[CK,(400±20)μmol·mol^(-1)]、0.5倍增[TR1,(600±20)μmol·mol^(-1)]和1倍增[TR2,(800±20)μmol·mol^(-1)]3个处理宁夏枸杞苗木,分别于处理后的30、60、90、120天采集根区土样,采用BIO-ECO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碳源利用特征。【结果】1)CO_(2)浓度升高均显著提高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AWCD),0.5倍增和1倍增大气CO_(2)浓度AWCD分别比对照提高22.56%、36.45%。2)随着CO_(2)浓度升高,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显著增加,而Simpson指数在处理前期增加,但处理中后期无显著变化。3)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并转化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酯类和胺类碳源;CO_(2)浓度升高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率较大的碳源主要为酯类和胺类,而糖类和酸类利用率较低。其中1倍增大气CO_(2)浓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L-精氨酸、L-天冬酰胺酸、吐温-40、苯乙基胺和4-羟基苯甲酸等的利用代谢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对γ-羟基丁酸的利用代谢能力显著低于对照。4)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影响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不同时期将土壤微生物群落划分而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和胺类。【结论】大气CO_(2)浓度升高能使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及碳源利用率明显增加,并且均提高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优势度及群落均匀度,1倍增大气CO_(2)浓度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最高,六大类碳源中,氨基酸类、酯类和胺类碳源是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并转化的主要碳源。处理60天时(7月份)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最强。因此,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造成宁夏枸杞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和碳源利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升高 宁夏枸杞 土壤微生物群落 BIO-ECO 碳源利用特征
下载PDF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乳酸菌分离及其碳源利用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杜海 邢敏钰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8,共6页
通过可培养的手段,从芝麻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筛选出32株乳酸菌,共计7种,其中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Pediococcu sacidilactici的菌株数量较多。其次是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Lactobacillus paracasei、Lactobacillus fermentu... 通过可培养的手段,从芝麻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筛选出32株乳酸菌,共计7种,其中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Pediococcu sacidilactici的菌株数量较多。其次是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Lactobacillus paracasei、Lactobacillus fermentum等。这些可培养乳酸菌普遍能够利用葡萄糖,但对糊精等其他物质的利用能力差异比较大。相较于Pediococcus,Lactobacillus对糊精的利用能力较好。Lactobacillus良好的糊精利用能力,为其在窖池发酵中后期葡萄糖较少的情况下仍能大量生长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香型白酒 乳酸菌 多样性 可培养 碳源代谢特征
下载PDF
棘洪滩水库空气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
7
作者 顾锦钊 宋志文 +2 位作者 徐爱玲 吴等等 夏岩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9-73,共5页
采用BIOLOG方法比较分析棘洪滩水库与青岛市区空气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结果表明,棘洪滩水库不同季节空气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和碳源代谢类型与市区街道存在差异,且夏、冬季碳源代谢强度与市区街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棘洪滩水... 采用BIOLOG方法比较分析棘洪滩水库与青岛市区空气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结果表明,棘洪滩水库不同季节空气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和碳源代谢类型与市区街道存在差异,且夏、冬季碳源代谢强度与市区街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棘洪滩水库McIntosh指数不同季节差异较大,夏季小于市区街道,冬季较市区街道高;棘洪滩水库夏、冬季空气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与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因子相关性与市区街道一致,但相关性强弱程度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空气微生物群落 碳源代谢特征 BIOLOG方法
下载PDF
根系互作对谷子和花生间作体系根际微生物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晓锦 宫亮 +5 位作者 冯良山 黄波 刘慧屿 吕有林 谭礼宁 孙占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间作系统因其产量优势及生态功能在全世界都广泛应用,尤其是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的优势组合,但该间作体系中作物根系互作对碳代谢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年田间试验结合盆栽模拟根系分隔(根系无互作;根系部分互作;根系完全互作)方法,采... 间作系统因其产量优势及生态功能在全世界都广泛应用,尤其是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的优势组合,但该间作体系中作物根系互作对碳代谢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年田间试验结合盆栽模拟根系分隔(根系无互作;根系部分互作;根系完全互作)方法,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和花生籽粒产量、土地生产力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2017~2018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尤其是谷子-花生2∶2模式LER于2018年达到1.36,表明禾本科作物谷子与豆科作物花生体系是具有产量优势的间作系统。室内盆栽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谷子的生物量与产量分别增加了49.0%和92.6%,花生则增加了11.1%和44.6%,谷子与花生的收获指数(HI)也显著增加。与完全分隔无根系互作相比,根系互作促进了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谷子与花生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平均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6%和72.2%。土壤微生物对6大碳源种类的平均利用以糖类和氨基酸类为主,对酚酸类利用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与部分间作花生对根际土壤碳源利用率显著高于谷子与花生单作,而单作花生对碳源利用率最低。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土壤群落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禾本科作物谷子与豆科作物花生间作体系通过根系互作提高了生物量积累,促进了地下部根际微生物对底物碳源利用,增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这对深入解读地下根系互作驱动的间作体系优势互补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豆科 根系互作 碳源代谢特征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郭永忠 李凤霞 +2 位作者 王学琴 许兴 柯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8-63,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了秸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脱硫废弃物处理能够显著... 为了明确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了秸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脱硫废弃物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真菌数量,降低幅度6.22%~37.81%,改良剂和有机肥处理能够增加土壤细菌数量,0~20cm增加的幅度分别为6.25%~94.35%和12.91%~93.64%。脱硫废弃物、有机肥和秸秆处理与对照相比能够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3个处理在整个生长季增加0~20cm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幅度分别为1.97%~7.35%、20.58%~48.11%和11.25%~37.44%。各改良措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0~20cm土壤依次表现为秸秆>有机肥>脱硫废弃物>改良剂>对照。各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pH值、全盐含量、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盐碱地土壤容重是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区系 碳源利用特征 盐碱地 改良 银川平原
下载PDF
基于梯度稀释法分析细菌多样性对土壤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秀娟 安丽芸 +2 位作者 刘勇 刘菊 李君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8-777,共10页
为探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碳代谢过程的影响,利用梯度稀释法(处理D1、D3和D5分别为稀释10-1、10-3和10-5倍)改变土壤样品中原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减少对土壤碳代谢的影响。进行为期6周的预培养实验... 为探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碳代谢过程的影响,利用梯度稀释法(处理D1、D3和D5分别为稀释10-1、10-3和10-5倍)改变土壤样品中原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减少对土壤碳代谢的影响。进行为期6周的预培养实验,以消除梯度稀释法对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并通过Q-PCR和高通量测序测定预培养结束后3种土壤样品中细菌丰度及其基因多样性指数(ACE、Chao1、Shannon),以验证预培养实验结果。后加入等量葡萄糖(0.5g/100g干土)继续培养,并于培养期间测定3种处理土壤的碳矿化速率,进行biolog ECO板实验,分析计算各土壤样品中细菌的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McIntosh指数(U))及碳源代谢强度。结果表明:(1)3种处理土壤样品碳矿化速率及累积碳矿化量大小排序为:D1> D3> D5,且D1与D3、D5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0.05)。(2)D1处理下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McIntosh指数(U))均显著高于D3、D5处理(P<0.05)。(3)对31种碳源吸光度做主成分分析(PCA)分析,发现3种稀释处理下土壤样品的碳源利用模式存在差异,且D1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代谢功能大于D3、D5处理。因此,该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降低土壤的碳矿化速率及其碳源代谢强度,对土壤碳代谢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碳矿化 碳源代谢特征 梯度稀释 Biolog ECO
下载PD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Damintun Depression, Liaohe Oilfield
11
作者 ZHENG Li-hui XING Yu-zho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864-1871,共8页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oils—high-wax oil and normal oil—found in the Damintun Depression of Liaohe Oilfield after several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their distributions and origins had confu...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oils—high-wax oil and normal oil—found in the Damintun Depression of Liaohe Oilfield after several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their distributions and origins had confused the explorers in the oilfield. The introduction of petroleum-system concept shifts the view of geoscientists from geology and geophysics to oil, gas and their related source rocks. After detailed study, two petroleum system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Damintun Depression: (1) the ES42-Ar buried hill petroleum system (called the high-wax oil petroleum system) and (2) the ES41+ES34-ES4 and ES3 petroleum system (called the normal oil petroleum system).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mponents, and all the geological processes required to create these elements of the two petroleum systems,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arget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should include the area near Dongshenpu-Xinglongpu and the area near the Anfutun Sag. This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and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system Source rock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Hydrocarbon migration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翟文婷 陈懂懂 +5 位作者 李奇 赵亮 刘哲 徐世晓 董全民 赵新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5-692,共8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在青海省刚察县(N37°21′10″,E100°4′49″)高寒草原,设置围栏封育的禁牧对照组(CK)和牧草利用率分别为30%(G3)、40%(G4)、50%(G5)、60%(G6)和70%(... 为了解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地区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在青海省刚察县(N37°21′10″,E100°4′49″)高寒草原,设置围栏封育的禁牧对照组(CK)和牧草利用率分别为30%(G3)、40%(G4)、50%(G5)、60%(G6)和70%(G7)的5个放牧强度控制处理实验,于2014年7月采集土壤样品,运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分析环湖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的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2)放牧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碳源利用类型与利用率相似,与禁牧组显著不同;(3)禁牧和G4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显著高于G3和G6、G7草原,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规律相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放牧活动能显著影响环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禁牧和中度放牧(G4)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高寒草原 碳源代谢特征 放牧强度 土壤微生物 Biolog-ECO
原文传递
红壤区灾害受损不同林型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羽 贺静雯 +6 位作者 刘颖 吴则焰 吴建召 罗清虎 李键 林勇明 王道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1-837,共7页
为探究福建省南平市洪涝灾害受损区不同林型自然恢复过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以该区毛竹林、杉木林和次生阔叶林等3种主要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板技术研究林地受损、受损自然恢复7年(自然恢复)和未受损3个阶段的土壤微... 为探究福建省南平市洪涝灾害受损区不同林型自然恢复过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以该区毛竹林、杉木林和次生阔叶林等3种主要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板技术研究林地受损、受损自然恢复7年(自然恢复)和未受损3个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结果表明:对不同林型而言,杉木林和次生阔叶林自然恢复样地对6类碳源利用情况优于受损样地,微生物整体活性优于未受损样地,而毛竹林仅对3类碳源利用较好,微生物整体活性低于未受损样地.杉木林和次生阔叶林自然恢复样地微生物多样性指数H、E和D显著优于受损样地(P < 0.05),而毛竹林2个样地差异不显著.林型与恢复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除多聚物外的其他碳源与H、E、D.对3种林型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类和羧酸类.综上所述,3种林型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总体活性上升,但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微生物群落恢复程度好于毛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干扰 土壤微生物群落 碳源代谢特征 Biolog-ECO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还田对黑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邱琛 韩晓增 +4 位作者 陆欣春 陈旭 严君 冯玉钿 邹文秀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7-293,共7页
为了解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ECO-Biolog微平板法,分析了以无玉米秸秆还田为对照(CK),6000 kg·hm^(-2)(S1)、9000 kg·hm^(-2)(S2)、12000 kg·hm^(-2)(S3)和15000 kg·hm^(-2)(S4)四个... 为了解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ECO-Biolog微平板法,分析了以无玉米秸秆还田为对照(CK),6000 kg·hm^(-2)(S1)、9000 kg·hm^(-2)(S2)、12000 kg·hm^(-2)(S3)和15000 kg·hm^(-2)(S4)四个秸秆还田量的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也随之增加,24~96 h的AWCD值变化迅速,96 h后进入平稳期,S4处理AWCD值始终大于其他处理;秸秆还田对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与CK相比,S4处理McIntosh指数显著增加了57.5%(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S1、CK、S2和S3处理在PC1和PC2上出现显著的分异,糖类、多聚物类、羧酸类碳源是研究区域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因此,在东北黑土区增加玉米秸秆还田量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提升黑土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ECO-Biolog McIntosh指数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a carbon source/sink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limatic factors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ecosystem 被引量:3
15
作者 戴尔阜 黄宇 +1 位作者 吴卓 赵东升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297-312,共16页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worldwide.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 which represents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and directly describes the qualitative...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worldwide.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 which represents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and directly describe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sources/sinks(C sources/sinks), are crucial for increasing C sinks and reducing C sources. In this study, field sampling data,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ecosystem(IMGE) from 2001 to 2012 using a light use efficiency model.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P in the IMGE was then determined by estimating the NPP and soil respiration from 2001 to 2012. This research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ponse of the NPP and NEP to the main climatic variables 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from 2001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grassland area in Inner Mongolia has functioned as a C sink since 2001 and that the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amounts to 0.046 Pg C/a. The total net C sink of the IMGE over the 12-year research period reached 0.557 Pg C. The carbon sink area accounted for 60.28%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and the sequestered 0.692 Pg C, whereas the C source area accounted for 39.72%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and released 0.135 Pg C. The NPP and NEP of the IMGE were mo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than with temperature, showing great potential for C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ecosystem NPP NEP carbon source carbon sink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